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丛书之一。全书分四部分: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批判学派与中国科学思潮、任鸿隽思想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旋律,围绕中国现代科学思潮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书中详细论述了科学论的几个问题并对哲人科学家现象予以关注,重点介绍了任鸿隽的科学观及教育思想。本书可供科技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文化研究者,高等院校师生及相关专业的爱好者参考。
牟宗三先生,被认为是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师承于熊十力先生,熊先生称之为北大哲学系“可造之人”。牟先生与唐君毅先生、徐复观先生并肩而立,号称熊氏的弟子。 这套《牟宗三文集》我们遴选了牟宗三先生最重要的著作,包括《中国哲学的特质》《道德的理想主义》《中国哲学十九讲》等,共计十三种。本册为《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今日中国人在想什么?此乃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概言之,国泰民安是古往今来的基本诉求,善治效政是与时俱进的社会期待,优质生活是持之以恒的发展愿景,等等。本书基于跨文化历史研究方法,尝试在中外文化会通的现代语境中溯本探源,重思重识国人时常涉及的主要思想观念,尝试借鉴他者来深化解析本土传统的利弊,拓展“阐旧邦以辅新命”的视域,促进创造性转换或转化性创构的可能。
我们今天遇到的、讨论的、感到困惑的许多思想文化问题,也是民国时期的人们曾遇到过的、讨论过的、感到困惑过的问题。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民国思想史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该书作为本专门研究民国思想史的学术著作,不仅宏观考察了民国思想史的特点、西学在民国时期的传播、次世界大战对民国思想史的影响,而且还对西化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论争、“九一八”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动、30年代思想史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争论、抗战时期的中国新儒家、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内容丰富、新意迭出、文笔流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牟宗三先生,被认为是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师承于熊十力先生,熊先生称之为北大哲学系“可造之人”。牟先生与唐君毅先生、徐复观先生并肩而立,号称熊氏的弟子。 这套《牟宗三文集》我们遴选了牟宗三先生最重要的著作,包括《中国哲学的特质》《道德的理想主义》《中国哲学十九讲》等,共计十三种。本册为《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儒、佛、道三家之学,一般多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来研究,或当作一种知识来讲解,而本书作者之所见则与此有所不同。 梁漱溟先生认为,这三家都是关于人们修持、涵养或修养的一种学问,其固有的根本精神在“力行实践”。因此,他说:“儒、佛、道三家之学均贵践履实修,各有其当真解决的实在问题,非徒口耳三寸之间的事。不掌握此点,不足以言三家之学。”如儒家孔门之学,依作者所见,就是“专务导致吾人身心生活日进于自觉而自立,整个生命有所变化提的那学术”。作者并非不承认这三家之学“其中有思想有知识”,但“主要则在返乎自家身上之修持、涵养、证悟”,若不如此,而“只当作哲学来讲者殊属失真无当”。 现本书所收录之文字,各篇既强调三家之学这一固有之根本精神——“力行实践”,又指出儒家修养实践的具体方法。
这是作者的一部遗作。书中对中国国学大师王国维1898—1911年间11种哲学译稿(署名7种、未署名11种),进行了详尽周密考订和评析,可谓王国维研究的可喜成果。作者同时利用加“按”的形式,在许多细微的对比与议论中贯注了自己的审美意识与世界观,也极有学术价值。
儒、佛、道三家之学,一般多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来研究,或当作一种知识来讲解,而本书作者之所见则与此有所不同。 梁漱溟先生认为,这三家都是关于人们修持、涵养或修养的一种学问,其固有的根本精神在“力行实践”。因此,他说:“儒、佛、道三家之学均贵践履实修,各有其当真解决的实在问题,非徒口耳三寸之间的事。不掌握此点,不足以言三家之学。”如儒家孔门之学,依作者所见,就是“专务导致吾人身心生活日进于自觉而自立,整个生命有所变化提的那学术”。作者并非不承认这三家之学“其中有思想有知识”,但“主要则在返乎自家身上之修持、涵养、证悟”,若不如此,而“只当作哲学来讲者殊属失真无当”。 现本书所收录之文字,各篇既强调三家之学这一固有之根本精神——“力行实践”,又指出儒家修养实践的具体方法。
牟宗三先生,被认为是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师承于熊十力先生,熊先生称之为北大哲学系“可造之人”。牟先生与唐君毅先生、徐复观先生并肩而立,号称熊氏的弟子。 这套《牟宗三文集》我们遴选了牟宗三先生最重要的著作,包括《中国哲学的特质》《道德的理想主义》《中国哲学十九讲》等,共计十三种。本册为《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我们今天遇到的、讨论的、感到困惑的许多思想文化问题,也是民国时期的人们曾遇到过的、讨论过的、感到困惑过的问题。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民国思想史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该书作为本专门研究民国思想史的学术著作,不仅宏观考察了民国思想史的特点、西学在民国时期的传播、次世界大战对民国思想史的影响,而且还对西化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论争、“九一八”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动、30年代思想史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争论、抗战时期的中国新儒家、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内容丰富、新意迭出、文笔流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今日中国人在想什么?此乃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概言之,国泰民安是古往今来的基本诉求,善治效政是与时俱进的社会期待,优质生活是持之以恒的发展愿景,等等。本书基于跨文化历史研究方法,尝试在中外文化会通的现代语境中溯本探源,重思重识国人时常涉及的主要思想观念,尝试借鉴他者来深化解析本土传统的利弊,拓展“阐旧邦以辅新命”的视域,促进创造性转换或转化性创构的可能。
儒、佛、道三家之学,一般多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来研究,或当作一种知识来讲解,而本书作者之所见则与此有所不同。 梁漱溟先生认为,这三家都是关于人们修持、涵养或修养的一种学问,其固有的根本精神在“力行实践”。因此,他说:“儒、佛、道三家之学均贵践履实修,各有其当真解决的实在问题,非徒口耳三寸之间的事。不掌握此点,不足以言三家之学。”如儒家孔门之学,依作者所见,就是“专务导致吾人身心生活日进于自觉而自立,整个生命有所变化提的那学术”。作者并非不承认这三家之学“其中有思想有知识”,但“主要则在返乎自家身上之修持、涵养、证悟”,若不如此,而“只当作哲学来讲者殊属失真无当”。 现本书所收录之文字,各篇既强调三家之学这一固有之根本精神——“力行实践”,又指出儒家修养实践的具体方法。
牟宗三先生,被认为是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师承于熊十力先生,熊先生称之为北大哲学系“可造之人”。牟先生与唐君毅先生、徐复观先生并肩而立,号称熊氏的弟子。 这套《牟宗三文集》我们遴选了牟宗三先生最重要的著作,包括《中国哲学的特质》《道德的理想主义》《中国哲学十九讲》等,共计十三种。本册为《从陆象山到刘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