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收录了《谈美》和《谈美书简》两部作品。书中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作者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人生、美化心灵、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的名作,出版十多年来受到广泛好评,被许多大学选为教材。全书分为四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中国近代美学。论述的时间跨度为先秦至近代,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理论、诗歌、小说、戏剧、书画、园林等等。作者采用“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著作,注重把握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的演变和发展,因此本书又可看作一部中国美学思想史或中国美学范畴史。
《谈美·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写给青年人的美学入门书,以与朋友谈心的方式,将美学知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亲切自然,是最为经典的美学启蒙读物。其中,《谈美》是朱光潜早年留学西方时的美学思考和体悟,谈美从哪里来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提出“人生的艺术化”;《谈美书简》则是其耄耋之年的心血之作,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本书将两书合二为一,全面系统地呈现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指引读者踏入美学殿堂,领略一代大师风采,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本书是其经典代表作《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也是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朱光潜语)。全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宏大叙事批判与多元美学建构——布达佩斯学派重构美学思想研究》由傅其林所著。 《宏大叙事批判与多元美学建构——布达佩斯学派重构美学思想研究》对在卢卡奇影响下形成的布达佩斯学派的重构美学思想进行清理,考量这个学派的美学思想的后现代转向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即新马克思主义或者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多元主义是此学派美学的价值根基,也是其民主政治模式的体现。这些思想正是布达佩斯学派的后马克思主义或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少年相思在长安:唐代诗人的不羁人生 少年安得长少年:唐代诗人的恣意人生 共2册,江苏文艺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 作者 陈舞雩 原价 ¥98.00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出版时间 2020-07-01
《周敦颐理学美学思想研究》在概述周敦颐理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上,阐释了“太极”的化生之德及其蕴含的动静美、和谐美、圆融美,分析了高洁、洒落的君子人格和“孔颜乐处”的审美意蕴,论述了《太极图》之“象”与“意”、诗文中的“文”与“道”、礼乐论中的“乐”与“礼”所体现的文艺美学思想,从而全面、系统地把握了周敦颐理学美学思想。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学习和探讨审美活动的起源、美感心理、审美活动的构造与形态等,不但可以提高哲学视野和理论素养,而且对我们理解人类生活价值追求和艺术创造,提高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提高人生品位大有裨益。本书对美学发展史名气、影响最深远、最有代表性的美学人物、美学论著及主要美学观点进行深入系统的介绍,按照时间顺序,依次阐述了包括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美学、中世纪美学、启蒙主义美学和现实主义美学等各流派的美学主张和美学思想,揭示故事背后的人类审美实践和美学原理,带领读者轻松领略美学历史发展的全貌,更好更快地了解和认识中外美学。
《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是作者应牛津大学出版社之约,对音乐美学以及该领域重要问题所撰写的一本与众不同的“导论”著作。 在内容上,书中所包含的音乐哲学议题,基本可以分为六个大类,分别是:(一)术语及概念界定问题。(二)审美经验问题。(三)艺术本体问题。(四)虚构与叙事问题。(五)再现与表现问题。(六)艺术价值问题。 对于读者来说,本书对英美分析哲学家有关音乐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式和基本观点等方面,提供了较为全面和直接的理解范例。 在风格上,正如作者所强调的,本书是一部以罗素《哲学问题》为范式的“一家之言”的著作,是基维对自己曾经公开发表的各种重要哲学理论和观点的综合回应与明确阐述,在所论述的各个论题中,作者都以极富个性的方式(“一家之言”)做出了雄辩式的回应。而
本书根据作者在新加坡新跃大学研究生班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具有鲜明的现场感。书中所讲分成两部分。部分是美学问题。作者把美看成一个多层次的关系系统,从实践的和心理学的观点来讲述“美在关系”;再进一步从心理学美学的角度,讲述了审美知觉、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其中结合作者的一些亲身经历以及文艺作品进行分析,把美学的深奥问题讲得生动活泼。第二部分是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探索。作者寻找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出路,讲述了大众文化的二重性,探索了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存的理由。本书既有深厚的学理支持,又深入浅出,浓缩了作者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和治学精华,将原本枯燥而让人生畏的美学理论娓娓讲来,富于可读性、可听性。
十二封信,每封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作者朱光潜虽随每个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沉,要从根本上做工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世俗图近利。
本书以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为文本分析对象,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之理论背景下,系统分析了康德以批判为特色的美学体系。着力对“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这两大康德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容、结构、作用和特点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疏理和解读。最后还对康德的美学思想及其意义与影响作出了评价。
本书是易中天教授多年美学研究与写作的精彩总结。在这部著作中,易中天引用大量人类学材料,阐述了一个基本观点:艺术是人类专门为实现人的确证而被创造出来的。在艺术中,通过情感的体验和传达,实现了人的自我确证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确证,这就是"艺术本质确证说"。 本书从人类走出自然界出发,考察了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戏剧、绘画、音乐、诗歌等大量原始艺术形态,不但是一本理解人类艺术起源和本质的重要之作,也是一部生动的原始艺术图鉴。
美学的主要理论知识,应当来自于美学史。因为美学理论中的范畴、思想,都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并不断被丰富、深化的。《“名师大讲堂”系列:西方古典美学与文论选讲》通过美学史的学习,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体悟这些概念的内涵与本真意义。
本书收集的是作者二十多年来陆续写作的美学方面的单篇论文,其中绝大多数过去都在有关刊物上发表过。它们是作者每个时期对相关问题探索性的思考。本书回顾了他的学术道路。从中也可以见出作者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上的脉络。 这些论文虽然算不上是我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我也不需要以这本论文集来掩饰自己著作的贫乏,至少目前我需要的不是著述的数量而是质量??我多次对师友说过,我希望自己在40岁以后通过知识结构的完善、思维能力的深化、眼界的提高等,能在学问的境界上提升一个层次??但这里的论文在我自己的学术历程中则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我的思想积累和变迁的脉络,尽管它们显得良莠不齐,可能多少还反映了我敝帚自珍的心理。特别是我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经历思想解放艰难历程的岁月,其中自然会有一些历史的烙印。
本书从美学、文化哲学、神话学、阐释学等视界对人类精神现象学的命题----生与死予以本体论、生存论、价值论的诗意运思,进而进入生存与毁灭的美学探究。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前提下,结合文化史、艺术史的丰富资料,提出一系列富有审美发现意义的见解。本书分为五个逻辑相承的部分。导论部分,简述思想文化对于生存与毁灭这一永恒精神主题的沉思。价值论部分,对生死命题予以价值论的沉思,并结合艺术文本加以分析。本体论部分,阐释东西方富有代表性的生存哲学及其死亡意识,对生与死予以生存论的领会。创造论部分,援引丰富的艺术史现象论述死亡意象及其表现方式。欣赏论部分,从阐释学、接受美学角度分析欣赏者对于死亡意象的艺术欣赏和审美发现。
谈美和谈美书简是朱光潜两本最为经典的美学入门书,语言通俗易懂,本书将这两部作品合为一辑谈美是朱光潜早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阐释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谈美书简是朱光潜晚年的心血之作,探讨了西方美学思想 谈美谈美书简(插图版)中,作者论述了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怎样学习美学等问题通过本书,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中西美学思想的精髓,同时,还能够提升自己的美学修养,学会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文克尔曼均以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反倒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