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收录了《谈美》和《谈美书简》两部作品。书中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作者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人生、美化心灵、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闲情偶寄》为清代著名的戏曲创作家和理论家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本册书对《闲情偶寄》中的精巧生活进行了细致原味的解读并娓娓道来,无形之中将先人的闲适优雅生活拉近到每个读者的身边。
本书介绍了各种休闲生活、包括音乐、电影、书法、摄影、品茶、饮酒、养花、读书、旅游、运动、逛街、聚会等,挖掘其中的美学体验,力求使日常生活艺术化培养人高雅的志趣。适合青少年读者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本书主要介绍了各种休闲生活,包括音乐、电影、书法、摄影、品茶、饮酒、养花、读书、旅游、运动、逛街、聚会等,挖掘其中的美学体验,力求使日常生活艺术化培养人高雅的志趣。该书适合青少年读者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王国维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新学术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他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他博学强识,并世所稀,品行峻洁,如芳兰贞石,令人久敬不衰。《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收录的就是他的自述文、交游文、散记,以及为各类古籍和甲骨考据著述写的序跋等作品。
毫无疑问,作为一篇学位论文,本书的选题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为从材料的收集和方法的使用,都必须付出原创性的努力。作者一方面综合利用以往的释梦理论,对梦这个不为人知的潜意识领域进行研究,试图探讨它与艺术实践之间的美学联系;一方面从大量的历史材料出发,对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中的梦意象的文学价值进行分析,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着艰苦地探索。首先,作者从美学的视角对中国经典文本中的梦意象进行研究,分析梦意象所具有的独特美学特征和美学功能,探寻梦意象之所以能在中国经典文本中广为盛行的原因,角度新颖,方法独特。其次,作者对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发展史进行了宏观的研究与梳理,对梦意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梦意象所具有的美学意义进行了阶段性的考察和分析,有利于改变学术界在梦文
《谈美》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先生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做了详尽的阐释,此书可以说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本书一并收入的朱光潜早期作品《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每封信以青年们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本书从净化人心、美化生活出发,提出人生的艺术化,倡导情趣化的生活。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收拾人心、拯救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本书一经出版,很受读者欢迎,值得认真阅读与领会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美学论文,较之《纯粹理论批判》等三大批判易读好懂,对于广大康德著作爱好者,甚或研究者,都是一本通向康德哲学深奥殿堂的入门书。康德认为美有两种:崇高感和优美感。每一种刺激都令人愉悦但却是以不同的方式。崇高感感动人,而优美感则迷醉人;崇高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可以是渺小的;崇高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经过装扮和修饰的。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文克尔曼均以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反倒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过于
本书运用大量古文考古资料,对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曲、诗词、青铜金银器、寺观彩塑、壁画、墓葬里器、砖雕等审美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并且大胆介入现实,进行中西美学思想比较,并在伦理美学的基础上,提出“美学是科学的皇后”,美在社会,在于建构一个真善美的社会与和谐世界。全书行文力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又深入浅出,熔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与趣味性于一炉,加之作者笔尖常带感情、常带“火花”,情理相融,并附有大量珍贵图片,是一部独具特色、深度、广度与高度的美学读物。
本书根据作者在新加坡新跃大学研究生班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具有鲜明的现场感。书中所讲分成两部分。部分是美学问题。作者把美看成一个多层次的关系系统,从实践的和心理学的观点来讲述“美在关系”;再进一步从心理学美学的角度,讲述了审美知觉、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其中结合作者的一些亲身经历以及文艺作品进行分析,把美学的深奥问题讲得生动活泼。第二部分是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探索。作者寻找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出路,讲述了大众文化的二重性,探索了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存的理由。本书既有深厚的学理支持,又深入浅出,浓缩了作者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和治学精华,将原本枯燥而让人生畏的美学理论娓娓讲来,富于可读性、可听性。
《宏大叙事批判与多元美学建构——布达佩斯学派重构美学思想研究》由傅其林所著。 《宏大叙事批判与多元美学建构——布达佩斯学派重构美学思想研究》对在卢卡奇影响下形成的布达佩斯学派的重构美学思想进行清理,考量这个学派的美学思想的后现代转向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即新马克思主义或者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多元主义是此学派美学的价值根基,也是其民主政治模式的体现。这些思想正是布达佩斯学派的后马克思主义或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本书从六个角度,包括心理洞察术、心理掌控术、心理调节术、心理诊疗术、潜能激发术和职场心理学,为读者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实用*有趣的心理学知识。翻开本书,你可以读懂“微表情微动作”背后的秘密,看穿天花乱坠的谎言,炼成掌控人心的绝技,掌握快乐生活的秘诀:翻开本书,你可以认识抑郁症、强迫症和种种病态心理,增强心理免疫力,筑起心灵的防火墙;翻开本书,你可以成为职场上的心理大师,释放无限的潜能,把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
本书以“意象”范畴为核心,以本体论为出发点,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意象”范畴形成的历史过程,观照其源流正变和文化积淀,从而对审美意象约建构及其主要特征作出系统的阐释,对与其相邻或相近的审美范畴,如“物象”、“兴象”、“形象”及“意境”等,也进行了界定和辨析,以期能在横向逻辑联系的层面上,探索相互融贷又各具形态的审美意识和感知方式,以辨其演变及深层的美学涵义。在对各种不同体式的审美意象特征方面,力图探寻其范畴的内在意蕴,追踪其发展轨迹,阐发了一些前人所未发的意见。故本书对所涉及的各美学范畴,力求推原其
本书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为依据,探讨传统美学思想中一个核心范畴??“虚实”,述其流变,析其意蕴,力求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展示这一范畴的演进和内涵。全书主要取材于古典诗学、小说戏曲理论以及画论和书论,兼及其他艺术理论和相关的哲学思想,既对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的“虚实”之辨作宏观评述,亦分门别类地阐说“虚实”观念和范畴在各种艺术形式及理论批评中的体现及意义。其阐说以若干重要命题为纲目,将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理论批评的虚实观念相互钩连,层层推论,间以中西比较,以期完整地把握这一范畴的精神实质及其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中的地位、效用及价值,并由此去领略传沿至今的“中国艺术精神”。
%26nbsp;%26nbsp;《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惟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把前人研
本书旨在提出并探讨对美学的基本问题作出的解答。审美判断的本质和基础是什么?我们有什么根据,凭什么权利,按什么原则能够断定一件艺术品是好的、伟大的,或是不好的,为什么它和另一个艺术品比起来更好或更差? 近,一位著名的作者在谈到美学时,提出一种回避这类重大问题的论点。我觉得必须重提这类问题。美学之所以引人注目,甚至在哲学的各分支学科中也如此突出,正是由于它提出了这些令人棘手的问题。我认为,正如下面要谈到的,如果这类基本问题得以解决,其他问题至少在原则上将迎刃而解;反之,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答,其他问题仍会惘然如旧。 美学的活动,与一般价值哲学的活动一样,很容易受到一种在文学批评和更具“客观”性质的科学研究之间的僭越性比较的损害。近代哲学的一个富有积极意义的进步是逐渐认识到,
本书着重在生活的趣味与情感方面,对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作出系统的梳理。梁启超曾言“因情立趣”,在吸纳西方现代美学情感独立、审美自律等核心理念的同时,又传承了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生为中心、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体验方法;这样就把梁启超的情感教育、趣味教育、美育思想通过“趣味”统一在了一起。并且,对于趣味与情感在梁启超美学思想体系中的关系与地位这一在学界争论不断的问题,也有了清晰的梳理与回答。正如梁启超所言“情感是趣味的条件”“是趣味的构成”,也是“趣味的实质”。而本书也是秉持梁启超先生的这一理念,结合其论著和生活点滴,引出本书的中心思想,即趣味教育的根本是情感教育,而情感也正是人之趣味得以生成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