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探测阴阳、宏观宇宙、立断吉凶之学也。易经五行灾异说渊源于《春秋》,本之于《书经·洪范》,根据《易经》之本旨,卦气卦候谶纬之学,益之以《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及阴阳家邹衍五行始终之大宇宙现,如是而合成一门大学问。是书仍《易》《书》《礼》《春秋》微言大义之总和,亦诸子百家之精思奥旨。 附录取《易纬》中为先儒引述较多者五种,外加《参同契》一种。作者会通诸说,精注于此,亦有辅于《易经》之运用与会通也。
《易传》对六十四卦的解释,有个别部分与《周易》古经原义不符,因为此书乃为《易传》作注释,故仍依《易传》文义释之。一些前人有争议、且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如《说卦》“参天两地而依数”,《系辞》“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等等,我们都试着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亦将先儒的一些主要观点详列于上,以便读者自己辨析。至于《易传》十篇的成文先后,近代人虽 已定为非孔子所作,亦有人大体上作了简单的考辨,但尚无一个较为完整详细的排列顺序。既非孔子所作,那么,后学在进行整理时,《易传》十篇就必然有个完成先后问题。由于时间距今较久,而汉至宋以前,众口一词定为孔子所作,从先秦典籍中又很难找出结实的佐证,以确定每篇的先后,故我们只好从《易传》各篇的行文用语中,考证其先后,以质高明。但注译时仍按 前人传统的先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