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嘉映编著的《说理》内容介绍:说理的目标是,通过在此一事上的说服,让对方获得理解,让对方自己获得理解的能力。说理的目标,若从根本上说,与其说是在此一事上让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不如说是一种心智培育。 哲学本来只是理,不是知识。我们常听到,哲学与物理学的对话,哲学与建筑学对话,这些提法误导,好像哲学是与建筑学等等相平行的专业。建筑学家与经济学家的对话,可说是学科间对话,他们大概会谈论建筑和财政的关系等等。建筑学与哲学的对话,意思大概是说,建筑学家现在要在哲学的层面上说话,不是学科间对话,是超学科对话。《说理》本书论证之深度和论理之严谨使其成为国内近三十年来少见之重要哲学著述,必将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注意和关注。
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1950年代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本体论,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著有《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等。本书主要分四个部分,序言部分主要介绍波普尔;章和第二章介绍波普尔科学哲学方面的思想;第三章介绍波普尔社会学思想;第四章介绍波普尔对历史主义理想批判的思想。
本书从网络文化入手,重点阐释互联网的双刃性以及网络文化对意识形态产生的重大影响,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网络文化对意识形态的正负效应,并从法律、道德、技术的角度就网络文化视阈下如何确保意识形态发展提出解决的策略。
《唤醒智慧的教育》是克里希那穆提的部书,中译旧版名为《一生的学习》。本版本采用全新中译稿,且中英文对照,值得珍藏。 在《唤醒智慧的教育》中,克里希那穆提对教育的目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实行“正确教育”的学校应具备的精神、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和老师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传统教育存在模式化和统一化、过度追求技术知识和外在的效率而忽视人类内在心灵、隐藏教育者的虚荣和野心等问题。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而是看到生活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所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帮助个体变得成熟和自由,让他在爱和良善中尽情绽放。《唤醒智慧的教育》中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独特而深刻,令人警醒和反思。
在20世纪璀璨闪烁的思想群星中,列夫?舍斯托夫(1866-1938)作为一位世界著名的宗教哲学家,是一颗极为耀眼的明星。他大胆质疑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尊崇再性的传统,标举信仰为其思想旗帜,重视个体的人,关注个人苦难与绝望,他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即便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看来,仍极具挑战性。 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发展出一种崇高理性的思想传统,苏格拉底为了追求理性真理而选择死亡,柏拉图把哲学家尊奉为理想国的君主。即使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很多人也是非常思辨、非常逻辑地讨论神学问题。到了近代,康德通过区分“自在之物”和“自为之物”把“理性”从上帝手中夺回,重新给予人认识理性真理的权利。黑格尔则把康德哲学推向,建构了他那无所不包的“精神”的王国。崇尚理性的哲学传统到了20世纪有增无减。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就认为
从复杂性科学与哲学的交叉视野研究突现问题是当前复杂性科学的一个前沿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哲学、心智哲学、生命哲学等领域的热点问题。本书稿对突现问题采取了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进路,依据历史与逻辑统一、归纳与演绎统一的原则,对突现研究的历史及其进路转换、突现的概念与分类、突现的自组织机制、突现的适应性选择机制、突现的还原解释、突现与依随性、突现的上索解释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概括,构建了一个复杂系统突现的理论。在第1、2章中通过对突现研究历史的溯源和梳理,突出当代复杂系统突现研究的新进路。在第3、4章中,在分析包尔丁系统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按复杂性的程度对系统进行分类的圈层体系,明晰复杂系统及其突现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在第5章中,概括自组织系统的突现机理。第6章中在论述了复杂适应系统的
尼采在自传《看,这个人》里,自称为“个‘悲剧哲学家’,与悲观哲学家正相敌对。” 这里所谓的“悲剧”,是指希腊式的刚毅的悲剧,即意示人生充满着荆棘,短暂而可悲,但能赴以坚毅卓绝的精神,来开拓生命之路。人类尽管历经艰难,仍不致沦入悲观的困境,在饱尝人世苦痛之中,积健为雄,且持雄奇悲壮的气概,驰骋人世,如此以艺术的心情征服可惧的事物,陶熔美感,而引人人于高超的意境。 从这个论点再来反观尼采思想和他一生的遭遇,我们便会发现更深一层的意义:命运的悲剧感对生命永远是一种严肃而无情的考验,也惟有从这种考验中,生命才能显示力量,发出光芊。 本书是著名学者陈鼓的处女作,在中国的尼采研究占有重要地位。作者以优美的笔、饱满的情和清晰的脉络,结合尼采的生平其创作经历对尼采哲学的主要方面和独创性
本书是作者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方面论文的汇编。书中分析了中国文化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以及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从中国学术界出现的“文化热”现象反思了文化多元发展的必然性,并通过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评扩展了这一反思,论述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必定会对双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意义,也抒发了作者对现实文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感受。
在20世纪璀璨闪烁的思想群星中,列夫?舍斯托夫(1866-1938)作为一位世界著名的宗教哲学家,是一颗极为耀眼的明星。他大胆质疑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尊崇再性的传统,标举信仰为其思想旗帜,重视个体的人,关注个人苦难与绝望,他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即便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看来,仍极具挑战性。 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发展出一种崇高理性的思想传统,苏格拉底为了追求理性真理而选择死亡,柏拉图把哲学家尊奉为理想国的君主。即使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很多人也是非常思辨、非常逻辑地讨论神学问题。到了近代,康德通过区分“自在之物”和“自为之物”把“理性”从上帝手中夺回,重新给予人认识理性真理的权利。黑格尔则把康德哲学推向,建构了他那无所不包的“精神”的王国。崇尚理性的哲学传统到了20世纪有增无减。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就认为
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是一种思考,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套丛书就是面向那些爱思考、爱智慧的青少年,由几位的中青年哲学家和他们一起来想一些关于世界和人生的问题;通过一些小故事、小问题来解说一些爸爸妈妈们最不耐烦或者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尽管现在的家长和社会都比较看重世俗的前途,而不一定重视对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但我们相信,这套小丛书对健全人的心智和思维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对青少年,对家长也是如此。
环境和生态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大计。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环境状况不断恶化,但有关调查却显示,我国公众和学界的环境意识均非常欠缺。我们深感,弘扬绿色意识、倡导绿色观念、确立绿色伦理,是我们走向新世纪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文化工程,中国的绿色事业任重而道远。 在世界环境运动史上,有许多绿色著作以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体悟、对美丽荒野的细致描绘、对家园毁损和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历史性反思,感动过成千上万的读者,激励他们自觉投身于环境保护的事业中。其中许多著作,一出版就引起了公众的巨大震动,成为人人争读的书,有些甚至被誉为“绿色”。 正是这些书籍的广泛传播,在意义上改变着整个人类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成了一系列国际性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