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和解便与全世界和解,自我同情是一种全然接纳和善待自己的态度,得到的未必是福,失去的也未必是祸,放下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人要学会放下,才能与自己和解!在遭遇挫折和失败时,我们往往会谴责和批判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好像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并陷入不可自拔的自责和痛苦里。尽力以后,就选择随缘吧,解脱自己的心,和生活和解,和自己和解,一切将变得坦然。
《西方哲学与人生(第2卷)》共介绍了包括卢梭、席勒、柏格森、德日进、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雅斯贝尔斯、克尔凯郭尔、马塞尔、海德格尔、加缪等十二位西方哲学大家。作者将哲学家归类融合,划为心灵的曙光、境界的向往、爱智的趣味三大部分,由大哲学家的思想、时代背景介绍起,兼有学术的细致品评及深入浅出的人物经历叙述。读起来犹如亲自聆听傅教授循循善诱的精彩讲解。
从童年起,我们的大脑就被训练去解决各种实际的问题,因而我们的头脑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定式思维,而这种思想状态也延伸到心理层面、人际关系和情感的领域。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有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无法将自身视作问题的源头所在,因而问题就永远没有一个终点。 在不同的情形下,克里希那穆提与不同的人对话、讨论,他以其睿智、深邃的思想,一次次地引导人们回归到对思想自由的探求中,并充满激情地、一语道出了他的见解:“切勿,庸人自扰。”
本书内容是在黄明雨老师对梁冬先生的一次采访及梁冬先生在上海有关传统文化和健康管理的三天讲课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 全书共七章,七个话题,分别是“生病”、“生命”、“生灵”、“生活”、“生态”、“生意”、“生生不息”。涵盖内容广而不散,由小及大,由近及远,作者的讲话天马行空,大开大阖,自由挥洒,跌宕磅礴,但都围绕着一个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即学习中医,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受用,要学会的是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生命、看待这个世界。而中医的思维就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的思维,即跳脱二元对立,处处可见生机,处处可为,处处不滞,在生机处决出精神。
《大师的创造力:成就人生的7种智能》是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厚积薄发,纵观科学与艺术的小型百科全书。 加德纳从20世纪各个领域最伟大的开创者入手,聚集7位大师——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艾略特、格莱姆、甘地创造力喷薄而发的鼎盛年代,《大师的创造力:成就人生的7种智能》的崭新视角在于,并非关注他们成名之后的光环,而是聚焦他们创造力爆发的青年时代。作者让我们认识到创造力的7项主要智能——自我认知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以及人际智能,每位大师对焦一种智能,揭示了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和创造过程。 《大师的创造力:成就人生的7种智能》用七位大师展现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说,本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展示了将这七种智能发挥至的人。
这本书探讨老化过程的很多层面,老化的目的和挑战、困难和惊喜、问题和潜力、痛苦和喜悦。这本书探讨被拒绝的感受,检视行动与存在的区别,以及自外于周围变化的孤立倾向。这本书还观察,当原有的人际关系结束、流动、转化、消失,或出现新人、新挑战时,会发生什么事情。书中谈到明日的可畏,永恒的神秘。也谈到怎么面对那一切。随着年纪而来的生命议题包罗万象,引导我们通往生命淋漓尽致的发挥,全面地更新我们。 这本书共有四十个主题,它不是让人一口气读完的,甚至不用按前后顺序来读。就像老年岁月,它要人读得慢一点,自省地读,更认真地读。一次读一个题目。要反反复复地读,就算不为别的好了,只为了听听生命的脉动,如何从前一个议题、前一个十年,走向下一个议题、下一个十年。 这个阶段是集大成的岁月,重新创造
《爱有8种习惯》为我们作出见证:当我们向丰盈之爱敞开心扉之时,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更美好,并将世界变成更公正而和平的地方。 《爱有8个习惯》帮助我们回答并解决现代人面临的重要问题,诸如: 为什么说我现在过的生活就是我应该过的生活? 我怎样原谅那些伤害过我的人? 我怎样和难以相处的人坦率交流? 我怎样给他人提供 帮助? 我怎样忘掉过去着眼未来? 《爱有8种习惯》通过富于启发性的故事和宝贵建议,向我们展示出:通过培养慷慨、静默、求真、坦诚、游戏、宽恕、慈悲和社群等简单却意义深远的爱的习惯,我们就能创造完满而有意义的生活。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重要的习惯之时,我们就能祛除不安全感的掌控,作出人生的自由的选择,转而拥抱存在于所有人心中的巨大力量和慈悲。 海报:
哲学自诞生之日起,便从未缺乏思想者和创造者。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探寻宇宙如何运行的答案,中国的伦理导师致力于寻求公正而令人满意的社会,印度的精神传统便是引导人们减轻苦痛。历史上诸多的哲学思想最终构成了复杂的哲学体系,它们被用来描述诸如知识、存在、道德和正义之类的基本观点。可以说,人类用哲学这把钥匙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大门。 思想家的想法和行为,造就了不平凡的故事。本书追溯了哲学的历史,对人类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探索,解答了“人类如何能够知道一切”的谜题。书中100个哲学主题也讲述了哲学家的故事,这些的哲学家通过颠覆各种哲学观点,提出新的思考和问题,推动人类文明的车轮不断向前。每一种哲思都价值非凡,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书中还配有哲学史大事年表,将人类历史上的哲学思想
这是一本可以给人温暖的书。作者以纯朴之笔叙写了99岁高寿的姥姥与“我”和“我们”之间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诠释了中国式的爱、中国式的孝、中国式的家庭与温暖。 这是一本可以给人智慧的书。经由姥姥之口,道出了许多看似平常、实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哲理有些是姥姥的人生体悟,更多则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口耳相传的民间智慧。其中倡导的知足常乐、宽容谦让、吃亏是福、帮人即是帮己、自力更生等理念,是中国人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为人处世准则和真实的“活法”,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幸福”的含义。 这是一本可以医治“现代病”的书。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强调竞争、重视自我、追求物质,由此也伴生了不少“现代病”,远离了生活的本真。捧读本书,起码可以得到另一种活法、另一种幸福的参照。
达尔文将散步当成终身的锻炼方式,在“沙之小路”上漫步,让他可以深思熟虑,消化各种奇思妙想;《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为自己的肌肉和速度而骄傲,不再悲伤哭泣,而是昂首挺胸、充满自信;书作家村上春树持久的慢跑对他写作的影响,体现了力量和耐力对智力的意义;一些诸如攀岩、登山之类的极限运动能让我们端正心态,意识到谦卑的重要性……作者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以及从哲学家、运动员、文学家等人的口中,找到了健身对人的道德、心智与精神提升的意义。 达蒙教授深入浅出的论述让健身变成了一门哲学,让“去运动吧”不是一句为了公共健康而设置的肤浅口号,而是一个人寻求人格需要去经历的“一个人的冒险”。
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当代学术界的一批精英,他们之中的佼佼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天赋才能,静守书斋,破读典籍,“焚膏油以继晷,独兀兀而穷年”,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卓有建树,其造诣渐臻纯青,在学坛颇有影响,甚至名及海外。但是,他们的成就却少为普通读者所知晓。所以,让高雅的学术走出殿堂,甚为必要。然而,博士生导师的专著和大块文章,多以思辨的深刻、逻辑的严密和旁征博引而著显,难为一般读者所理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便捷自由的阅读渐成时尚,让学者的思想、智慧与读者的需求近距离链接,成为我们策划本书系的初衷。与其他学术著作不同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