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南风窗》总编辑秦朔在广州中山大学提出“中国必须告别GDP崇拜”;10月,他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中将这一命题更加系统化;12月1日,《南风窗》推出《告别GDP崇拜》的封面重点文章,并将此作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一个信号”。短短几个月内,定提法就成为一个流行话语。 什么是GDP?它能衡量什么?不能衡量什么?GDP与中国的国情国力、国是国策、国际影响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中国未来20年的发展需要怎样的GDP?
此书立足中国,聚焦全球化,既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经济史,又是一部了解现在国际经济格局和发展趋势的前沿著作。先从当下金融危机第三波谈起,接着切入“一带一路”战略,并沿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区域和国家,分析其中蕴含的收益和风险,同时探讨美国主导的TTP、TTIP。接着纵向审视全球化1.0、2.0、3.0时代的特征,包括主导国家、标志事件、政治经济制度、交易方式、货币体系等,分析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并分析全球化4.0时代下的新剧本新特征,预见中国将重新回到世界之巅。,提出全球化4.0下的全球新议题,包括核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高政治领域和气候、排放等低政治领域议题;以及中国在这些议题上的担当和行动。预测中国将走在全球治理的zui前沿,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书系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电视纪录片及同名系列图书的主力撰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推力作。 七集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是央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力作,将于12月11日起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黄金时间播出。该片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对改革开放30年代光辉岁月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全景展现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 本书是对过去30年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一次全面回顾,选择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充分展示了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在这不平凡的30年中面对的巨大挑战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特区、国企改革、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交锋、香港回归、亚洲金融风暴、
融资与资源整合是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资本市场支持。企业上市是股权融资的一种方式,也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需求与安排,而改制重组是企业上市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之一。可以说,改制重组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道门槛,改制重组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企业上市的成功与否。本书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一是概括介绍企业上市前改制重组的形式、作用等基本内容;二是详细介绍如何使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使企业具备发行股票的基本条件——公司的组织形式为股份公司;三是重点介绍企业上市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包括企业上市前的股权重组、企业上市前的资产整合与规范运作、企业上市前的财务分析与报表合并、企业上市前的制度建设以及企业改制重组中资本运营的方式等内容;四是引申介绍了境外上市前重组的相
美国国家智库中最有话语权的专家,思考当下的国际形势问题,针对中美双边关系、中国与美国及周边国家的多边关系处理、中国接下来的改革关键点,为我们详尽阐述了下列问题: 大国之间关系远近的原则是什么? 大国关系的历史会怎样影响未来? 亚洲一些国家在中美关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亚洲区域政治会有怎样的走向? 中国成为未来还是沦为世界三流?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怎样才能真正开展对话,而不是在“求同存异”的掩护下各说各话? 美国的民主政治对美国内外政策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美国在哪些方面是一盘散沙?在哪些方面又能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
《让GDP变大的同时变轻: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对策研究》适用于从事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者,对于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相关人员也很有参考价值。让GDP变“大”的同时也变“轻”,其根本途径就是提高资源生产率。《让GDP变大的同时变轻: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对策研究》对国际上有关资源生产率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案例进行系统研究,试图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生产率的概念和评价方法,为深化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学科根据。《让GDP变大的同时变轻: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对策研究》对中国到2020年GDP翻两番情况下的资源生产率问题进行情景分析,提出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的适宜模式。并基于资源生产率的视角,解理中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型现代化的应有内涵及实施要点,为中国在
吴敬琏先生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称为中国改革的“第三次大争论”。而马国川在这本书的开头说2004年8月的“郎顾之争”“揭开第三次改革大争论的序幕”并不十分准确,实际上大幕早已拉开,争论从未间断。只能说,“科龙事件”的例子把国企改革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层面,从而把改革争论推向了大众,推向了网络,使得这场爆发已久的争论最终“落地”了。 从这个意义上,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叫“第三次大争论”也可以成立。 本书作者以起年轻人的大胆和敏感,从新闻视角和大众视角评述在这场 “第三次大争论”中的一些政治、经济现象,反思改革成果。该书写得很热闹,很好看,具有的政治深度,值得一读。
《解读中国经济》是在首版《中国经济专题》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新版结合的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新变化全面更新了相关数据和分析内容,并新增一篇关于“全球失衡、储备货币与全球治理”的附录。书中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解读中国经济》的特色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重点阐述了自生能力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
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疫情暴露了经济体系存在的缺陷,比如产业链的脆弱性,也引发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反思,加大了绿色转型的动力。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得益于科技进步,凸显了知识和创新的重要性。这场公共卫生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对称性的,低收入群体受到的冲击更大,全球范围内贫富分化问题更加受到重视。疫后世界面临的不仅是重启,也有如何重构、如何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的挑战。 中国处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的五个关键词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意味着经济政策不仅追求效率,也重视公平,以促进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本书从橄榄型社会的目标与内涵、收入分配现状、市场机制、公共政策、投资含义等多个视角,探讨未来发展的路径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在高质量发展中
经济学大家、北大国发院教授周其仁代表作。 经济学基于“理性人”假设,但它应当用来解释处处“不理性”的真实世界。 真实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们往往与“大家公认”的逻辑相抵触。“公认”会发生的没有发生,而“公认”绝不会发生的事却偏偏来。 这本书所要揭示的,就是这类“与常理不合”的真实。 作者说,“在村庄田野和象牙塔之间来来回回,调查、访问、整理、汇报,不经意之间就走进了一个书本上没有的学问天地”。 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产权、垄断、人力资产产权、企业家地位、企业改制等方面的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事实和包含在事实中的逻辑。 如作者所言,本书将经济学置于真实世界,使得理论不凌空蹈虚,而是从问题出发,每一句话都是有的放矢,切中肯綮。不管是经济改革还是教育问题,抑或企
本书立足于我国国情尤其是特殊的体制背景,全面回顾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历史,系统描述了发展现状,对现有的政策框架进行了客观评估,同时结合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未来前景,对当前争议较大的农村信用社改革、非正规金融改革发展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考察和讨论,最终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这本《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史教程》由丁长清主编,全书分为三编十九章,内容包括:秦汉时期的中国对外经济关系、隋唐时期的中国对外经济关系、清代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近代中外服务贸易、中国近代技术引进、近代外国对华投资、现代中国对外贸易关系、中外技术贸易与交流关系、中外投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