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 1893),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和领袖人物,被称为 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 。他的艺术哲学对19世纪的文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者简介: 傅雷(1908-1966),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走向语言学之后 当代形而上学的重建》为邓晓芒先生新作,共三卷,力图以 语言学之后 来超越西方形而上学的 物理学之后 和中国形而上学的 伦理学之后 ,而重建当代形而上学。第一卷对西方形而上学展开了提纲挈领式的回溯和检讨,表明西方形而上学围绕本体论而建立起了 物理学之后 的超越性理论体系,展示了一种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世界观,但在其晚期却日益显示出这种世界观的片面性的弊端,以至于走向衰落,最后指出了西方形而上学实现自我超越和升级的契机。
本书介绍了西方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语言哲学,此外也介绍了索绪尔和乔姆斯基这两位有深刻哲学思想的语言学家,探讨了语言哲学中的多种重要问题。有两种基本的框架可供选择,一是以哲学家为线索,一是以问题为线索。两种框架各有利弊,本书做了混合式的安排:前面的四章谈论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共九章依次阐论20世纪一些很重要的语言哲学家。此后,第十四章先扼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进而探讨指称/意义这一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十五章先扼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进而探讨字面/隐含这个基本问题。第十六章从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了作者对语言哲学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看法。
《自身意识与自身规定――语言分析的解释》(1979)一书是图根特哈特的代表作,被公认为当代哲学中 自身意识理论复兴 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诉诸海德堡学派、维特根斯坦、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米德和黑格尔等思想资源,借助语言分析的方法,全面梳理了传统自身意识理论的问题及其困境。该书清晰地展现了近代以来欧陆哲学最基本问题的框架和讨论核心,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全然不同于传统的方案。其 自身规定 概念可被看作实践层面的 自身意识 理论方面的极具原创性和突破性的贡献,对于当代的伦理思考极具启发性。
弗雷格(1848-1925)是分析哲学的奠基人,整个二十世纪分析哲学传统的核心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弗雷格制定的。但弗雷格本人对学术界的直接影响范围很窄,而主要是通过维特根斯坦和罗素间接地确定其原创思想家的地位,真正确定弗雷格作为分析哲学奠基人地位的,是达米特。分别出版于1973年的《弗雷格--语言哲学》和1993年的《弗雷格--数学哲学》,对弗雷格的语言哲学和数学哲学(这两部分构成了弗雷格哲学思想的全部)分别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这两部著作在出版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的《弗雷格--语言哲学》仅是1981年的剑桥版本就被引用2173次,2011年出版的关于弗雷格哲学的剑桥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Frege中还开辟专章,介绍达米特对弗雷格的解读。如果说,制定了分析哲学核心议题的是弗雷格,那么制定弗雷格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教授有关语言与哲学的思考,形式包括散文、学术随笔、演讲稿、访谈录、书评等,篇目包括:《为辩解进一言》《信号、句子与词》《如何说服别人放弃错误态度》《概念结构与事物结构》《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谈博士生培养》《纠缠与疏朗: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无法还原的象》,等等。 这些文章均篇幅不大,语言也并非枯燥的学术用语,而多是作者发自内心的 真心话 ,均是作者在读书、演讲、对谈等日常学术和生活中,由某一问题而引发的所思所想,其中往往包含着作者对哲学基本问题、不同学术观点、社会认识等的哲思,给人以启发。
本书是一部介绍20世纪英美语言哲学史的普及读物。 所谓语言哲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语言的哲学。它关切语言的意义、指称、用法,以及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等命题,但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语言的探究来理解世界。 20世纪初,西方哲学经历了所谓 语言转向 ,人们不再仅仅把语言当作哲学思考的工具,而是把它视为一种哲学研究的对象。由此,语言哲学成为20世纪西方哲学的核心议题。 英美语言哲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一、以弗雷格、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语言哲学的形成;二、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三、以后期维特根斯坦、牛津学派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哲学的转向;四、以蒯因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与美国实用主义的融合;五、以克里普克、塞尔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本书各章节即循此展
卡西尔首先考察了哲学史上的语言观,接下来从感性表达、直观表达、概念思维表达、逻辑联系形式表达四个方面分析语言的功能。在感性表达阶段,语言是主观情感的表达,可以分为模仿表达、类似表达和符号表达三种类型;在直观表达阶段,卡西尔探讨了语言从空间表达、时间表达、数的表达发展到自我概念表达的过程;在概念思维表达阶段,卡西尔重点讨论了语言是如何对世界进行分类的;在逻辑联系形式表达阶段,语言开始摆脱感性的束缚,以纯粹逻辑关系的态度面对世界。卡西尔认为,语言的世界观是神话和科学的中间状态。语言引领人走出神话世界观物我不分的状态,而着力于建构一个客观的可共度的世界。离开语言,我们将滑回到神话式的个人体验。而语言所建构起来的客观世界还受到对象的制约,没有达到科学的纯粹意义功能。作者简介恩斯特.
本书是英国日常语言学派著名哲学家奥斯汀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书中,作者从日常语言出发,通过对一些语词的研究,揭示了一些哲学观念是误用了语言的结果。作者尤其对逻辑语言学领军人物艾耶尔进行了反驳。奥斯汀指出,艾耶尔等人的错误在于他们认定, 我们直接感知的总是某些与这类对象不同的对象;这类对象,现在人们习惯于命名为 感觉与料 。但是这种 感觉与料 理论恰恰是过度抽象或过度概括产生的一个虚假的概念。奥斯汀认为,艾耶尔没有能够理解一些在他自己看来最重要术语的基本功能,如 幻想 , 幻听 , 期待 , 看上去像是 以及 似乎 。他认为,这些术语表示的是我们对自己所说的话的真实性有所保留;而艾耶尔却引进了所谓的 感觉与料 ,这个概念丝毫无助于增加我们的理解力,也不能帮助我们将我们所看到的说清楚。
本书根据以赛亚·伯林1965年关于浪漫主义的梅隆系列讲座的BBC录音结集而成,自浪漫主义定义问题始,中经浪漫主义之滥觞、成长和壮大的过程,至浪漫主义的巨大影响终。结构了然,思维缜密,处处闪耀着天才洞见的火花,伴以伯林特有的雄浑酣畅的即兴风格,是一曲令人魂销神醉的思想咏叹调。
哲学理论为真的根据是什么?哲学理论是否需要科学方法、科学证据来为之提供辩护?实验哲学作为21世纪兴起的一种哲学科学化的思潮,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本书深入该领域,条理清晰地介绍了相关背景、方法论及挑战,对重要的语言哲学问题(如指称问题、翻译不确定、信念之谜,等等)展开了批判性研究,在实验哲学家普遍针对人类 直觉 展开考察的基础上引入 理由 维度,系统建立了实验哲学的 四重证据法 ,突显了实验哲学的跨学科特色。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12CZX034)的*终结项成果。?全书从“生活政治”角度对以《礼记》为代表的传统儒家礼乐精神进行了研究,提出儒家的礼乐制度既具有生活文明的意义,也具有政治文明的意义,并对涉及衣冠、饮食、居住、车舆、乐舞等礼乐制度进行考察,指出从儒家的日常礼乐制度中可以发现政治观念、政治价值的落实,而日用常行的礼乐安排也体现了以“差异性”为核心的儒家治理观念。?总体上说,书稿从整体上对《礼记》进行了政治哲学维度的研究,并在现代性立场上对“差异性”主导的儒家政治哲学提出了反思,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现实意义。
《世界上最伟大的成功书》是美国著名思想家、社会学家L.罗恩·贺伯特通过切身实践,运用山达基哲学原理研究社会问题、透视人性而创作的一部成功学专著。全书从自身学习、人际沟通、疾病援助、人格修缮、心理健康、环境安全、婚姻情感、子女教育、职场公关等诸多方面作了分析,提供给人们一套快乐生活和成功人生的基本法则,帮助人们改善生存环境,解决事业瓶颈。由于该书包括了所有生活问题的解决之道,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使世界上154个国家8000多万人的生活得到了改观,所以被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最伟大的成功书”。《世界上最伟大的成功书》为你通向意识和能力新境界、走向人生成功和事业辉煌,开辟出一条循序渐进的精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