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毛泽东的开蒙、求学过程,以及他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直至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共和国。作者没有将更多的笔墨着眼于对诸多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或是揭示秘闻上,而是将重点放在分析毛泽东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上,试图探讨他诸多重大决策背后的深意。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最终中国的领袖会是他,而不是有钱有枪的蒋介石,也不是那些拥有更高学历、更大声望的人,比如周恩来,比如陈独秀。历史无法重演,伟人更加无法复制,但我们仍不会放弃学习他,研究他,因为哪怕我们从他身上只学到了一点皮毛,就足以让我们游刃于战场、商场、名利场。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也许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点。
本书曾于2007年在香港出过一版,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激烈争论,从而奠定了本书在中国人口研究历史上的地位。在人口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际,本书经过作者大篇幅的精心修订之后在内地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比较而言,内地版《大国空巢》持论更温和,内容更精简,数据更扎实,观点更明确,如作者在本书自序中所言:“从文字来看,香港版去除了一些‘酒糟’,只浓缩为本书20%的内容,新增了80%内容……香港版里主要用的是自制的‘鸟铳’……这一版添置了一些‘枪炮’(复习了大学和研究生时学过的人口统计学,并向一些人口学者请教,使得方法更符合规范)。”可以说,这是作者的一本心血力作! 本书的出版或许会引发新一轮关于人口政策的争论,但我们认为,争论是凸现真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欢迎广大读者多多
《信访研究》所收录的作品,系学界近年来有关“中国信访研究”的精选佳作,它们从变迁与现状、性质与功能、成就与局限、价值与后果、治理与变革等视角,借助社会学、政治学、行政学与法学等理论工具,对信访政治做了较为细致而精当的研究,将成为当今信访政治及其研究中不可疏忽的样本。
作者依据党和国家关于党政机关公务礼宾接待的精神,结合国内公务礼宾接待工作发展现状,重点对公务礼宾接待活动中应用价值和和技术含量的礼宾排名席位安排公务接待三大主题板块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
主要介绍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方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充实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经验和新做法,尤其是党的精神和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本书是众多海外中国研究独树一帜的政治史力作。其原创性贡献在于,井未囿于传统的史学描述范式——把“军阀政治”视为由拥兵自重的武夫所组成的军政集团,聚焦于军阀的逸闻趣事,而是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前提下,以“权力均势系统”和“角色行为规则”为观照,试图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社会心理等多重历史要素中,勾勒出全方位政治运作的多元图景。研究思路独特,创见迭出,熔历史与理论于一炉。读者既可从中感知军阀个体的特殊行为惯习,又能从中把握政治生态演变背后的北洋式逻辑,堪称一部跨学科研究的经典之作。
礼学向称难治,而《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在相关研究较少的情况之下,运用政治合法性理论和传统礼学知识,对嘉靖时期郊、庙、社稷、历代帝王庙、孔庙、三皇等祭礼变革史进行了深入检讨与审视,知难而上,收获颇丰,填补了学术界对明代礼乐制度研究的不足。综观全书,史论结合,层层推进,逻辑绵密,语言简洁流畅,可谓明史研究的一部佳作。
《帝范》共十二篇: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为文虽短,但文辞有力而优美,展现出一代英主对人生和世界的体悟;也是一个马上争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开国君主一生经验的总结。其充满哲理性的语言,或一言中的,或一语道破天机。不但闪露着看问题的高瞻远瞩,也隐含着论理的深邃透彻。 《帝范》——中国历好的管理和统御之道。 《帝范》一书是李世民一生执政经验的高度浓缩。他曾经这样告诉太子:“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可见,他对本书的高度自信。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本书中,他对为政者的个人修养、选任和统御下属的学问,乃至经济民生、教育军事等家国事务都做出了非常有见地的解答。 本书没有对《帝范》做出标准式的翻译,而是根据其思想内涵,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历代王朝都有不少法律条文来规范户口制度,以此体现国家意志,也即统治阶级的意志。同时,各个时期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封建礼教,在户口制度的沿革和实施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忠实于史实的基础上,以现代理念来分析研究古代的户口制度,以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史实,以个案事例来反映制度沿革的脉络,是本书的特色。
本书从政治的角度探讨明代从嘉靖年以后朝廷风气的转向,如何发生,如何发展以及如何结局,利用文献记载的资料,纵横论证,表明了作者鲜明的观点:“明世宗为了达到自己个人的目的所施展的一系列举措,加深了帝制时期皇权不可挑战这样一种政治伦理在朝廷中的影响,导致了祖制、礼法的削弱。朝臣也以私利结成不同的政治利益团体,并形成愈演愈烈的党争。”在近年以来出版明史著作的热潮中,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明朝历史的著作并不多见。本书作者有着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在著述的过程中查阅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把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官员的姓名和事迹都作了详细的考证,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历史研究中的细节问题。作者用图表的形式诠释古文献是本书的独特之处,通过精心制作的图表,使读者对于事件和人物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易读易懂。
本书在翔实的被拐卖/拐骗妇女儿童的述说资料中,清晰地展现了被拐卖/拐骗妇女儿童的流出缘起、经过、流入过程,以及在流入地生活的辛酸苦辣;为我们揭示了社会中这典型的非正常区域流动群体的生活众相;为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和实施有关遏制拐卖或拐骗人口,尤其是拐卖或拐骗妇女儿童现象的法律、政策和实施措施提供有用的基础性资料,提出相关有较高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法律和政策建议、社区行动建议、个人行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