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先生*重要的一部美学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部西方美学史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对公元前6世纪到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着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长期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使用,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迄今国内学者撰写的同类著作中*好的一部。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晓畅,广受读者欢迎,是一部不朽的美学经典。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收录了《谈美》和《谈美书简》两部作品。书中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作者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人生、美化心灵、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中学图书馆文库:谈美》写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成书的三年之后,以书信形式,以青年读者为对象,谈艺术与美,但着眼于美化人生,与“十二封信”一脉相承,被称为“第十三封信”。这本美学入门之书,也是“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朱先生在聊天的过程中给与读者美的启示、美的教育,引导读者逐步认识美,理解美,掌握美的体系。
谈美和谈美书简是朱光潜两本最为经典的美学入门书,语言通俗易懂,本书将这两部作品合为一辑谈美是朱光潜早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阐释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谈美书简是朱光潜晚年的心血之作,探讨了西方美学思想 谈美谈美书简(插图版)中,作者论述了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怎样学习美学等问题通过本书,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中西美学思想的精髓,同时,还能够提升自己的美学修养,学会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
本书全面概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美学精神”,即在美论方面呈现的以“味”为美、以“意”为美、以“道”为美、以“文”为美、主客同构为美五大互补形态,以及儒家美论、道家美论、佛家美论的表现形态,以此作为考察中国古代美学史运行的轴心,为美学史的书写提供强大而独特的理论指导与支撑。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是雅克·马利坦为1952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举办的“梅隆美艺术讲座”准备的讲稿,用英文写成,次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一部极富特色的美学著作,《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对艺术和诗作了新颖而深邃的阐释,尤其是对“诗”作了全新的界定,视“诗”为事物的内在存在与人自身内在存在之间的相互联系。作者从托马斯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批判地吸收古今哲学和文艺思想的丰富成果,显现出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哲学修养。
这是部系统研究朱光潜先生的著作,出版于1987年,同年台湾出了另一版本。在学界对朱光潜的批判尚没有完全止息的情况下,书中率先正面介绍和肯定了朱光潜在美学上的贡献,认为朱光潜虽早年服膺克罗齐,但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毅然“告别”了这位“知己”,其学术生涯很具代表性,是中国当代美学的缩影。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学习和探讨审美活动的起源、美感心理、审美活动的构造与形态等,不但可以提高哲学视野和理论素养,而且对我们理解人类生活价值追求和艺术创造,提高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提高人生品位大有裨益。本书对美学发展史名气、影响最深远、最有代表性的美学人物、美学论著及主要美学观点进行深入系统的介绍,按照时间顺序,依次阐述了包括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美学、中世纪美学、启蒙主义美学和现实主义美学等各流派的美学主张和美学思想,揭示故事背后的人类审美实践和美学原理,带领读者轻松领略美学历史发展的全貌,更好更快地了解和认识中外美学。
德勒兹的思想风格多样,涉及领域广泛,概念和理论也往往独辟蹊径。因此,要从如此五光十色的思想聚合体中清理出一条线索对其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评介,其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必须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出发点。 本书的出发点就是“身体”这个概念,全书出于德勒兹哲学的内在发展线索和哲学史发展的逻辑这两个基本方面的考虑,将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进行系统概述。 德勒兹始终强调自己的哲学是“的经验主义”,①然而,此种“经验”不同于认识论传统中的“内在思想”,②而是和肉体层次的开放性的生命体验紧密相关。③所以,身体问题自然就成为贯穿德勒兹哲学思索始终的主题。
“生活美学”认定“审美即生活”,当代艺术走向“艺术即经验”。 随着当代“审美泛化”——“生活审美化”与“艺术生活化”——愈演愈烈,我们亟须回归“生活世界”来重构一种“活生生”的当代美学和艺术论。美学,作为一门“玄学”,已经远离生活太久,审美往往被视为对生活的殊异、摆脱乃至超离;艺术,本为一种“经验”业已孤离经验太远,艺术常常被看作是对经验的否定、拒绝乃至颠覆。现在,则是回到生活和经验的时候了……在艺术完全生活化的地方,同时,也是生活审美化的地方,才是“生活美学”的真正起点!
《周敦颐理学美学思想研究》在概述周敦颐理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上,阐释了“太极”的化生之德及其蕴含的动静美、和谐美、圆融美,分析了高洁、洒落的君子人格和“孔颜乐处”的审美意蕴,论述了《太极图》之“象”与“意”、诗文中的“文”与“道”、礼乐论中的“乐”与“礼”所体现的文艺美学思想,从而全面、系统地把握了周敦颐理学美学思想。
本书根据作者在新加坡新跃大学研究生班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具有鲜明的现场感。书中所讲分成两部分。部分是美学问题。作者把美看成一个多层次的关系系统,从实践的和心理学的观点来讲述“美在关系”;再进一步从心理学美学的角度,讲述了审美知觉、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其中结合作者的一些亲身经历以及文艺作品进行分析,把美学的深奥问题讲得生动活泼。第二部分是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探索。作者寻找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出路,讲述了大众文化的二重性,探索了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存的理由。本书既有深厚的学理支持,又深入浅出,浓缩了作者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和治学精华,将原本枯燥而让人生畏的美学理论娓娓讲来,富于可读性、可听性。
十二封信,每封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作者朱光潜虽随每个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沉,要从根本上做工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世俗图近利。
《宏大叙事批判与多元美学建构——布达佩斯学派重构美学思想研究》由傅其林所著。 《宏大叙事批判与多元美学建构——布达佩斯学派重构美学思想研究》对在卢卡奇影响下形成的布达佩斯学派的重构美学思想进行清理,考量这个学派的美学思想的后现代转向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即新马克思主义或者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多元主义是此学派美学的价值根基,也是其民主政治模式的体现。这些思想正是布达佩斯学派的后马克思主义或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本书是易中天教授多年美学研究与写作的精彩总结。在这部著作中,易中天引用大量人类学材料,阐述了一个基本观点:艺术是人类专门为实现人的确证而被创造出来的。在艺术中,通过情感的体验和传达,实现了人的自我确证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确证,这就是"艺术本质确证说"。 本书从人类走出自然界出发,考察了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戏剧、绘画、音乐、诗歌等大量原始艺术形态,不但是一本理解人类艺术起源和本质的重要之作,也是一部生动的原始艺术图鉴。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文克尔曼均以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反倒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过于
本书以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为文本分析对象,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之理论背景下,系统分析了康德以批判为特色的美学体系。着力对“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这两大康德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容、结构、作用和特点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疏理和解读。最后还对康德的美学思想及其意义与影响作出了评价。
《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是作者应牛津大学出版社之约,对音乐美学以及该领域重要问题所撰写的一本与众不同的“导论”著作。 在内容上,书中所包含的音乐哲学议题,基本可以分为六个大类,分别是:(一)术语及概念界定问题。(二)审美经验问题。(三)艺术本体问题。(四)虚构与叙事问题。(五)再现与表现问题。(六)艺术价值问题。 对于读者来说,本书对英美分析哲学家有关音乐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式和基本观点等方面,提供了较为全面和直接的理解范例。 在风格上,正如作者所强调的,本书是一部以罗素《哲学问题》为范式的“一家之言”的著作,是基维对自己曾经公开发表的各种重要哲学理论和观点的综合回应与明确阐述,在所论述的各个论题中,作者都以极富个性的方式(“一家之言”)做出了雄辩式的回应。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