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董平主编的《中国哲学教程》内容介绍:“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前辈学者如胡适、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都曾经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努力,不仅使中国古代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丰富思想能够带上某种“现代性”而以其特殊面貌进入现代知识谱系,并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使这种特殊形式的“中国哲学”仍然能够在现代知识界得以传承。思想的产生是历史的,关于思想的研究与诠释同样是历史的。孟子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司马迁所谓“天人之际”,即为时代之政治格局、生产与生活方式、思想潮流之趋势、价值取向之态势等诸层面所汇成的整体。“天人之际”必随时而更易,“究天人之际”也就必然体现为一个不间断的“与时偕行”的过程。正因为如此,随时撰述就成为必要。
摩尔关注日常语言及其分析,关注概念、命题的意义,其语言和逻辑的分析方法为分析哲学之滥觞。他一生著作不多,多是通过一些论文不断修正和发喂自己的思想,本书为其重要论文集,收录了十篇论文。这些论文以“逻辑”和“经验”的方法分析了哲学和伦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显示出分析哲学注重方法而非哲学观的特点,为后来的“逻辑经验主义”开辟了思路,在现代哲学史上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共收录了10篇论文,主要以“逻辑”和“经验”的方法分析了哲学和伦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显示出分析哲学注重方法而非哲学观的特点,具体内容包括《知觉对象的性质和实在》《感觉材料的地位》《对知觉的一些判断》《外在关系和内在关系》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今年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30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这场大讨论,对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对重大历史关头实现伟大转折,对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今天,我们纪念这场大讨论,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本书运用以文本学的解读方法,研究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1901-1991)这位现代法国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在列斐伏尔那里,“每天生活”(la vie quotidienne/daily life)同“日常生活”(le vie quotidian/ everyday Life)以及“日常性”(la quotidiene/everydayness)之间是有质的区别的。他的早期思想集中研究了那种从来就存在着的,但充满着价值与神秘,即具有风格的“每天生活”;而他的中后期思想则侧重批判了作为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日常生活”及作为现代性的机械重复节奏的“日常性”问题。
《完形疗法入门》在详尽地介绍完形哲学与理论的基础上,对完形治疗的理论进行系统的论述,以期望尽可能详尽解释完形治疗的理论,改变对完形治疗的刻板印象,为有兴趣的实务工作者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并通过结台案例,对如何运用该理论及技术设计出有效的治疗技巧进行真实操作,以期望能为读者灵活运用完形治疗这一经典且快速有效的疗法提供参考。本书主要介绍了完形治疗的理论基础,包括完形治疗学派的起源,主要的观点,重要的概念,治疗过程及治疗目标,主要的方法和技术及如何在实际案例中应用。
本书的写作起源于哲学发动的两场对艺术进行剥夺的运动。作者试图解说有关艺术和阐释、艺术和哲学、艺术和历史意识的主题,其目的是要表明:我们已进入一个后历史的时期,对艺术不断的自我革命的需求现已消失,阅读此书就像阅读一部独立的哲学史话。
从复杂性科学与哲学的交叉视野研究突现问题是当前复杂性科学的一个前沿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哲学、心智哲学、生命哲学等领域的热点问题。本书稿对突现问题采取了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进路,依据历史与逻辑统一、归纳与演绎统一的原则,对突现研究的历史及其进路转换、突现的概念与分类、突现的自组织机制、突现的适应性选择机制、突现的还原解释、突现与依随性、突现的上索解释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概括,构建了一个复杂系统突现的理论。在第1、2章中通过对突现研究历史的溯源和梳理,突出当代复杂系统突现研究的新进路。在第3、4章中,在分析包尔丁系统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按复杂性的程度对系统进行分类的圈层体系,明晰复杂系统及其突现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在第5章中,概括自组织系统的突现机理。第6章中在论述了复杂适应系统的
现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即以英美为主体的分析哲学与欧陆为主体的人文哲学,原先少有接触和交流;但是最近几十年间,两派哲学家开始了“沟通”和“综合”的努力。其中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在英美一派可举罗索,在欧陆方面则首推本书作者,德国当代哲学家卡尔“阿佩尔”。 阿佩尔在本书中提出了“先验解释学”或“先验语用学”的概念。作者以康德先验哲学为起点,眼界涵盖不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综合海德格尔、给特根斯坦和皮尔士哲学、批判地吸纳马克思主义、解释学、语言分析哲学,实用主义等重思想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语言交往共同体”为中心观念的先验解释学一语用学理论。 本书由1973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书的写作起源于哲学发动的两场对艺术进行剥夺的运动。作者试图解说有关艺术和阐释、艺术和哲学、艺术和历史意识的主题,其目的是要表明:我们已进入一个后历史的时期,对艺术不断的自我革命的需求现已消失,阅读此书就像阅读一部独立的哲学史话。
“死海古卷”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惊人的考古发现。 《今日死海古卷》作者数十年致力于相关研究,参考了非常多的专业文献,甚至对死海古卷及残片进行考证,参引全新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大范围地涵盖了与死海古卷相关的主要研究领域,终撰成《今日死海古卷》一书。 《今日死海古卷》对死海古卷的简介和全新的相关数据,无论对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大有裨益。
《自由史论》是阿克顿的毕生之作。自由的思想与制度、自由的限度以及保护装置,是本书的核心。在这本包括讲演、专著、评论以及游记在内,集作者一生的著作精华的论文集中,通过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研究,作者对西方古代希腊、罗马以及基督教文化对自由的贡献,对近代英美的自由传统,以及对现代民族国家中的自由状况,作了全面的考察。阿克顿将本书主旨概括为:“自由的观念是一个整体,世界历史之惟一的整体,是哲学史之至高原则”。
《沉默的正念》是一行禅师的切身体会和他所观察到的种种,呼吁现代人应学会静默,通过正念呼吸,调节自己的生活步调,平息内心的喧嚣。 作者看到生活在喧嚣的都市人们,每天都步履匆匆,为工作,为物质生活而忙碌,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身体变得更加疲惫,内心变得焦躁、空虚。面对这种现状,他提出了解决的方法,沉默可以让自己更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正念是让自己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可以带来内心的开阔和平静。 静默是无为亦是有为,它于你所追逐的东西无益,但却让你的内心远离喧嚣,可以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你身边的事物,风声、鸟鸣……听到内心最深切的召唤,排除内心的喧嚣。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静默,需要止息内心的喧嚣,倾听生命里各种奇妙的声音,这样可以让我们活的真实,活的深刻。
今年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30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这场大讨论,对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对重大历史关头实现伟大转折,对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今天,我们纪念这场大讨论,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从复杂性科学与哲学的交叉视野研究突现问题是当前复杂性科学的一个前沿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哲学、心智哲学、生命哲学等领域的热点问题。本书稿对突现问题采取了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进路,依据历史与逻辑统一、归纳与演绎统一的原则,对突现研究的历史及其进路转换、突现的概念与分类、突现的自组织机制、突现的适应性选择机制、突现的还原解释、突现与依随性、突现的上索解释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概括,构建了一个复杂系统突现的理论。在第1、2章中通过对突现研究历史的溯源和梳理,突出当代复杂系统突现研究的新进路。在第3、4章中,在分析包尔丁系统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按复杂性的程度对系统进行分类的圈层体系,明晰复杂系统及其突现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在第5章中,概括自组织系统的突现机理。第6章中在论述了复杂适应系统的
本书研究的对象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古典哲学,即在这一时期德国哲学革命中相继产生和形成的各种哲学学说或哲学体系。它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矛盾为纲,辨证逻辑地再现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费尔巴哈的进程及其向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论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哲学是“爱智”之学,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几 千年中西哲学发展的历史,凝聚着人类对“形而上”问题的深邃沉思,也反映不同时期人类精神之时代精 华。在《哲学--智慧与境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中作者通过“正面阐述”说明哲学是什么 ,与“负面否定”指出哲学不是什么,来论述哲学的本性。本书既是作者常年对生活的体悟和对哲学思考 的升华,也展示了作者对中西哲学理论融会贯通的丰硕成果。我国哲学家张世英先生认为:“这是一 本视野开阔、功底深厚、颇多新见的学术专著”。 《哲学--智慧与境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 究文库》作者林可济。
《凤凰文库·纯粹哲学系列·身体、空间与科学: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研究》是本空间现象学专著。《凤凰文库·纯粹哲学系列·身体、空间与科学: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研究》以“空间”这个核心哲学问题为线索,利用身体、空间、科学这三个关键词,讨论了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现象学家梅洛一庞蒂在牛顿的空间与康德的先天直观形式之外开辟出的理解空间的第三条道路。作者还尝试利用“现象科学”的新概念来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百年学术难题:中医科学性难题,为重新理解和阐释中国的科学传统与文化传统提供了全新的思想资源。
消费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维度。但现代社会里,消费却表现为一种悖论性存在:一方面,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另一方面,它又是造成经济危机、人的异化及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如此一来,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消费欲望与人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学界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消费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研究》以消费的道德风险问题为中心线索,不仅揭示消费的肺病隐喻和消费主义的双重内涵,而且从消费伦理思想史的角度论述消费的“道德神话”和道德风险的具体内容。 《消费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研究》认为,消费道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需要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和协力合作来构建人类共同生活的安全区域。而满足人类安全需要的重要前提就是增强和提高自我对他人的道德责任。
本书比较研究在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三位思想家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作者以“归家”的隐喻概括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逃离”现代世界、“回归”本真世界的基本思路与旨趣,考究三位思想家借助古代希腊的想像和艺术的启示而在“现代性批判”、“思想史反思”以及“本真家园之构想”上的异同。作者提出以权力关系和自由关系为核心的“生存关系论”,并以此为坐标辨析三位思想家之思想的意义、价值与疑难,强调关注“生存关系之正当性”的问题对克服现代性危机的重要性。本书的论域和方法突破了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的学科界限,其思其说别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