近年来,我国进口木材的数量和树种不断增多,其中不乏一些新树种,经过开发利用,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得到了贸易商、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的喜爱,本次的改版,增加了21个新的树种,同时也剔除了9个欠知名的、材质性能一般、用途不广的树种,这些树种主要来自巴布亚新几内。这样,新改编的图鉴共有233 个树种(其中有12 种木材属于红木,有9种木材被列入CITES附录予以管制),分别为南洋地区121 种,非洲地区79 种,其他地区33 种,隶属于60科182 属。对39个树种的文字内容进行了勘误修订,同时也对37个树种的67张图片进行了更新。对部分隶属于红木或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予以管制的濒危树种,在本次修订时,特别给以标识和备注,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和重视。
.
本书作者以20多年在中国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抵美后24年间对国际山茶深入调查、研究;国际同好、专家们无私提供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有关史实、新老品种彩照、育种资料、性状描述等,历经三年时间,汇总、编撰,对许多相关内容作了增补、匡正,有些资料乃首次披露于众。 中国和日本山茶早西传者并非英国人,也不是从1739年伊始。而是早在16世纪末已由个别荷兰、葡萄牙航海人员顺带去,其后,曾听从南非荷兰殖民地总督指令,把随船顺带的山茶先种植在好望角一带。 日本早在公元716年时,中国唐玄宗赏赐给遣唐使一些山茶,带回日本,有关资料现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自江户时代至明治年代早期的289年间出版了许多茶花图谱、杂著、图卷、画屏等。 马来西亚和中南美洲亦能栽培山茶。 山茶学名并非由分类学鼻祖林奈首创。
《中国森林资源报告(2014-2018)》,系统介绍了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与动态变化、区域分布和功能效益,并客观分析了与林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指出我国总体上依然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短缺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还相当突出,据此提出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目标与对策。期待该书的出版,能够为林草工作者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参考,珍惜成就,再接再厉,全面深化林草改革,加快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进程,严格森林资源监管,强化森林科学经营,高质量高水平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也希望藉此使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现状,更加自觉地投身于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伟大实践,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谱写生机蓬勃、波澜壮阔的伟大篇章!
在本专著中,裸子植物按郑万钧系统(中国植物志·第七卷)排列,被子植物按哈钦松系统(1926、1934)排列。第二卷共编入木本植物55科245属1291种(含82变种及变型),配图582幅。对分布于广西区内的木本植物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能、生长特性和利用价值等进行了扼要阐述,力求文字简练、图文并茂。树种的中文名只选用通用名称,并尊重《中国植物志》各卷以及《中国树木志》各卷的用名,所配图幅采用了部分仿绘图,凡仿绘图均标明“仿图”字样,仿图出处均存于底图上。
本论文集共选录了热林中心近10年来(2010-2019年)200篇论文或摘要,全面展示了热林中心在珍优树种良种选育技术、珍优树种高效培育、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森林资源现代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对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本书重点介绍了45个福建省选育并通过国家、省级审(认、鉴)定的茶树品种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品质特性、抗逆性(耐寒性、耐旱性、对当地常见病虫害的抗性)以及其他特征特性,每品种还配以新梢、植株和生产茶园、成熟叶片、花朵等图片,对茶树品种鉴别、品种选择应用等具有较高的实际指导意义,可用于指导相关茶叶种植户与公司的实际生产工作、也可用作相关科研院所的培训教材。
《广西树木志(第1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承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与研究项目“广西树木物种资源的研究”(项目编号:林科字(1996)第44号)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成果。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于1996年立项实施以来,课题组在广西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多年努力工作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基础上,认真组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良凤江森林公园、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高峰林场等单位的学者、专家参与鉴定标本、编写书稿和提供相关资料。因植物分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致使种系变动较多,故书稿历经数次校核后才终定稿。
李忠主编的《中国园林植物蚧虫(精)》是以我国园林蚧虫研究成果为主,并包含少量林业、果树及各类经济作物蚧虫研究成果的结晶。全书主要分五部分。**部分概论,介绍蚧虫的进化系统与分类概要、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天敌、防治方法、蚧虫及其天敌采集和标本制作方法、蚧虫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各论,编入我国380种常见蚧虫,分别介绍各种蚧虫的中名、学名、寄主、地理分布(国内外)、为害状、形态特征、生活史与习性、天敌及防治方法。为了帮助识别蚧虫,书中附蚧虫生态彩色照片及彩绘图 400余幅,蚧虫形态及分类特征素描图约500幅,图文并茂。第三部分附录:1.《中国园林植物蚧虫名录》,记载13科238属1000种蚧虫的中名、学名、寄主、分布(国内外);2.《中国园林植物蚧虫天敌名录》,记载12目41科273种天敌及其彩图。第四部分索引:1.蚧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