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外交》是中国第九任外交部长李肇星的***外事回忆录。作者全面回顾了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记录了与各国政要的私人交往、应对各种外交问题的丰富经验,并首次披露美国炸馆事件、 911 恐怖袭击、中美汇率博弈等重大外交事件背后的内幕。 中国外交真相 《说不尽的外交》披露了中国若干重大外交事件的决策和谈判过程,包括中俄边界谈判、中日围绕历史问题的外交斗争,在联合国的涉台外交斗争等幕后细节,揭示了历史背后的真相,并*次系统阐释了中国外交的布局、本质、原则及新内涵。 外长的成长之路 李肇星首次在《说不尽的外交》中回顾自己如何从一个使馆随员,经过历练和考验,一步步担当重任,成为外交部长的历程:多次留学未遂;肯尼亚七年献青春,莱索托*次做 一把手 ;联合国开会乐趣多(日本大使睡着了,美国外交官愤
外交官,这一富有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职业。本书收录了20余篇文章,作者多数是长期从事外交工作的高级外交官,包括前驻英、法、美、中东、印尼、拉美等重要国家和地区的大使、领事。他们回顾亲身经历,以翔实的资料记录下来他们外交生涯中经历的重要外交事件和精彩片断,读者不仅能阅读到周恩来、邓小平在重要外事活动中的外交智慧与风采,还能了解到外交官们与阿拉法特、撒切尔夫人、里根、勃列日尼夫、胡志明、蓬皮杜等国际重磅政界人士直接的交往与接触。领略外交官觥筹交错、迎来送往的工作生活之下,暗藏的斗智斗勇与纵横捭阖,从一个侧面看新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1964年的中法建交,被称作“炸破冷战坚冰的外交核弹”而震撼世界,2014年中法两国将迎建交50周年。本书以独特细腻的笔触着力刻画了冷战时代,敢于对苏联霸权说不的伟人*和敢于对美国霸权说不的伟人戴高乐。当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问题解决之后,戴高乐就派秘密使者携其亲笔信以“旅游者”身份进入所谓的“铁幕”中国开始谈判法中建交问题。*给戴高乐以高度评价。因戴高乐突然去世,生前未能与*会晤,成为中法关系史上的一大遗憾!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中篇为和平发展:开创全方位对外关系新格局,下篇为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书梳理和总结70年来外交战线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对于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积淀和形成一系列优良传统、宝贵经验,化解和处理未来面临的问题、遇到的风险挑战,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外交耆宿柯华95岁述怀》记述了柯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奔赴延安学习、工作,担任外交部首任礼宾司及亚非司、非洲司、亚洲司司长,驻外大使,“文革”的经历,他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工作41年。 《新中国外交耆宿柯华95岁述怀》由柯华口述,由郭彤彤执笔完成。
该书以*手资料再现了我国同驻在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尼、印度)高层交往与双边关系发展的历程,包括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外交工作,处理外交危机,与驻在国各阶层人士建立深厚的友谊,推动中国与上述四国关系的发展等,颂扬了中国同驻在国的友谊,还以一定篇幅描写了这些国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人文风貌。
韩晓青,男,河南禹州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从事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党校青年课题项目以及党史教研部课题项目各一项。在《中共党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两部,参与编写*作多部。
本书收入1993年以来人民日报刊发的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文章100篇。书中的任仲平文章,以“大国大党大报”的独特基调,就事关时代发展的大命题、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件展开评论,多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被认为是人民日报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
他是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是亿万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也深受国际友人的信赖与尊敬。 《走近周恩来》是关于周恩来的一部长篇纪实作品,作者深入采访了曾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机要秘书、军事秘书、外事秘书、警卫人员、医护人员、服务人员等,取得了最为详细具体而又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材料,主要包括“三次预言”“四次痛哭”“五次发脾气”“六个办公室”“周恩来与酒”“夫妻之间”“毛泽东与周恩来”“周恩来逝世全过程”等。 全书以独特的的叙事技巧,从日常小事着手,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成功塑造了一位至情至性、大智大勇的“走下圣坛”的人民总理——周恩来。
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及其成功实践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如何系统、全面地描述中国道路的世界贡献,阐释其世界意义,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书紧紧聚焦于中国道路这个重大主题,在揭示中国道路的历史背景、对中国道路进行总体性理论阐释的基础上,系统展示了中国道路的 生存性贡献 发展性贡献 制度性贡献 文化性贡献 和平性贡献 ,联系现实,内容厚重;逻辑清晰,分析深刻;论点丰富,视角独特。
清代中国的主要“大门”是广州,“陌生人”即外国人。顾名思义,《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是与外国人闯入广州(中国大门)的历史有关,是关于鸦片战争外国入侵中国的。但《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主要不以此研究为主,而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如官府、绅士、团练、农民、宗教、秘密社团等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变化,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阶段的某些动向。
《有趣的时代:美国应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作为资深的外交官,傅立民的职业生涯可以说与中国密不可分,作为亲历了中美关系从解冻到战略合作、从冲突频发再到合作与竞争并存的 活化石 之一,作为一位睿智理性敏锐的长者,他的这本书脱不开历史大背景,但是更重在现实和未来。在分析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现在和将来几十年内都非常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在财富、权势、声望都在向中国转移的时代,中美两国应该如何管理中美关系?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和战略?
本书以县为研究单位,以地方政治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和分析起点,研究县域日常政治。作者通过对干部、领导、关系、开会等日常政治中特定场景的实证分析,认为地方政治权力运作的实践形态呈现为政党“卡理斯玛”支配形态。县域政治呈现为结构与运作的二元化特征,台前的“正式文本”与台后的“剧场运作”共同构成地方日常政治生活的。
几年前,作者在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研究生部承担了“中国古代吏制研究”这门课的教学工作。为了教学需要我曾多次与学员座谈,想了解实际工作对这门课的要求,并从各相关领域搜求可以参考的材料,试图从史论结合上解释现实中提出的问题。后来经过课堂教学的多次检验,把教学讲义中较为成熟的部分加以梳理升华,形成了《中国古代吏制研究教学大纲》(内部发行)供校内研究生教学使用。本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撰写而成。
《新开局:复杂系统思维与中国外交战略规划》由系统思维与国际关系研究、系统观中的复杂性、复杂系统与整体性思维、复杂性与系统演变、复杂系统思维的理论价值与启示、复杂系统思维与转型期中国外交战略规划、复杂系统思维与观念变革、参考文献等8部分构成。
从前,贾思勰写了《齐民要术》,徐光启写了《农政全书》,今天就惟有《华北的农村》可以一飨天下。 这本书除了以希为贵,内容上还“以富为贵”。总论之外,第二章讲农事,第三章讲园艺,都给人(尤其是“我们城里的年轻人”)以大开眼界的感觉。而第四、第五,以两章的篇幅讲谷物;第六章分五十个类别话蔬菜,让人有抑制不住的过一把农村瘾的冲动。最后一章“炊爨”,推出了华北农村的传统食品五十多种,真是诱人的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