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介绍经济学中的一类随机控制模型。在此类模型中,由于存在固定调整成本或其他因素,出现不行动区域。此类模型出现在许多领域:涉及定价决策的货币经济学,以投资决策为核心的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劳动力问题,例如劳动力雇用和解雇决策问题。 本书是在芝加哥大学高年级研究生课程讲义的基础上写成的。尽管书中介绍的建模方法在各个经济学领域都有用武之地,但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教科书中,却难觅踪迹。本书的初衷就是让更多的经济学家掌握这些方法。
这是一本介绍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初级读物。当前,空间数据分析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学及其他基于区位研究学科的重要分析方法。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建模技术的专著。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重点介绍了空间数据的探索性分析,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空间数据建模方法;二是重点分析了空间交互数据的建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空间交互数据的建模和估计技术,如空间交互数据模型的类型、估计技术以及空间依赖关系的识别与建模技术。空间交互数据的建模方法与估计技术是本书的一大突出特色。
剑桥出身的大经济学家达斯古普塔教授历时七年打磨出这本经济学通俗小读物,笔调生动,例证浅显,读来妙趣横生。书中虚拟了两位小女孩,一位生活在美国,一位生活在非洲。全书即围绕这两位的日常生活而展开,不仅介绍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体系和分析方法,而且从人本角度论述了许多现实问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中迅速实现了经济复兴?是什么力量推动日本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曾经喧嚣一时的“泡沫经济”到底是如何产生,又终究归于破灭?将近30年的沉寂之后,日本的未来,路在何方?在
首先,该书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从“社会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升级换代为形式的不断智能化规律”出发,来揭示知识经济出现的必然性,对社会生产力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这样,就沟通了知识经济与以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内在必然联系,从根本上回答了科学技术生产力范畴与知识经济范畴之间的一脉相承性,避免了从空洞的概念分析出发阐释知识经济可能使人产生的抽象和牵强附会的感觉和认识。 其次,该书准确地把握了知识经济的基本构成部分,完整、系统地分析了知识经济的产业发展、知识资本的积累与利用、国家创新体系、知识产权及其保护制度和知识经济管理问题,从而廓清了知识经济的基本框架体系。 再次,该书明确地指出了,无论从经济发展阶段看,还是从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水平看
本书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经济学、数学、管理学、技术经济学等多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借鉴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技术创新扩散的环境与机制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为完善和发展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全书共由八章组成。
这是我国部知识经济的译著。它信为创新能力是组织财富和社会财富的基本来源,实现创新和利用知识力量是国家、社会和企业成轼进入21世纪的关键。本书对正在兴起的知识管理实践、知识用于产品和服务创新作了阐述,并设计了知识创新的评价问答题,为高层管理者提供了利用知识资源的框架,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知识创新的清晰图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也一直没能解决。张江雪博士的专著《中国技术市场发展研究:基于总体和区域的实证分析》,从我国技术市场发展角度出发,探索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技术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发展而形成的。1985年3月,中共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指出“当前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是发展技术市场”。加入WTO以后,技术市场的发展面临新的挑
该书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协调知识经济发展与中国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问题作出了论述,包括三点内容:一、如何协调好我国知识产业的建设与传统工业的改造问题;二、关于知识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完善问题。包括基础设施环境、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法制环境、国际环境等等;三、对中国经贸合作的国际战略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与措施。包括产业倾斜的重点、步骤与战略、国际中心城市的建设与配套环境的完善以及国际经贸战略的步骤等问题。 该书具有两个可喜之处。一是对世界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知识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客观系统的分析、比较与借鉴。第二、对中国国民经济与对外经贸发展现状、政策、措施作出了系统分析、系统论证了当前中国知识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现状、国际差距、政策与问题。资料数据翔实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企业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这既给我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要想在21世纪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我们只能依靠科技进步,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也十分有必要开展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以便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技术创新道路。本书试图通过对技术创新基本理论和政策的探讨,在这一领域做了粗浅的尝试。
这是我国部知识经济的译著。它信为创新能力是组织财富和社会财富的基本来源,实现创新和利用知识力量是国家、社会和企业成轼进入21世纪的关键。本书对正在兴起的知识管理实践、知识用于产品和服务创新作了阐述,并设计了知识创新的评价问答题,为高层管理者提供了利用知识资源的框架,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知识创新的清晰图画。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在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IT技术和实施运营管理等方面 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系统性的研究。本书在知识管理的架构模型和知识流程等方面具备的理论深度,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在知识管理的技术,特别是IT系统与工具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性的整理;在知识管理的运营实践中从方法论、运营模式,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管理的相互关系,知识管理的评估审计与激励等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回答了知识管理的应用实践问题。本书整理的知识管理研究资源为希望进一步研究知识管理的学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引。本书可供企业CEO/CIO/CKO等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咨询顾问参考。
单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并非必然导致经济水平的上徣;相对落后的科技水平,仍可能有相对较高的经济水平。这就对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水平,提高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科技发展有自身的逻辑,经济发展亦有自身的逻辑。科技与经济结合,是两种逻辑共同作用的过程,技术创新研究的根本问题正在于此。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并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本书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各方面知识,涉及广泛,对技术创新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在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IT技术和实施运营管理等方面 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系统性的研究。本书在知识管理的架构模型和知识流程等方面具备的理论深度,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在知识管理的技术,特别是IT系统与工具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性的整理;在知识管理的运营实践中从方法论、运营模式,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管理的相互关系,知识管理的评估审计与激励等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回答了知识管理的应用实践问题。本书整理的知识管理研究资源为希望进一步研究知识管理的学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引。本书可供企业CEO/CIO/CKO等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咨询顾问参考。
互联网经济学领域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本书作者夏皮罗和范里安教授在本书中宣告;你在“新经济时代”并不需要一个全新的经济学,你只需要见识一些真正出色的东西、一些你在学习时没有学到的知识: 技术会改变,但经济规则不会; 市场在变,背后的逻辑不变; 信息的价格取决于自身价值而非成本; 信息的丰富导致注意力的匮乏; 技术基础设施使得信息更易获取从而更有价值; 不仅要关注你的竞争对手,而且要关注你的合作者及互补者; 网络效应会引发需求方规模经济和正反馈; 不要妄想进行高风险的赢家通吃的战争; ………… 本书提出的策略、法则与思想会帮助你作出更好的决策并将在今后一直对你有帮助。虽然技术在不断地进步,但是本书所依据的经济理论是可以持续的。形势会改变,但是思想不会过时。 本书已经而且仍将是探寻信息时代成
本书首先讨论了技术经营的一般知识,引进介绍了国外技术经营的理念,辨析了管理和经营的区别,为我们接受技术经营清理了语词障碍。创新性地提出了技术经营的三个核心要素:首席技术官、购买与研发、技术路线图。首席技术官是企业开展技术经营的组织和资源保障,购买与研发应成为首席技术官的思考方式,技术路线图是首席技术官用以判断技术价值的工具。书中附有成功案例。 本书得到北京科委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课题资助。
本书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技法学、科技经济学等多重视角确立了科技产权的概念,并且比较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其本质内涵、权属界定、产权运行和发展战略等理论与运作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科技产权特指科技活动智力成果的财产权利,它既包括技术发明创新中的权利,又包括基础科学发现中的权利;科技产权具有特定的精神权与经济权、许可与禁止、效率与公正、公权与私权等二重性本质;科技产权与知识产权是交集关系,科技产权的知识产权属性目前正在强化,但其特质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