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清康熙帝亲政以后,非常重视经史等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于康熙十年,力主将经筵大典变更为经筵日讲,选择当时的高官重臣作为日讲官,选取四书五经及《通鉴》等治乱兴衰之典籍而 讲贯绎 ,希望借助经筵日讲让内阁各部重臣自上而下学习汉儒经学,统一认识,甄别治国方略,拨乱反正。从康熙十年四月开始,到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止,通过长达十五年的日讲学习,康熙帝对儒学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实质有了全面透彻的理解,并吸收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作为自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结合当时的国情,施仁政于天下。 由康熙皇帝主持的这次中国历*长的帝王读经,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讲义资料。康熙甚为重视,命进讲大臣等将之整理成书,刊印成册,以此
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释古”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本套《周易全书》共六册,分为四集。*集《周易》解读,对《易经》、《易传》、易学展开解读,详细介绍《周易》相关知识。第二集今注今译,原文、注释、译文,文白对照。第三集是清代李道平的《周易集解纂疏》,是对唐代李鼎祚的《周易集解》进行的注解,是了解汉代易学的重要著作。第四集是宋代朱熹的《周易本义》,在易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第二、三、四集均按汉时沿袭下来的 经传合编 的方式编排,即经文分上、下经,《易传》中的《彖》《象》《文言》等附于相对应的经文之后,剩余的《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四种单列出卷进行编排,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易经》《易传》内容对应排列,更便于阅读。
四书五经 是中国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本书在确保原文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原文作了题解、注释及翻译。题解是对文章主旨进行了总结与阐释,让读者理解更深刻。注释是对原文中的疑难点加以注解,让读者了解的知识更全面,理解更通透。译文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并请学术顾问把关翻译质量,精准简练,轻松读懂经典。
约瑟夫·坎贝尔历尽多年搜寻阅读了全球各地的神话与宗教故事,将这些故事中的共通的奥秘汇集在几百页的《千面英雄》中,将神话之源轻松显现在世人面前。 坎贝尔告诉我们,英雄的旅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启程:放弃当前的处境,进入历险的领域;启蒙:获得某种以象征性方式表达出来的领悟;考验:陷入险境,与命运搏斗;归来:最后再度回到正常生活的场域。这是每一位英雄的必经之路。 穿越古今,打通全世界神话中的经脉,帮助现代人重拾解读神话的本能,让希腊、北欧、印度、埃及、中国神话再度与我们对话。我们发现内心的奥秘,接触的真实。鼓励我们开启生命的旅程,彰显生命的深层意义,为个人和社会寻找恩赐。 英雄就是能够战胜个人和当地的历史局限性的人,他们能够了解、接受并迎接命运的挑战。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生旅程中接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 诗、书、礼、易、春秋 ,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 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六本书也被称做 六经 ,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