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2018)》主要发布2016年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进展情况,具体介绍管理机制、政策机制、保护利用、全民共享和生态改善状况等。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积累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为全国生态保护提供了好典型、好示范。
本教材在继承传统生态学主干框架的基础上,突出森林生态学自身特点,重点介绍森林分布、森林演替、群落分类和植被分区等问题。针对生态学在宏观和微观方向的发展趋势,侧重生态学分支学科的进展和前沿领域,使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等贯穿于相应的章节中。本书吸收了出版的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法国有关生态学和森林生态学教材的优点,丰富了教材的内容,跟踪世界前沿领域,提高了教材的学术水平和系统性。 本书可供林学、农学、生态、环境、游憩、水保及园林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科技人员、环境保护和林业行政和资源管理人员使用。
本教材在继承传统生态学主干框架的基础上,突出森林生态学自身特点,重点介绍森林分布、森林演替、群落分类和植被分区等问题。针对生态学在宏观和微观方向的发展趋势,侧重生态学分支学科的进展和前沿领域,使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等贯穿于相应的章节中。本书吸收了出版的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法国有关生态学和森林生态学教材的优点,丰富了教材的内容,跟踪世界前沿领域,提高了教材的学术水平和系统性。 本书可供林学、农学、生态、环境、游憩、水保及园林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科技人员、环境保护和林业行政和资源管理人员使用。
《河南古树名木》依据2001~2002年全省古树名木普查成果,用较为翔实的资料,首次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河南古树名木的基本情况,并采用大量图片有选择性地向读者披露了部分古树名木的生存现状和生长态势,对全面了解和掌握河南古树名木资源、开展古树名木科学研究以及制订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措施都具有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另外,该书还利用河南丰厚的文化底蕴,突出挖掘河南古树的文化层面,大量搜集和整理古树的人文轶事和文化传说,将古树与历史、社会以及人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展现给读者,不仅增加了可读性,也使这本介绍古树的书更具有社会文化意义。 《河南古树名木》融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相信《河南古树名木》的出版将会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古树名木的认识,唤起更多的人对古树名木的热爱和关注。
具有关冬三宝之美誉的乌拉草编织出的十二属相、蓑衣、草鞋等多种作品,深受青年人喜爱,尤其是孩子妈妈,将一个工艺小蓑衣挂到儿童的卧室里,让孩子从小闻到草的清香,感受大自然的风味,从身心深处得到天然制品的呵护,从刚出生就受到大自然的陶冶。 稻草的穗梗十分光滑,颜色淡黄透着一种大自然的气息,使其编制的草鞋,一双近百元,深得外有品位的用户青睐。 《手工编织技巧及图解》提供的学习资料通俗,翔实,全面,能帮助大家打开手工制作工艺无师自通的方便之门。无论是否有文化,只要热爱草编,勤学苦练都能在草编上露一手。本教材共分六章,章介绍玉米皮编织的基础技艺;第二章介绍玉米皮草鞋编织技法;第三章介绍玉米皮地毯的编制方法;第四章介绍柳编工艺;第五章介绍草编的保存方法;第六章介绍草编制品欣赏。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西双版纳也被公认为国际上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本书基于建立的个20hm的热带雨林动态监测样地(该样地已经纳入美国史密斯桑尼亚热带森林研究中心TheCenterforTropicalForestSci-ence(CTFS)的网络之中)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树种的相关性、多样性特征及随着尺度变化的规律,揭示出,Janzen-Connell假说、密度制约效应、生态位理论在中国热带森林树种多样性的维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兰国玉、曹敏、朱华编著的《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树种多样性研究》适合从事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和自然保护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广东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研究》对广东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研究,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系统的总体结构,构建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系统的解析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简称ISM模型),分析和揭示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系统的复杂关系结构,系统诊断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基本思路。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采用容器方式栽培苗木,是苗木生产现代化的标志和发展方向。 《容器苗木栽培》主要介绍了以园林绿化、庭园景观造林等所需观赏苗木为主要生产对象的现代化特征的特殊苗木生产方式,具有较高的指导性、可操作性,适用于从事苗木生产的专业人士参考使用。
陈秋夏、郑坚、王金旺著的《浙江人工红树林》论述了浙江省人工红树林引种、栽培的理论与技术,内容包括浙江省红树林发展历史、现状及对策,浙江红树林引种研究,浙江人工红树林营林关键技术研究,浙江人工秋茄林生物学特性、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研究,以及浙江人工红树林的造林实践案例等,是一本具有较强创新性、科技含量很高的科学专著。本书对我国红树林北移的实践,乃至对世界红树林的生物地理学的理论认识,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实践应用前景广阔。
本书内容包括:主要栽培设施、设施环境调控技术、育苗技术、高效栽培技术、肥水管理技术、植株调整技术、保花保果技术、高效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内容全面系统,技术具先进性、实用性和相对独立性于一体,适合广大蔬菜种植者、农业企业管理者和农业技术推广者学习使用。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管理研究》总结了广东省自1994年率先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以来,在林业政策引导、林业法规保障、公共财政支持林业发展、生态公益林划定及生态效益补偿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对生态公益林政策演进及制度变迁与创新做了回顾和展望。也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新环境中广东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管理拥有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对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
本书为我国部关于退耕还林树种选择与评价的专著。篇,总论;中国退耕还林工程概述,中国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区划和退耕还林树种选择,苗木培育和栽植。第二篇,各论:介绍生态林造林的主要乔木树种46种、主要灌木树种50种,生态林和经济林兼用树种15种。按种分别阐述特征特性、栽培要点、适生范围、开发价值。载培要点着重介绍了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嫁接育苗、造林方法等。开发价值着重描述了环境价值、经济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等。本书总结生产实践之先进经验,汇科学研究之精华。内容丰富,取材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价值高。供林业工作者、园林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基层政府、林业企业及农民朋友参考。
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我国人工林主要造林树种土壤质量演化与调控技术途径及其作用机理的有关森林土壤领域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6篇20章。在总论中,论述了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化状况的外研究动态和我国人工林主要造林树种土壤质量演化的状况及其研究工作的进展与展望。篇至第六篇重点论述了我国人工林主要造林树种杉木、马尾松、桉树、杨树、落叶松及湿地松人工林的土壤质量演化与调控技术的途径及作用机理,为合理利用我国森林土壤资源、正确经营主要造林树种人工林、维护和恢复森林土壤功能、提高森林土壤生产力、实现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有价值的应用技术。 本书可供森林土壤、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水土保持等学科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决策领导、科技管理人员以及林场的技术人员等参考。
本书共分4个部分:部分,转化分析法的理论基础;第2部分,转化分析法各论,以及以转化分析法为基础,对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其他遗传参数统计法进行了更新;第3部分,试验林数据处理技术的比较评价;第4部分,转化分析法应用举例。这4个部分是有机一体,具有严密的内在的逻辑性,都是围绕对林木遗传育种中规则不规则、平衡非平衡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采用更先进技术这一中心,进行论证。 本书的读者需具备如下背景知识:数量遗传学和林木遗传育种学;数理统计学和多元统计;线性代数和线性模型理论;田间试验设计;自然辩证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