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清正廉洁是纪检监察干部的立身之本,也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底气所在。纪检监察干部要想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必须首先要确保自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本色。 本书按照简明、实用的原则,结合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实际,主要根据监察法、监察法实施条例、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刑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编写,内容涉及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公务差旅,会议培训,礼品礼金,津贴补贴,营利活动和兼职取酬,问责规定,组织处理,党纪政务处分,职务犯罪九个方面,并且附录了相关法律法规、党内法规。本书既聚焦纪检监察干部应知应会的廉洁纪律知识,便于纪检监察干部有针对性、有方向性地学习和查阅,远离违纪违法 红线 ;又能助力纪检监察干部把握政策,快速了解和上手
党政“一把手”腐败问题是当前的反腐败重点和难点问题。作者手工收集整理了2000 年到2014年3月底所有公布的厅局级官员腐败案例, 包括367名厅局级以上官员, 其中担任“一把手”职务的有219 名(大约占60%)。作者认为, 要减少腐败, 特别是减少“一把手”的腐败, 限权是基础, 监督是关键, 激励是保障。反腐败的终境界, 是让政府官员“不能贪(限权)、不敢贪(监督)、不想贪(激励)”,并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本书具有极大的学术创新性与实践价值。本研究运用两个新开发的概念——“腐败过程涉入点”和“腐败后果知情点”,通过对这两个关键点上腐败当事人的行为分析,特别是通过对这两个点上腐败当事人所面临的情势及其行为与决策的对比分析,回答了以上关键问题并阐明了过程模型的核心思想和分析脉络以及过程模型与主流观点的不同。由此,本研究对集体腐败的过程模型具有创新性的贡献,进一步提高了过程模型的解释力并深化了人们对过程模型的理解。只有更好地理解集体腐败的生发演化规律,才有可能更好的预防。因此,“过程模型”的视角以及“腐败过程涉入点”与“腐败后果知情点”的分离等的研究探讨对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反腐败斗争实践以及建立预防集体腐败的长效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理论建设,编者们在广泛听取广大读者意见建议、认真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编辑出版了《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理论文选(2009年度)》。本书共分为新中国党风廉政建设60年、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反腐倡廉理论建设、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推进和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进改革创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等8个大类。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讨论了腐败与反腐败的理论问题、反腐败战略框架模型以及一些专门领域的反腐败实践内容。本书较为集中地收入了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的核心团队成员的主要研究成果,特别是制度预防腐败理论框架、预防腐败战略有效性模型、惩治腐败战略有效性模型,均为该中心成员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本书可以作为高校廉洁课程教育与纪检监察、反贪工作人员培训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也可供理论研究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参考。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在中国古代的施政实践中,清廉观念的养成由来已久。传统廉文化是中华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文献著录了大量彪炳史册的榜样人物与清廉事迹。 孙叔敖、公仪休、子罕、杨震、刘宠、陆绩、包拯、于谦、于成龙等的事迹千古流芳。“廉”是古代君子修身、为官的内在要求,也是治国理政的基础。《读史说廉》撷取其中20位 典型人物与史实,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维度,辅以精妙的插画、生动的讲解、有趣的延伸阅读和名言警句,多层次、多维度阐发了传统文化中的清风廉韵。
本报告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清廉评价的学术体系、评价体系和方法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反腐败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环境净化—制度践行—监督评价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要真实把握反腐倡廉新形势下,民众对党风廉政制度建设落实情况和反腐倡廉实际成效的真切感受,需要开发与运用适合我国政府运行环境、过程和关系的清廉调查、评价模式和方法。为此,我们没有像许多评估报告那样做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而是定位于为浙江省的反腐倡廉工作服务,徐图以小窥大。同时,评价过程和结果发布完全采取学术研究和民间评价的方式进行,其目的不是给各县(市、区)做一个廉政建设的简单排名,而是希望能建立浙江县(市、区)政府廉政建设公众感知数据库,对我省县(市、区)政府廉政建设起到预警查遗、咨询服务作用。同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廉
本书以纪实手法,真实再现共和国从1978年到2000年反腐保廉二十年的历史旅程。以手材料,对党为反腐保廉而展开的运动斗争和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所查处的大案要案的背景、决策、进程、结果等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并对人们普遍关心的反腐败热点问题和新世纪反腐败势态作了思考与展望,充分显示了我们党我们国家对惩治腐败,腐败的决心和信心。 本书现实性与理论性,可读性与资料性相得益彰,对未来所腐防腐既是历史借鉴亦是现实指南。
本书介绍了构建科学发展示范区反腐倡廉建设新模式的重要内容和前瞻思考。共分为三部分、25个专题。部分为“理论探索”,包括5个专题,主要内容是:在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以全局的视野、战略的眼光、开放的思维,按照有利于推动落实的标准,探索提炼出更加具体的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创新成果;第二部分为“实践创新”,包括15个专题,主要内容是:介绍唐山市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反腐倡廉建设创新实践的主要做法,对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成效较为明显的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并从中提炼出工作启示;第三部分为“前瞻思考”,包括5个专题,主要内容是: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乡等值化、社会治理和谐化、党建科学化五个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深刻分析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就如何提升反腐倡廉建设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研究》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包括:抗日民主根据地初创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1935.10—1940.12);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和发展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1941.1~1946.6);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反腐倡廉建设(1946.7—1948.3)等。
贪权是优选的贪,迷恋权力是官员仕途很可怕的陷阱。万银峰和但晚生编著的《贪权之伤》集中梳理了近些年来查处的贪权腐败案例,从中选取典型性案件10件,从攫取权力、玩弄权力、滥用权力等不同侧面,考察分析了贪权腐败的不同表现。全书以个案深度解析为研究重点,采用纪实和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导致贪权腐败发生的人性弱点和制度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就不同问题提出应对方法和策略。书中所选郑筱萸以权谋私、李堂堂拉票买官、李长河雇凶杀人等案例,资料详实,人物蜕变历程清晰,思想根源剖析深刻,给广大党员干部以警示和启迪。
腐败问题关系到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本书分为两篇。上篇主要阐述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有关情况,包括腐败是朝代更替的重要原因,古代贪腐名录,历朝反腐倡廉简介,古代良吏名录。下篇主要阐述当前反腐倡廉的有关情况,主要从中国当前腐败的形势、对反腐败的一些认识以及反腐败重在预防三个方面展开。本书是一部鞭挞贪腐、褒扬廉洁、激浊扬清、传递信心和正能量的作品。
众所周知,日本公务员队伍高度廉洁。然而,这并非自然天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做到的,而是战后日本各界与腐败现象斗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结果。本书以“战后腐败案”为例,细致梳理了日本战后腐败现象发生的历史轨迹及日本社会解决腐败问题的有效经验。书中高度凝练地展示了日本细密、周详的反腐败法律架构,还原与刻画了一些富有典型意义的行贿人、受贿人、办案人角色,并对战后日本政治生态进行了精彩评述。本书资料翔实、视角独特,时刻比照中国廉政建设现状,是研究日本腐败问题的填空之作,对于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汤本渊(中国驻日公使衔参赞):我国与日本战后的工业化历程十分相似,中日两国在社会公共项目及经济管理体制方面有许多可比性,因而产生腐败的温床在程度上可以相提并论,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如何由
“方正廉洁文学系列”是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关于廉洁教育和反腐倡廉的图书。这些书籍涵盖了多个方面,旨在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来提升读者的廉洁意识和道德修养。本书为该系列之一,收录了作者创作的《被骗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经常抓、长期抓,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全党动手。 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