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姥姥与外孙女之间充满了爱的故事。倪萍以淳朴真挚的文笔描述了99岁高龄的姥姥与 我 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对情感把握精准,对生活观察入微,文字朴实而筋道,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姥姥是一位普通的姥姥,是一个家家都有的老人,她的事都是日常琐事,读起来却尤为动人,仿佛自己的姥姥就在眼前。种种细节虽不经意,却暗含着人生哲理,渗透着中国亲情人伦中美好的情感。 姥姥一辈子勤俭持家,善良敦厚, 慢火熬着自己,暖着别人 。她说的话简单朴实却富有哲理,尽是些萝卜白菜一样不值钱的东西,却是顺口、对胃的好东西,下到锅里就养命。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数据泛滥、认知膨胀的世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提高思维的品质,以审视外部环境和自己的内心。 如果我们没有看透纷繁复杂问题的智慧,就无法界定和分析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所需获取的信息及所要做出的决策,我们也会像惊涛骇浪中漂泊的孤舟般,随时都有迷失和倾覆的风险。 批判性思维正是有效应对和降低此类风险的神兵利器。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进行深刻反思和独立思考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无处不在,它不仅决定着人类行为和思想的清晰性、关联性、逻辑性、准确性、重要性、精确性、公平性、广度、深度等诸多维度,还关系到人类如何在观察、体验、沟通、思考和推理过程中不断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积极而巧妙的运用、分析、评估、整合和建构,从而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作为批判性思维研究领域的权威
世界上zui快乐的人 2002年明就仁波切参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查德?戴维森主持的实验研究,被测出大脑中的快乐指数在禅定状态中跃升了百分之七百,一度让科学家以为仪器坏了,被《时代周刊》杂志誉为 世界上*快乐的人 。 享誉世界心灵导师、禅修大师明就仁波切,在《世界上*快乐的人》一书中,阐述了他是如何通过佛法禅修克服童年时代的恐慌症,获得内在真正的快乐的。他首先描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禅修困境与状态,然后通过个人体验以及现代的科学研究,揭开快乐的秘密,*后给出具体的方法,以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的身体感官知觉去做各种禅修练习,达到非比寻常的快乐。 世界上zui幸运的人 21世纪被称为 焦虑年代 ,焦虑已成为人类的长期症状。由于种种生活难题的纠缠,人们看待自身与世界的视角受到很大局限,以为生命就是如此
《人生哲思录》是周国平哲思精华总集,集大成之作,最新修订珍藏版。周国平本人先后四次修订,完整反映其哲学智慧和人生感悟,伴随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长。 从周国平的所有作品里,精心选出最能代其思想且表达精妙的文字,按体系汇编成册。2001年初版至今,周国平本人先后四次修订,反复斟酌,大幅增删。 辞书体例,便于检索。读者一册在手,即可全豹在目。全书根据人生的四个大主题分为四编,即: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
《生命沉思录1》 《生命沉思录 1 :一代人的文化焦虑》涉及衣食住行、男女、婚姻、情感、人性、生死等种种现实问题,将经典解读和作者多年的阅历、思悟融为一炉,带领读者领略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及生命的感悟与认知,指出当物质文明出现危险的时候,传统文明就是对我们的救赎,意在帮助读者实现从 能明白 到 能做到 的跨越,是写给一代人的文化焦虑治愈书,是浮躁社会中的一剂心灵读药。 《生命沉思录2》 《生命沉思录2:人体文化解读》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人的身体,探究身体内部隐藏的秘密,以及人的崇高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曲黎敏依靠自身丰富多元文化的积淀,及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文笔,由身及心,由物质及精神,提出以一种沉思的、文学的方式,来觧读我们的生命的方法。养身先养心,只有内心觉悟,才能离苦得乐。 《生命沉思录3
开悟书院道德系列丛书,共分三册,分别为《因果关系》《正道通天》《走心爱语》。《因果关系》一书主要讲解了三大推理的因果法则。因果法则1:广结善缘法则 道德制胜 修慈悲心。因果法则2:正业累积法则 意志制胜 修清净心。因果法则3:要素整合法则 智力制胜 修聚散心。《正道通天》一书主要讲解了比较性痛苦的终极解决之道,不解决道德的逻辑论证,就不可能终止道德说教。《走心爱语》一书主要讲解了交心者的沟通之道。所谓会沟通,就是话走心。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自认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梁漱溟内心中 自谓负有沟通中外古今学术思想的历史使命 ,而他的这种历史感与使命感的精神力量,则集中表现在他*后一本《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梁氏一生著述达30余部,但代表他思想转变与哲学菁华的,却是这本《人心与人生》。这本书也是作者写作时间*长,思虑*精深的一部著作,从立意到刊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久。此书*吸引人之处,也是存在*争议之处是作者预言人类文化的前途是西方文化的没落,中国文化的崛起。
本书汇集了作者讨论人生问题的三次讲演,一为 人生十论 ,一为 人生三步聚 ,一为 中国人生哲学 。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征诸当今潮流风气,探讨 心 、 我 、 自由 、 命 、 道 等终极问题,而不离人生日常态度,启发读者追溯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源,思考中国人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
钱文忠将散落在巴利文佛经、梵文佛经、汉译佛经原典的佛陀人生记录,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完整总结。从佛陀出生、成长、婚姻、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寂灭,系统梳理和全景展现了他传奇的一生;从历史、文化、传记、经典四大维度,真实还原了佛陀和佛学的精华。 本书以通俗口语和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一个伟大、慈悲,而又真实、智慧的佛陀。通过本书,你能看到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的威仪、日常生活、求道之心和智慧的心性,以及一举一动间,散发着的灵性光芒。
哲学,特别是伦理学的根本问题,不是 幸福是什么 ,而是 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论可能生活》是哲学家赵汀阳探讨伦理学的第一本著作,讨论生活意义与幸福问题。在当下,幸福的消失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严重问题,由于快乐与满足能够通过购买获得,幸福正逐渐被廉价替代品取消,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会取消生活的意义。作者在本书中将伦理学从普遍意义上的规范伦理学拉回生活本身,而不停留在生活之外,讨论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如何可能的?又是如何被创造的?本书的结论是,生活的本意就是追求幸福,幸福就是过创造性的生活,而公正保证了这种生活的可能。 在本书中,作者主张建立一种以目的论为基础而不以知识论为基础的新目的论伦理学,其最根本的两个原则即是 幸福公理 与 公正公理 ,前者说明了一个人如何创造幸福,后者表明怎样保护
后现代是一个追求灵性化的年代,人们不断追求学习不同的方法来探索自己的心灵世界,与心对话。魏乐德指出,纯粹从人性的需求追求灵性的塑造是危险的,也是徒劳的,因为只有耶稣才能把我们带回神那里,即人心灵*深之处。 《心灵的重塑》能帮助基督徒重新认识灵修的重要性,解答那些经常祷告、读经、禁食、默想很多年,却没有灵命上的明显变化的基督徒的根本问题。 魏乐德从操练者的角度,深入地剖析了生命的六个向度∶思想、感觉、意志、身体、社交情境、灵魂,他认为成长的要诀在于以重生的新意志在新生命中不断提升自己,使全人各层面得着更新。他对人格各层面更新之路的精彩论述,使成长不再只是一个目标,而成为在恩典之下一趟踏实可走的旅程。 《心灵的重塑》的副标题就是 穿戴基督的品格 。若说傅士德的《生命的洗练 属灵
本书谈生活的意义及生活的方法,热播电视剧《人世间》以外梁晓声代表作品。 人活着 既是哲学的基本命题也是现实的根本问题,本书从鲜活事例到正能量的事理,再到精湛的哲理,它从尊严、体面、幸福、优雅、明白五个层面,构建了 人活着 的大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式生活方法的奠基作。继承中国的优良传统,找寻人类共同体中的个人行动方案。作家的情怀与视野、学者的广博与深邃、诗人的浪漫与远方,思考人类的基本命题。充满感情地全面系统又富有激情并切实可行的阐述,富有启迪又不失美感与实用。作者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写起,写尽人生的方方面面,在平凡之中发掘实用的生活之道,给困惑的抑或清醒的芸芸众生以警醒。它是新时代中国式生活方式的日常行动书。
这真是我想要的人生吗? 每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瞬间可能都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当一个人被推到生命的尽头,死亡会像镜子一般映照出这一世的得与失、幸福与遗憾。而生命的悲剧从来不在于人生苦短,而在于没有活成真正的自己。 这是*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 库伯勒 罗斯论述生命与活着的*本书,多年的临终关怀工作经验让她与大卫 凯思乐对人生的课题思考了很多,他们发现多数人面对的人生课题是一样的:真实、爱、关系、失去、力量、愧疚、时间、恐惧、愤怒、娱乐、耐心、屈服、宽恕、幸福。有些功课虽然必定经历,但少有人关心,仅仅尝试着去理解,也会使人受益匪浅。本书以论述真实作为开端,以论述幸福作为结束。在这些章节中,两位生死学大师将临终者们的感悟与生死学研究结合,不但向我们揭示了爱、希望、关系的真相,而且浓墨重彩地刻画了
打开沉思录最好的方式,带你走出心灵疲惫,直面人生99%的问题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个人哲学思考录,充满对灵魂与死亡、人生的意义、善与恶等深刻哲学命题的思考。岸见一郎多年来研究、思考《沉思录》,结合自己对现代人生活状态的观察和思考对其进行了解读。 本书共13章,先对《沉思录》及作者马可?奥勒留做基础介绍,然后对原著分主题进行解读,包括 与他人共生 看透自己 如何与情绪共处 不因外物而让自己不幸 等角度。
这是一份来自哲学家朱利安 巴吉尼简明且清晰的思维指南。如今,面对各种虚假信息和不确定性的灾难,我们该如何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朱利安 巴吉尼从过去和现在最杰出的哲学家那里得到启发,转向对理性本身的研究,以寻求这个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 在本书中,你可以探索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之间的冲突,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政治概念,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之间的区别,以及辩证法到底是什么。巴吉尼还提供了12条关键原则,让人们更人性化、更平衡、更理性地思考问题:专心;质疑一切;小心你的脚步;遵循事实;注意你的语言;不拘一格;做一名心理学家;知道什么是重要的;舍去自我;为自己着想;建立联系;不放弃。每一章内容都以现实为例,展示这些原则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引出更有思想的结论。《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思维
本书汇聚了柏拉图、尼采、叔本华等享誉世界的50位哲学大师、横跨多个世纪的50部经典哲学著作,力求向读者展示大师们的思想精华,生动地介绍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等。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拆解50部经典哲学著作,带你快速了解哲学中关于人生、世界、政治、思想等基本命题,建立哲学与个人之间的桥梁,引导你以崭新且自由的方式去行动、思考和感知,打开广阔的思想世界,提高人生的质量。
本书是《克里希那穆提集》系列的第十一本,收录了克氏1958 1960年在世界各地所做的演讲和讨论。他以素有的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探讨了社会和个体面临的愚昧、痛苦、冲突等问题产生的根源,揭开横在圆满生活面前的障碍,引导读者突破自我和社会的局限,唤醒心灵的智慧,实现由个体而至集体的幸福。
事实证明,自杀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资深记者凯蒂 恩格尔哈特历时四年,跟踪访谈数百位不想活下去的人。他们或因疾病、或因衰老、或因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 当生命注定无法好好地活,他们但求得好好地离去。 然而重病之人往往很难独立终结自己的生命,有人冒险订购非法的致死药物;有人倾尽家产远赴 死亡诊所 ;还有人甚至已经无法自主选择,只能依靠亲属做出可能符合自己心愿的决定 种种自杀困境使辅助自杀合法化的呼声日渐高涨,支持者强调免遭病痛折磨的渴望,认为这关系到自主权,关系到尊严。反对者担心允许协助死亡的法律只要存在,就会给道德伦理带来滑坡,最终将所有病患囊括其中,滥用在穷人、自身并不情愿的人、妥协了的人、感到害怕的人身上。 在这场关于死亡的辩论中,作者重点关注了六个人的故事,他们代表着不同立场:当事人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睡前聊一会儿”栏目以轻阅读为指向,与年轻人360°无死角对话,成为近600万人睡前必看的读物。继《与时代谈谈心》后,栏目再推系列读物之《与世界谈谈心》。这本书所收录的,只是我们这个宏大时代的吉光片羽。但这些文化现象、社会风尚、思想观念,就像风与水之于大地,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知不觉中刻画着我们的时代。我们尝试从中看到水的走向、听到风的声音,去发现、接受和推动改变。我们希望,瞬间的积淀不要流淌,岁月的馈赠别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河床上凝聚起沉潜的力量,让我们与时代和社会一起,向阳生长。
人生 人格 和 人性 ,这是我关于 人 的思考的三个主题,也是我自己在 成人 的旅途中三个重要的驿站。 邓晓芒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的随笔、评论文章结集,更像是一位哲学家的成长私家相册。 成人的哲学 人生的功课 人性的镜子 在本书的三个章节中既收录了作者少年岁月的私人回忆,也有成人之年的著名论战文章;故事之精彩,文笔之犀利,一位哲学家生动而逍遥的形象从书页间跳脱出来。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他走下哲学晦涩的讲坛,将自己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