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配合全国对“两论”的学习活动,李达写作了《 解说》、《 解说》以及相关系列文章。这些著作和文章在当时对于帮助人们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水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时代,将它们重新结集出版,对于帮助广大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看家本领”、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做好各项工作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是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研究城市问题的一系列著作中的一部,也是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一部。列斐伏尔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关于城市问题的重要论述,其关注的焦点是 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框架下的城市以及随之而来的都市总问题式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经典文献导读著作,而且揭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当代资本主义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新现象、新趋势,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先驱性著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一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通俗理论读物。书稿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内核,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为历史主线,回顾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的百年流变,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历史经验,以大量丰富生动的史料为依据,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历程,探索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革命成功的内在密码。 在传统纸质图书的基础呈现形式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发、设计、制作了丰富的元宇宙数字空间,通过科技手段链接与创造虚拟数字场景,带动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思想。
我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面临所爱之人的患病或离世,该如何应对注定无法阻止的失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以治疗死亡焦虑著称,却在得知相伴六十载的爱妻罹患癌症、来日无多的时候,也一时无法承受。当治疗师成了当事人,该如何与绝望相抗?又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本书是亚隆夫妻献给对方的临终礼物,是大师亲身经历丧偶、孤独和哀悼的心路历程,更是对芸芸众生的拳拳关怀,以真挚的记录和觉察,揭示生命、死亡、爱与存在的意义,为同在受苦的人们带来一丝抚慰。
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本书基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实践观、历史观、发展观、群众观、价值观、国家观、文化观、民族观、宗教观和科技观。力求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在当前的发展状况及其最新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的重大指导意义。
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是“轴心时代”的核心人物,也是奠定世界主要文明精神底蕴的伟大思想者。在本书中,“轴心时代”的提出者、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借助历史学的批评研究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来呈现四大圣哲于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定位与影响力,令人耳目一新。他拭去过多的神话色彩,带领我们从“人”的角度认识四哲——四哲与我们一样,皆处于人的境遇之中,那么,他们是如何看待生命存在的意义?又是怎样击破虚无、困顿、生死、人性的枷锁,进而超凡入圣,升华为闪耀着神性光辉的高贵灵魂,成为人类文明思想范式的?雅斯贝尔斯以哲学家之睿智与广博及其自身的曲折经历,丝丝入扣地剖析了四位圣哲的生命核心,让我们得以取法圣哲,直面对终极问题,寻找独属于自己生命的答案。本书译者傅佩荣教授说,《四大圣哲》所教
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本书基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实践观、历史观、发展观、群众观、价值观、国家观、文化观、民族观、宗教观和科技观。力求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在当前的发展状况及其最新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的重大指导意义。
在《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一书中,普殊同对马克思的成熟期批判理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新阐释。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分析提出了许多质疑,并给出了对马克思的核心论述的全新阐释。为此,他发展出了一系列概念,旨在把握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并克服结构与行动、意义与物质生活等熟悉的二分法。 这些概念引向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性质和问题的原创性分析。根据这一全新阐释,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不仅在于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而在于一种由劳动本身所产生的非个人的社会统治形式。无产阶级劳动和工业生产过程被描述为这种统治的表现方式,而非人类解放的手段。这一再阐释带来了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运动特质的批判性分析。它将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发展形式和社会劳动结构与居于资本主义心脏处的异化和统治联系了
《素书》是一本国学经典著作,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全书共六章,分别解释了道、德、仁、义、礼的深刻含义。语言高度凝练,字字珠玑,在修身治国、处世智谋、人生韬略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文字部分由原文、注解、译文三部分组成,每则文字后配有古典版画,古韵十足。《素书》可谓为人处世之范本,中华智谋之瑰宝。
作者以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试图全方位地恢复马克思著作中被扭曲的所谓 乌托邦主义 的深刻内涵。他认为,如果失去了以追求未知世界为特征的 乌托邦 主义 ,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类减低或放弃自身的创造能力;之所以说毛泽东是 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由于他充分保持了 乌托邦主义 的冲动,同时又根据中国国 情,把马克思主义与 民众主义 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 论体系。
本书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统编教材,分十七讲展开课程内容,突出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回应了学生关心的重要理论问题,力图呈现教师们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个性化应用。在编写中,本书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了体现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实用性,每一讲都设计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案例分析、教学总结、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和推荐阅读书目等教学环节。本书集合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期望能够帮助讲授者们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该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初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观、认识论、物质观、辩证法、历史观、自由观等方面的契合与融通。 第二个结合 实现了新的思想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文化学研究的重大创新。 第二个结合 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和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本书着重呈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对劳动是如何进行分类的,以及对经济规律的描述,而这些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强大的内驱动力。通过对马克思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分别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比较,活劳动的作用和功能得以彰显。 本书内容还涉及:货币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融合问题,特别是对凯恩斯理论展开讨论;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通过对剑桥学派的思想和转型问题的探讨,深入研究资本理论;劳动过程和劳动管理的原则;失业与人口过剩;经济思想史中资本的形成;等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突出地位,围绕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提出了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的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作者着眼于系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解决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新问题新挑战,进而把握世界历史大变局中意识形态变化趋势。该书对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尝试对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以及他关于摩尔根、梅恩、兰格等人的笔记中涉及性别与家庭的部分进行批判性研究,同时引述诸多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学者的研究视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评估了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的相关性。虽然马克思关于性别和家庭的著作并非所有方面都适用于今天,有些还带有19世纪思想的局限性,但这些文本提供了关于性别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见解。虽然马克思关于性别的文章在总体写作中占比较少,也没有发展出系统的性别和家庭理论,但他将性别视作理解劳动分工、生产和一般社会的一个基本范畴。本书作者认为,马克思对性别和家庭的讨论范畴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公共领域中作为工厂工人的女性。马克思注意到资产阶级家庭中持续存在的压迫,并提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家庭形式。此外,马克思还看到了妇女在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内容理论化、思维抽象化、视野宏大化的特点,教师面临难以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难以用理论解释现实、吸引学生的困境。现有的教学参考(辅导)书往往侧重重难点的阐释,与教学体系有不少距离,缺少教师能够直接拿来 为我所用 的讲义。本书基于 提取、聚焦、整合、牵引 的小专题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的逻辑、特点、话语方式出发,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完成了28个小专题教学的讲义,专题贯穿全书的每一章节,其他教师在课堂教学或竞赛中可以直接参考借鉴。用小专题(每个专题的时长为20-30分钟)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书的教学重点、难点、热点进行讲解。讲义的编排、设计、写法完全按照真实的课程逻辑、特点、语言进行,每个小专题聚焦一个主题,其理论剖析、案例引用、问题分析以解答学生
本书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系列丛书 之一。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我国逐渐形成了许多光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文献,它们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其中的很多文献今天读来仍然非常有借鉴意义。 本书收录了我党历史上的11篇重要文献及其研究成果,旨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前沿,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更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及时提供经典文献资料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一1855),丹麦哲学家,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是19世纪最富有激情,也最难以理解的哲学家之一。他生活在丹麦黄金时代,生笔耕不辍,用极为流畅的文字撰写了大量反思基督教精神,分析爱与苦难、勇气与忧惧的作品。在短暂的一生中他不停地思考生命本身,强调“单个的人”的精神生活以及每一个人的“内在性”。直到生命尽头,他都在追问那个关于“存在”的问题:如何在世上做一个人。 英国哲学家和传记作家克莱尔·卡莱尔这部充满新意、令人感动的传记,尽可能地从克尔凯郭尔本人的视角描绘了他非凡的一生,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基督教世界的苏格拉底”的生活一如他所说,在这向前活的生命中,我们却只能向后去理解它。
《卡尔 马克思》(纪念版)一书,共分为17章,每一章都是一个小话题。全书并没有采用展示史实、简单评述这一通常做法,而是颇有新意地从历史长河中截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个象征符号,从而运用较小的切口和里程碑式的节点,将马克思思想的巨大价值成功地放射出来。同时,该书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式颇有新意。它一改以往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方面的 板起脸来教育人 、 我说你听 的面孔,而是以接地气的语言来阐释较为深奥的道理,这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无疑是做出了一次大众化、时代化的成功示范。在该书稿中,马克思的论述如同写在今天:在这个全球化、互联网的时代,马克思依然如同一盏明灯,清晰地照亮了我们的世界。马克思未曾老去,他仍然在我们 中间 ,他的理论依然与我们息息相关,依然是所有对人类的未来怀着美好梦想
本书以文本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马克思的启蒙哲学、批判哲学、政治哲学、实践哲学和唯物史观、辩证哲学和《资本论》的逻辑结构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课题,作了深入浅出的研究和分析。
《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出版于1874年,是尼采继《悲剧的诞生》之后计划撰写的系列短篇《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篇,也是他除《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论道德的谱系》之外知名度优选的作品。 在19世纪这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针对历史感的泛滥,尼采在这篇“不合时宜”之作中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历史学、语文学、黑格尔哲学、高等教育乃至文化等“时代性的、合时宜的东西”,追问历史学于我们人生的用途,强调主体和当下对于历史的意义。这种视历史学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策略的观点,使之成为后现代史学的先驱。 青年历史学者周思成在本书中以文本与注释1:2的比例对文中涉及的大量历史、哲学背景以及明典、暗典、隐喻、反讽等做了详细的注释,并撰写了长篇导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重新思考历史于当下的意义。
“历经一百多年而尚在进行之中的中国社会巨变依然保持其前景不明朗的特点,这自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良序而稳定社会的要求,而政治哲学的正义目标的预期后果却正在于这样一种社会”,这为政治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可以说,正义的问题是政治哲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围绕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政治哲学史呈现为异彩纷呈的图景。然而,自功利主义出现以来,各派理论不管沿着何种路径展开其自身的逻辑,都不可能绕过对功利主义的回应、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后,当代政治哲学的版图重组,不仅历史上既已形成的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各派理论的坐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伴随着人们围绕《正义论》一书所展开的理论论辩,公民资格理论、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权主义等理论派别异军突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功利主
马克思撰写《资本论(1867-1882年手稿)》的历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867-1870年为第一个创作时期。马克思在这一创作时期撰写的手稿收入第40卷(上)和第40卷(中)。其中第40卷(上)收载马克思于1867—1868年围绕《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撰写的13篇手稿。第40卷(上)收载的与《资本论》第二册有关的手稿包括:《 资本论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章开头部分》、《 资本论 第二册按主题挑选的引文摘录》和《 资本论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Ⅳ稿)》。该卷收载的与第三册有关的手稿一共有7篇,分别是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札记、第一章开头部分的四篇草稿、《利润率的规律》、《级差地租。采自摘录笔记本的摘录》。在该卷收载的手稿中,有三篇同时涉及第二册和第三册,它们是《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利润率规律、成本价格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