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是一本国学经典著作,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全书共六章,分别解释了道、德、仁、义、礼的深刻含义。语言高度凝练,字字珠玑,在修身治国、处世智谋、人生韬略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文字部分由原文、注解、译文三部分组成,每则文字后配有古典版画,古韵十足。《素书》可谓为人处世之范本,中华智谋之瑰宝。
《塔木德》被认为是影响人类文明的巨著之一,是真正的传世经典。犹太民族正是因为有《塔木德》这一精神支柱和智慧的指引,才得以在饱受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依然生存了下来,并获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本书根据《塔木德》介绍和阐述了犹太人在经商和处世上的智慧,并运用精练的语言,通过一个个富含寓意的故事,诠释了犹太民族智慧的博大精深,相信对读者们会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本书是英语世界很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它的优选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著作的版本和文献研究,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玛克斯·奥勒留的一部哲学思考札记,全书以格言体写就,分为12卷,共497则。各卷无明确的系统划分,各则之间也没有确切的联系,有的很简单只占一两行,有的多至数十行。“沉思录”的名字是后人添加的,这部书原本不是为了出版给人看的,只是作者和他自己心灵对话的记录,也是作者“每日三省吾身”的记录,所以其内容深刻而朴实诚恳,颇有启发意义。作为古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的末代皇帝,玛克斯·奥勒留不但是一个智慧贤明的君主,同时也是哲学流派斯多葛派的著名哲学家。而这部《沉思录》正是斯多葛派的传世代表作。《沉思录》原书为古希腊文,在很长的时间里以手抄本流传,1588年开始公开出版。译本很多,仅英译本就不下数十种,现行中译本多由英文转译而来。本版《沉思录》为翻译大家梁实秋在深入研究多个英译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供我们选择的路只有两种,要么享受孤独,要么沦入世俗。社会就像一团熊熊烈火,明智的人通过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来取暖,而不是像傻瓜一样靠得太近,灼伤自己。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以13篇佳作展现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的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救赎、教育、道德、名誉等人生问题阐述了独到的观点,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本书是英语世界很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它的优选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著作的版本和文献研究,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理想国》是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书中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被英国评为拥有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作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研究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实践论》《矛盾论》导读》,在附原文的基础上,以经典原著的写作背景、成书过程、结构内容和观点及其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为脉络,对《实践论》《矛盾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同时对其中暗含的哲理给予了充分扩展,突出当代价值与时代特色,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也有助于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缺陷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本书通过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说明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特征,分析了苏联、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从本体论、辩证法、历史观、认识论、价值论等多维视角阐述了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从“认识世界何以可能转向改变世界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应以“实践”为基础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实现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
报刊活动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个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马克思博士毕业后,所进行的份工作,就是在《莱茵报》当编辑),而且还是他们用来对抗和批判当时那个压迫人、剥削人的时代的重要理论阵地。可以说,围绕着报刊活动所展开的斗争、论辩,几乎贯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该书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参考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业年表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传记,比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材料,编写了两人报刊活动年表。书稿自编成后,一直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专业课用书,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推进,具有不小的价值。
《价值、感受与哲学——马克斯舍勒感受现象学研究》是研究德国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感受(情感)现象学的一《价值、感受与哲学——马克斯舍勒感受现象学研究》。《价值、感受与哲学——马克斯舍勒感受现象学研究》分别阐释了价值、感受、行动这三个对于舍勒伦理学来说至关重要的概念,并展示出这几个概念的本质关联。《价值、感受与哲学——马克斯舍勒感受现象学研究》还揭示了隐含在舍勒著述中一个尚未被学人触及的论题:感受意向的充实。感受意向的充实是一种不同于认知意向之充实的现象学经验,胡塞尔将认知意向的充实描述为“真”,而舍勒将感受意向的充实描述为“诚”。此外,《价值、感受与哲学——马克斯舍勒感受现象学研究》还揭示了在舍勒著述中一个隐而未彰的论题:康德道德哲学隐含着某种精巧的伪善。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很为关注的9个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回答,如:为何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为何说马克思主义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关注现实?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素养和品格?如何向辩证法要智慧?怎样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发展有何深层次关联?如何筑牢文化自信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人、自然和社会有何内在关系?全书重在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并很终落实到怎么用上来,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具有学术厚度又具有可读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命》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反思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命的紧迫性、内涵和途径,说明自我革命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当代化。
为什么物质主义无法带来幸福和快乐?《目标价值与主观幸福感:内在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在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从价观视角讨论物质主义的价基础及其影响。外在目标价(物质主义的价基础)把获得外部奖赏或社会赞许作为追求的目标,对这些目标的追求更多与外在设定的评价标准有关。与物质主义相对立的价基础称为内在目标价,它把自我发展和成长作为目标,实现这些目标能够促进个体的人和认知的成长与完善。 《目标价值与主观幸福感:内在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通过若干实证研究发现,内在目标价主要通过增强意义幸福感来提高整体的幸福水平,它提高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有更高的心身健康状态。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着眼于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强调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分析,力求从手资料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和著作者的思想发展轨迹,按照著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文本,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本真含义,在此基础上,把经典著作的解读和研究同时代问题结合起来,揭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思想理论的当代价值和学术价值,以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地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质,提高学生运用经典文本进行理论研究的水平。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精选和汇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重要著述,采用经过校订的新译文,并附有各种必要的参考资料,以满足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的多层次需要。编译者力求在时代特色、学术质量和编排设计方面体现新的水准。文库包含三个系列:一是单行本系列,收录经典作家独立成书的重要著作;二是专题选编本系列,收录经典作家集中论述有关问题的短篇著作和论著节选;三是论述摘编本系列,辑录经典作家对有关专题的论述,按逻辑结构进行编排。
《卡尔·马克思(纪念版)》共分为17章,每一章都是一个小话题。全书并没有采用展示史实、简单评述这一通常做法,而是颇有新意地从历史长河中截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象征符号,从而运用较小的切口和里程碑式的节点,将马克思思想的巨大价值成功地放射出来。 同时,《卡尔·马克思(纪念版)》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式颇有新意。它一改以往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方面的“板起脸来教育人”、“我说你听”的面孔,而是以接地气的语言来阐释较为深奥的道理,这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无疑是做出了一次大众化、时代化的成功示范。
帕斯卡著李东旭编译的《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的哲思语录)(精)》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由思考入题,讲述道德、信仰、思维等人生主题。解答了许多哲学回答不了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帕斯卡洞悉了宇宙的真相,窥见了人类的奥秘。在他看来,人就像芦苇一样脆弱,但因有思想而伟大。翻开本书,直抵人生的秘密。
《“新帝国主义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记述了当代全球化发展,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长空间,彰显了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启发我们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时代特征;而全球化又把东西方两种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推到了首位,这是资本自身特性的显现,又是落后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落后国家以何种姿态融入这种发展?如何借助于西方社会的发达成果加速自己的现代化进程?这些依然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虽然在个别结论上需要改变或者必须发展,但是,它的分析方法和许多重要的论断对于我们认识全球化的实质、解析当代各色的帝国主义新理论、特别是理解落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没有远离当今社会的现实,该理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