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是荷兰著名哲学家斯宾诺莎,在 现代哲学之父 笛卡尔的启发下,以一种奇特的撰写手法写就的一部经典著作。该书运用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原理,每章都从定义开始,接着陈列一系列命题,就像几何学命题一样有证明、有推论,并在注释中论述自己的独特见解。 斯宾诺莎认为,人类需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激情,这样理智才能引导人走向完善。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他倡导的数学方式和哲学研究向人们揭示了更深层次的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自由的人很少想到死亡,他的智慧不是对于死亡,而是对于生活的沉思。
内容简介: 人生的旅途中总是经常遇到不快、忧郁、愤怒,遭受他人嫉妒或嫉妒他人,对社交活动感到由衷的畏惧等等妨碍人们获得幸福的因素。我们要想摒弃这种种导致不幸的原因,步入幸福之路,成功抵达幸福彼岸,是我们倾毕生之力都在追寻的东西。 哲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既论及竞争、疲惫、忧郁、嫉妒、害怕舆论等不幸的因子,又在工作、情爱、家庭、闲暇诸领域带领读者找到幸福的方法,与我们一起跨越重重阻碍,修养身心,最终走上实现自我幸福的康庄大道。 著名翻译大师傅雷经典译本,并加入大量注释全面提高阅读体验,帮助读者走上幸福之路的经典哲学与心理学著作。
《伦理学的邀请》是作者写给15岁儿子的长篇独白,以轻松亲切的风格对年轻人如何过上好生活、如何成为一个好人给出了中肯实用的建议。全书分为九章,虽然是一位父亲与他儿子之间的一场寻常对话,涉及的却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和烦恼问题,因而更具普适性,可以视为所有父子之间进行的一场再亲切不过的对话。作者 授之以渔 , 鼓励他们用积极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自身和世界,找寻自己生活的意义,从中获取些许智慧,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让生活更美好。
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的《正义论/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讲述了:功利主义在现代道德哲学中占 地位。其它理论,如直觉主义,没有提供能德观,应当以一种 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这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对这种选择的哲学描述只能是:它是相互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适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本书由两篇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者发表于1946年,后一篇发表于1980年去世前不久,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学无涯也,而人之知有涯。积无量数之有涯者,以与彼无涯者相逐,而后此有涯者亦庶几与之为无涯,此即学术界不能不有学术史之原理也。苟无学术史,则凡前人之知,无以为后学之凭借,以益求进步。而后学所穷力尽气以求得之者,或即前人之所得焉,或即前人之前已得而复舍者焉。不惟此也,前人求知之法,亦无以资后学之考鉴,以益求精密。而后学所穷力尽气以相求者,犹是前人粗简之法焉,或转即前人业已嬗蜕之法焉。故学术史甚重要。一切现象,无不随时代而有迁流,有孳乳。而精神界之现象,迁流之速,孳乳之繁,尤不知若干倍蓰于自然界。而吾人所凭借以为知者,又不能有外于此迁流、孳乳之系统。故精神科学史尤重要。吾国夙重伦理学,而至今顾尚无伦理学史。迩际伦理界怀疑时代之托始,异方学说之分道而输入者,如磐如烛,几有互相冲突之
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西方伦理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哲学问世之前的希腊文学。在希腊神话、荷马史诗、赫西俄德叙事诗、伊索寓言等希腊文学伤口中,若干伦理观念在形象和情节中绽放出来。 本书各篇提要的写作风格不尽相同,或深细或宏约,或直述或概论。但它们也显出一些共同特点:首先,它们都严格忠实于原著,以比较“客观的”转述为主,一般不做评议,多只予点评,而留待读者判断和评价。其次,它们都把握了原著的重点和特点,并力求确切地介绍其中的主要伦理思想。再次,它们多半参考了原文著作,或直接根据原文本撰写,或对照中译本和原文撰写。本书是一部介于教材与论著之间的集知识性 、理论性、资料性于一体的读物,它对于伦理学初学者具有导引和领读功能,对于伦理学研究者也不无参考和索引价值。
《道德情感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 斯密的伦理学代表作。前总理*曾经多次在讲话中引用该书的句子,并五次向企业家推荐此书。 在本书中,作者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感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道德情感论》是一本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的一本全面、系统、深
本书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历史背景,围绕制度之、“善”或“好”的问题,以宪政正义为核心,以权利一义务关系为枢纽,在“善政”、 “善制”、“善治”的统一中,求索现代社会制度正义的伦理基础,探究当代中国制度正义安排及其实现的现实路径,为拓建起属于中国学者自己的制度正义理论做基础性的探索。
《中国伦理学史》是我国近代*部伦理学史专著,是*部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学术著作。全书分绪论、先秦创史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宋明理学时代四大部分,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伦理学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并阐述了各家学说的要点、源流及发展,以科学的方法辨析其优长和缺失,为我国近代伦理学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功利主义在现代道德哲学中占知名品牌地位。其它理论,如直觉主义,没有提供能与之抗衡的道德观。应当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对这种选择的哲学描述只能是:它是相互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适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不被摆在眼前的成功或者欲望所束缚,作为人到底应该怎样活?到底应该抱着怎样的活法?来自于经济界和法律界这样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开诚布公地对谈关于作为人,何谓正确;关于活法。《对话稻盛和夫:德与正义》中两位作者,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生履历,但是他们却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面临了多种磨炼,并且*终从这些磨练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对话稻盛和夫:德与正义》不仅阐明了直面磨炼的社会的病根,同时提出了,为追求并且实现人的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需求,而不断探索的方针。
本书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基督教、文艺复兴、俄罗斯“新精神哲学”、存在主义、世俗和生命伦理等人道主义理念一路梳理过来,对照评析了陆翎、鲁彦周、刘克、张弦、张贤亮、戴厚英、苏童、贾平凹、余华、韩天航、方方、严歌苓等代表作家和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因素以及演变趋势,在热情并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其与世界大师经典中的人道主义理念的差异。指出:同情是人道主义的逻辑起点。同情是人类的高贵情感,它不仅要施爱施善于弱者、受苦受难者、被侮辱被迫害被冤屈的不幸者,还要引领他们超越“此在”的困境而走上精神发展之路。惟其如此,同情才具有超越性,才能作为人道主义的本源性、正极性和普世性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