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产品监测评估及绿色核算”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印发 的通知》中农业科学部分规划出版的系列丛书,主要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监测与评估方法学研究》《山水林田湖草长期野外观测数据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专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产品绿色核算与碳中和评估研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监测区划布局与技术研究成果》等。系列丛书旨在向读者展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产品监测评估及绿色核算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进一步深化山水林田湖草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把“绿水青山”转化为多少“金山银山”的“钱库”“粮库”“水库”“碳库”“基因库”“氧吧库”这笔账算得清清楚楚。 “森林生态连清技术体系”是由我国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首席科学家
本书旨在揭示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发展和演变过程的潜在机制,客观地阐述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为科学评估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核算生态效益和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路径提供基础数据保障和科学依据,为大兴安岭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更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基础的地带性数据。
本书在理论分析的基础 上,利用实地调研数据,掌 握补贴到期后农户收入变化 及其收入调整行为特点,实 证检验首轮退耕补贴到期对 农户收入、收入调整行为、 消费、贫困状态、福利及农 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探究补贴到期后农户退耕地 利用决策行为及驱动因素, 为后续退耕还林政策的制定 和完善以及推进乡村振兴战 略提供参考依据。
张承地区森林生态产品绿色核算与碳中和评估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FERN)为技术依托,基于河北省森林资源年度变化监测评价数据以及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地类划分数据,结合其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为依据,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选取保育土壤、林木养分固持、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木产品供给和森林康养9项功能进行评估。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动能,是讲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故事”的重要素材。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总值(GEP)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促进生态产品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GEP的发展建立已获得许多实践成果,国家出台了GEP核算技术标准,并将GEP核算体系作为约束指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长期规划,引入决策和政府领导绩效考核。但对标国家关于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目标和要求,仍存在生态产品权属界定尚不清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尚不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市场交易机制尚不成熟等瓶颈制约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本书聚焦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市场交易、生态产业、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生态治理六大重点领域,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生态
本项目核算中,采用了森林生态连清体系和分布式测算方法,以麻阳河保护区2021年林地一张图数据为基础,耦合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FERN)在该区域积累的多年连续观测数据和国家部门发布的公共数据为依据,开展了保育土壤、林木养分固持、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项的评估核算,并借鉴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加了保护区旗舰物种(黑叶猴)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研科普价值的评估指标,最终构建了7项功能17项指标的麻阳河保护区森林生态产品核算指标体系,完成了物质量和价值量的核算。通过本次核算彰显了麻阳河保护区生态建设与保护成效,尤其是对黑叶猴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
本卷集中探讨了当代中 国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指向或 蕴含着的、有别于生态环境 公共治理政策的“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未来政治想象与 愿景,以及它作为一种“绿 色左翼”理论与实践所关涉 的核心概念界定、政治哲学 基础、理论体系意涵和经济 、政治与社会维度等主要议 题,强调由此不仅可以 清 楚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 家战略的社会主义政治与生 态可持续性考量两大历史趋 势交融的本质特征,还可以 进而彰显这种 多基于中国 背景语境的“红绿”生态化变 革的世界性意蕴或贡献,尤 其是在 建设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同 时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 展的全面而深刻绿色转型。
本书主要包括海南长臂猿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性两部分:部分为海南长臂猿的生态习性,主要对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开展以来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简单介绍,从世界范围灵长类物种生存状况,长臂猿发展历史,海南长臂猿栖息环境,海南长臂猿活动规律、食性及觅食规律、种群结构等方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介绍海南长臂猿的发展历史和生存状况;第二部分为海南长臂猿的行为特性,主要根据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对海南长臂猿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划分,并提供了30种行为的中文名、英文名、行为描述、行为特点、行为意义等信息。本书图文并茂,可供相关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及野生动物保护监管部门和执法人员参阅。
编著者对松江区内山地植被进行了多次植物学和树木学考察,拍摄了86科237种植物图片250余张,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书。其中,植物特征、中文名及学名根据《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上海维管植物名录》《佘山常见种子植物图谱》以及□□的资料进行修订,确保其科学性和准确性。本书包括部分山体上自然生长以及栽植植物,不乏甚为少见的东亚魔芋等植物。限于篇幅和拍摄期物候等原因,书内图片部分为花,部分为果,部分是植株或者其他部位,仅供参考。
`
我国植物园承担着植物的迁地保护、品种繁育,对保护濒危珍稀植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植物园还兼具向公众展示美好植物并进行科普等工作。中国植物园系统的工作科研人员每年将有关植物园建设、科学普及、育种研究、引种栽培、资源调查、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收集汇集成书,便于植物园的同行们互相交流提高,为我国植物园的发展出谋划策,也是我国植物园发展的风向标。 本书为《中国植物园(第26期)》,包括樱花DUS测试指南制定研究、中学生浏览网络媒体动植物照片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和绒毛皂荚特定森林环境微坡地与常规育苗对比试验等论文。
本书是蒋建清对办学、治校的实践和思考。他认为,教书育人,重点在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教育,培养行业和国家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三感教育”是重中之重。教书育人要“教育、培育、化育”三育并举。教育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以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传授为主的行为;培育是高校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生态,促进学生通过实践由学习知识向能力提升的转化,培养自我发展、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良好习惯的过程;化育是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学校的文化基因、行业血脉和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灵魂深处的以文化人的铸魂工程。
.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林草科普基地工作,更好地宣传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建设成果与实践经验,以期为更多的林草科普基地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中国林业出版社组织编写了《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建设2023》一书,内容涵盖基础建设、科普队伍、科普作品、科普活动、经营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入选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申报单位的建设成果与实践经验。
《贵州省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手册》对贵州省内分布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分类地位、识别特征、分布状况、生境及生态习性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配有标出主要识别特征的精美插画,更易于读者掌握识别要点。
本书首先从 科学共 识、 共同应对和 林 业规则的角度入手,向读者 全面介绍了 应对气候变 化的认识和行动过程,帮助 读者进一步深化对林业碳汇 在 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 要地位的认识;接着,本书 从林业在“双碳”进程中的战 略任务、奋发作为、现实差 距、战略谋划和前景预期着 眼,帮助读者深人了解 总体部署对林业碳汇工作提 出的要求,了解林业碳汇工 作取得的重大成就,结合对 工作中存在差距的分析,深 化对巩固提升林业碳汇能力 的行动的理解,了解森林碳 汇将给森林保护、森林可持 续经营和林业发展带来的重 大影响;随即,本书从林业 在“双碳”进程中的市场机制 和供给角度介绍了许多读者 为关注的 外碳市场发 展状况及碳汇开发交易的 新要求; ,本书又用近 一半的篇幅,从坚持统筹推 动、加强科学研究、开展试 点示范、开发碳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