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认定的水产学科研究生教育7部核心教材之一,主要介绍水生经济生物及其养殖生产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阐释水产养殖模式(系统)的构建原理。本书第二版除对第一版内容进行系统性完善外,也更适应国际化教育需要。本书的特色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研究对象的多功能性、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应用性和学科交叉性。本书内容既考虑长远也关注当下,探讨增产、节能、减排三者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探讨在食物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求得平衡的原理。
《“互联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营与合作》通过对“互联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存在的运营问题进行建模分析,提出能够有效提升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强化供应链成员合作关系的策略机制,主要包括“互联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模式选择、多渠道运营、保鲜努力与增值服务等策略,考虑供应商或第三方物流保鲜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需求信息共享策略,以及“互联网+”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渠道的政府干预机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零售渠道考虑主体差异的政府激励策略等内容。
为了更好地总结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本书按照水产养殖中主要的业务对象和生产场景,分别梳理了信息技术在水产养殖物联网、渔业遥感、渔业声学探测、海洋浮标监测和智能装备技术在池塘养殖、陆基工厂养殖、鱼菜共生系统、网箱养殖、养鱼工船系统、渔业船联网系统、渔业精准捕捞、水产品加工与流通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技术如何深度融合为水产养殖提供技术支持,凝练了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研究结果,总结了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人工智能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和推进提供参考,为中国智慧渔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方法与新思路。
池塘养殖是对虾养殖的主要形式,池塘“倒藻”、无藻和有毒藻存在等引发了一系列养殖环境问题,导致池塘生态系统平衡失调、对虾病害频发。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微藻生态调控是通过构建良性微藻群落改善养殖环境的一种对虾绿色产品生产技术,是解决池塘环境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本书从对虾养殖池塘微藻生物学和生态学出发,探讨了微藻调控养殖环境的机制,阐述了微藻调控养殖环境的理论体系,概述了活性卵囊藻的浓缩和常温保存等技术原理,详述了池塘微藻定向培育的微藻群落结构优化技术,为对虾绿色养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本书是对长江上游地区30余种鱼类生殖细胞的发生与形成、受精生物学及早期发育等的组织学、组织化学、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研究结果之总结。内容包括卵子和精子的发生与形成、精子的生物学特性、受精生物学、胚胎与器官发育、性腺中非生殖细胞的结构等。除文字描述外,本书提供显微和超微结构图片1000余张。
本书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世界鳜鲈产业现状、科技创新进展及产业化前景。全书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中国鳜鱼营养与摄食的早期研究、中国鳜鱼遗传育种和饲料养殖研究、中国大口黑鲈和花鲈营养和饲料研究进展、美国黄金鲈遗传选育、美国养殖鲈类营养学、美国杂交条鲈养殖现状与展望、美国条鲈属温水鲈类养殖与基因组育种研究进展、欧洲狼鲈养殖与育种现状、欧洲赤鲈与梭鲈养殖现状、澳大利亚鲈类育种与养殖现状等。
本书详细总结了蛤仔遗传育种研究的**成果,是迄今关于蛤仔遗传育种*为完整和系统的专著。全书共分6章,第1章介绍了贝类育种学及相关概念,贝类育种方法,我国海洋贝类育种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第2章主要内容为蛤仔不同群体家系建立及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蛤仔壳色和壳面花纹,蛤仔的壳型;第3章介绍了蛤仔群体选育,蛤仔不同壳色群体选育,蛤仔家系选择;第4章为蛤仔杂交育种,包括蛤仔不同地理群体、不同壳色品系、不同壳内面颜色品系、不同壳型品系之间的杂交,以及蛤仔家系间的杂交;第5章研究了蛤仔近交及回交效应,有效群体大小对子代影响,蛤仔9个父系半同胞家系F1的近交效应,上选、下选两种规格奶牛蛤品系间的近交效应,奶牛蛤两个世代的近交效应,橙蛤品系两个世代的近交效应,近交对橙蛤品系生长及存活的影响,不同近交系数
作者经过 3 年实地调查及 40 年鱼类标本采集积累,通过制作鱼体原有的形态标本,利用现代的高清摄影技术进行拍摄,并标注鱼体大小的比例尺,对鉴别特征特写放大,展示鱼体全貌,以图片形式弥补以往专著对鱼类物种文字描述的不足。本书共收录 42 科 338 种鱼类的标本照片,以图谱展示广西的淡水鱼类资源,并对每一个物种的分类地位、鉴别特征等相关信息做了简述。本书介绍的鱼类种类多、内容丰富、图像清晰、色彩真实,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又 有很好的欣赏价值,是一本难得的鱼类分类工具书。 本书可作为野外采集、分类鉴别的工具手册,供鱼类学初入门及业余爱好者、生物野外调查工作者、环境保护者和渔业工作者及相关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近十几年来,刺参养殖规模迅速扩大,然而刺参营养学研究落后于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刺参养殖业的良性发展。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学习和掌握刺参饲料配制方法的需求,《刺参营养需求及配合饲料》筛选总结了近年来的一些相对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刺参的营养组成、营养素的需求、刺参饲料原料的开发、功能性添加剂的应用,以及国际交流等。《刺参营养需求及配合饲料》共分5章,作者在《刺参营养需求及配合饲料》既对研究方法、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又深入浅出地对研究结论进行了论证,提出了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刺参营养需求及配合饲料》兼顾了理论性和实用性,避免了传统教材内容的教条化,充分注重了文字的浅显易懂,使读者易学易用。
本书通过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自1961年以来在南海开展的74个渔业资源科学考察项目的数据、报告等资料的系统整理,首次全面梳理了南海渔业资源科学考察历史,将南海分为南海北部、北部湾、珠江口、大亚湾和南海诸岛海域5个区域,对南海渔业资源长时间序列的变动趋势进行初步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南海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的历史记录,并提出南海渔业资源管理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积极作用。
《脉红螺生物学与增养殖技术》综述了脉红螺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物学特点、生态学习性和增养殖产业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脉红螺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特征,摄食、交配、产卵、潜沙和残食等行为学特征,幼虫孵化与发育规律,幼虫变态调控机制,以及脉红螺苗种繁育与增养殖技术,可为脉红螺增养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本书收集了358种南海水产品的原色照片,其中鱼类275种,虾类14种,虾蛄类4种,蟹类12种,头足类8种,贝类29种,螺类13种,其他类3种。依次列出每个种类的中文名、拉丁名和别名,并对其特征、习性以及分布等方面作了简述。原色照片中标注了种类的显著形态特征,具有形象直观、通俗易懂以及方便使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