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股票、期货交易专家彼得.史泰米亚于八十年代中期提出的市场轮廓理论。该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图表分析和技术分析框架,独具特色地将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状态以图象的形式反映出来。根据市场逻辑,从图象型态的变化推测未来市场价格的发展方向。该理论一问世就受到投资界的极大关注,专家们甚至认为极有可能形成技术分析的崭新潮流。本书适合于证券投资界人士、相关专业的大、专学生和研究生参考。
本书稿主要研究不良资产的处置与金融风险防控相关问题,全书分为总报告和专题报告两大部分共计十一章,总报告论述二者的关系、现状与处置不良资产的政策建议。专题报告分论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保险机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国资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二级市场、市场化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以及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靠前经验等问题,并对我国不良资产与金融市场发展提出有针对性和可实施性的对策建议。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致力于探讨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提出对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理解、分析相关解释及中国的增长对其他经济体的启示;第二部分归纳导致中国经济成功的“中国模式”,并总结和批判其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讨论平等与社会公正,提出当代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及意识形态在其中所发挥的影响;第四部分着眼于农村建设,关注农村的治理问题,提出对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个人见解。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主题宏大,文笔生动,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于中国的改革及其成功和问题。的深入剖析,显示了一名知识分子严肃的学术思考和公共表达。任何关注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人,都可以在《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中找到灵感与共鸣。
改革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未来中国如何前行?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为什么讲起改革来还是颇为沉重?为什么我们这个体制改起来那么难?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专家学者、大众舆论,众说纷纭。 从改革史上标志性的莫干山会议开始,周其仁教授就密切参与中国改革的每一步。他善于从现实世界出发,用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和风趣、直白的文字,将中国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历程进行严密而逻辑清晰的梳理。从“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到“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从“如何防止改革变成半拉子工程”到“怎么避免糟糕的政策组合”,周其仁教授系统地从产权改革、土地改革、货币改革等方面,深入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的来龙去脉和关键问题,让读者更加了解中国改革的逻辑。同时,周其仁教授对未来中国改革之路提出了独特看法。
中产阶级并非仅仅来自于受到高等教育的、从事白领工作的人群。蓝领中产阶级是指从事劳动工作的雇员,由于工资水平的上升而加入城市的中产阶级。在发达国家中,中产阶级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蓝领。历史已经证明,在快速发展的世界中,国家的发展与竞争力取决于有技能的劳动力。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呼唤更多的“新蓝领”,应该调整教育机制,转变思想观念,发展壮大中国的“蓝领中产阶级”。 出于对蓝领中产阶级成长这一重大经济与发展问题的洞察,厉以宁先生于2015年初发表了题为《论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一文,启动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汇集了三十几位作者的文章十数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展开了分析和论述。这本书无疑将靠前学各界者和领导干部对蓝领中产阶级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
从底层逻辑到详细分析,分辨谬误与真相,看清未来趋势,在分化变局下,掌握房产这项关键财富。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房子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因此,买房的决策会直接影响一个家庭。买对了,是财富的重大增值;买错了,就会掉到坑里。 那么,如何才能明智地决定应不应该买房、什么时候买、买哪里、怎么买呢?万一买不起,又该怎么办? 本书作者北京大学徐远教授,基于自己多年的学术研究、市场观察与实践,在书中回答了诸多关于房价涨跌和房产购买的话题,比如:当前的房价有泡沫吗?房价变化趋势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租房和买房哪个更合适?能用简单公式推算未来房价涨跌吗?买房要躲避哪些坑?国外的房产是否值得投资?……作者用翔实的数据和详细客观的分析与对比,针对不同情况与需求,阐述自己的观察与观点,并给出个人建议。
良渚文化村位于杭州市西北的余杭,是在城市扩张和农村城市化的背景下,从2000 年开始由民营企业开发建设的城郊大型复合社区。经过开发商、设计师、居民和社区营造者20年的耕耘,这里从城郊乡村发展为一个功能齐备,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田园新城。 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规划构想和实践精神是良渚文化村在中国当代新城建设的图谱中的不同凡响之处。这本书希望通过对良渚文化村这一案例的梳理和研究,探讨其中的普遍性经验,同时,呼吁一种不被当下的功利性所操纵的乌托邦精神,平衡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探讨城市和社区长效发展的制度建设。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企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理论上已经达成许多共识,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当前,国企改革依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本书作者作为深圳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并实现强力反超的重要参与者,对自己从事深圳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讨论,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国际智慧城市发展蓝皮书(2015)》分为三部分,“中国篇”梳理了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概况和建设成就,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智慧城市未来转型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议。“国际篇”展示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智慧城市发展情况,并对其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经验总结。“专题篇”分析了“十三五”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对创新智慧城市投融资模式进行了研究、展示了智慧城市建设探索与实践、分析了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借鉴、列举了智慧城市建设案例,为各地政府、智慧城市集成商和运营商提供参考。
《长期紧平衡下我国粮食安全研究》从我国粮食的生产与消费出发,分析讨论了我国粮食长期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结合对于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及其结构变化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粮食进出口安全问题,并对我国“三量齐增”与粮食进口依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四化同步”下粮食安全支持政策的调整路径与支持手段创新的相关建议
《上海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探索实践与立法研究》是一部围绕着上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将实践中的做法进行总结的书稿。
《走出孤岛》正如其副标题,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概论,是一部全面研究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特定事物的经济学专著。 《走出孤岛》不是一本宣传开发区的小册子,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由开发区20年奋斗过程的创作者在实践基础上长期思考的结晶。 全书分为两篇,历史与现实篇,现实民未来篇。前者侧重于以往20年的实证分析,后者侧重于今后发展的规范性研究。 本书对不了解开发区的人来说,可以通过浏览,使对开发区的事业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的理论工作者,尤其是关注理论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金融、统计、法律等学科的各类学者。 对于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决策者来说,本书有助于其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情况和下一步发展趋势。 对于将要跻身于开发区事业的
我国有近20万家国有企业,6000多万名国企职工,近30万亿元国有资产,国有经济每年上缴利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高于60%。国有经济掌握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直居主导地位,起着关键和支柱作用。 过去,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高度集中、管得过死、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等弊端。1978年以来,通过坚持不懈地改革,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趋革除,国有企业宏观管理和微观搞活,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负盈亏的体制基本建立起来,国有经济具有了新的动力和生命力,焕发出了新的巨大活力,一个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水平明显增强,具有强大实力、活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主导控制能力的国有经济体系呈现在人们面前。 改革开启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谱写了国有经济和整个中
1989年到1997年,这是当代中国改革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九年。本书用手记备忘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经济改革在这一历史时期沉浮曲折的艰难历程。全书以时间为序,用宏观观察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九章记述了中国改革在这九年间的大局与大事,透析了若干特别人物和事件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意义,清晰地再现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脉络,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同时,由于本书系作者当时当地对当事的真实记录,因而也具有较为特别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