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社会治理”,将其列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2014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治理的内涵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也为创新社会治理理论提出了明确要求。 本书重点围绕社会治理的内涵界定、主要特点、发展趋势、实践创新,从透视社会治理基本问题、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防范化解社会风险、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能力、聚焦社会治理重点领域、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等七个方面,系统全面地对社会治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本书全面配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整合社会科学领域的诸多专家,以学者的视角,结合实际调查的数据以及学界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从教育公平、就业机制、收入分配格局、社会保障机制、卫生服务体系、社会治理创新、社会组织功能与机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公共安全体系构建等方面,一是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二是综述已经存在的可行机制,三是综合提出各项政策建议。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呈现出多种思潮并存的局面。本书对这些思潮进行反思,运用大逻辑大视野的审读和人物活动事件脉络的细节化书写,对五种主要思潮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影响作出独立、深刻的剖析。
2007年4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的枪声震惊了世界,30多条无辜的生命顷刻消失,这一枪击案被称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枪击案的残酷现实折射出当今社会部分青少年严重的心理问题。本书的两位作者杰克·瑞启曼和马克·弗瑞瑟从研究青少年暴力产生的根源出发,描述一个用来理解社会问题和健康问题的构念,即以“抗逆力为取向",克服危险性因素,发展和完善保护性因素.从而使我们能够从不同领域理解和评估暴力问题的背景,更好地研究和解决社会及家庭问题。本书所阐述的“抗逆力,危险和保护理论”,是美国对小学生实施行为干预项目(如“做出选择"项目)的重要理论基础。青少年暴力的研究正在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青少年暴力现象产生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