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有关《大学》的讲记。 书名中说的 原本大学 , 指的是《大学》的古本《小戴礼记?大学》。 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 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做了揭示, 给人以人生的启悟。
《论语新注新译》(简体字版)主要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考证《论语》中一百六十余例古今见仁见智的疑难词句,以译注的形式将这些成果融其中。在注 《论语》的诸书的基础上更上层楼。杨逢彬先生的祖父是著名学者杨树达先生、叔父是杨伯峻先生,一家三代对《论语》的注释薪火相传,本书译注水平极高。2016年繁体字版在我社出版后社会反响极好,我们希望再以简体字版出版,简体字版也简化了原书的一些考证部分。简体版的读者相信会更多,对经典普及工作极有助益。
蕅益大师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四十三岁,始述《周易禅解》;清顺治二年(1645年),年四十七岁,撰《周易禅解》竟。大师自言: 吾所由解《易》者,无他,以禅入儒,务诱儒以知禅耳。
《论语诠解》立论高远、体例新颖,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十分有洞见的解读。本书立足学术前沿,谨遵学术规范,结合新近出土文献进行深入研究,补充了孔子和早期儒学研究的不足,并对一些《论语》误读提出了新见。 《论语诠解》体例由 概说 、 诠释 和 解读 三部分组成,每篇一个总 概说 ,概括说明各篇的内容、主题思想及学术价值。各篇的每一章又分为 诠释 和 解读 , 诠释 对各章主旨详加阐述,并对重点词汇和疑难字词进行独到、客观的阐发; 解读 重在对各章文义进行简明易晓的说明。
本书从学习、处世、交友、孝道、为人等方面着手,以《论语》中的相关论述为依据,试图展现孔子作为曾经的生存者在生活的摸爬滚打中体会出的一些人生经验。本书尽量避免重复孔子作为圣人的习惯之论,而是将他当成一个智者来看待,从他的言论和行动中,获取有益于我们更好生活的信息,为提高我们生活的自觉性,同时也为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服务,期待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富有、更高雅、更理性。全书结合现代社会中的相应实际展开论述,在尊重传统和经典的基础上发挥新意,抒发作者个人见解和思考,深入浅出地启发读者思考关于自我和人生的问题。
这是一本对儒家传统经典著作《论语》进行注音、译文、注释的译注作品。《论语》是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的一种,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还是自南宋至清末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书目。《论语》的作者据传为孔子的弟子们,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之首。《论语》所记载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因《论语》成书距今久远,已历两千多年,其中言语及用字用词多不同于今时今日,其中生僻字、多音字、多义字繁多,古人之修辞方
《阳明心能源 三十岁后,还能做什么》是财经大号 秦朔朋友圈 创始主编水姐积淀八年的心学新作。发表于秦朔朋友圈的推文《五十岁,还能做什么》全网点击超过300万,是心力心能心源的探索尝试。全书提炼心学核心精髓,用12个主题词,采用 心学哲学辞典 文化导游式 的双重拆解方式,从洞、水火、花等开始,分别拆解王阳明在30多岁,40多岁、50多岁时人生核心思想的探索之路,以及其他的七个心学核心元素和画面,充分铺陈了心学的哲学和美学图景。 传统观点认为王阳明自龙场悟道之后,其余都是证道,作者则创新性地提出王阳明有三次悟道:37岁龙场悟道、48岁战场水火悟道、56岁碧霞池悟道,并首次打通了苏东坡与王阳明之间的的心学链接,从苏东坡水哲学的随物赋形,到王阳明水哲学和火哲学结合下的心内核凝炼。 作者对王阳明一生的理论观点进行
《论语译注(简体精装本)》(书号978-7-101-13576-3;32开;39.00元;2018年11月出版):本书系对《论语》二十篇所做的精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语》原文,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 《孟子译注(简体精装本)》(书号978-7-101-13577-0;32开;48.00元;2018年11月出版):《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是儒家基本经典,影响极大,古往今来,注家众多。杨伯峻先生的译注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脍炙人口,是当代z好的《孟子》读本之一,不但能帮助一般读者读懂《孟子》一书,还能给研究者提供一些线索和参考。
作品从公羊学谈起,系统地介绍了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尤其解析了与儒家思想的密切关系,是从一个角度切入中国思想史的经典作品。
《大学》《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以后才与《论语》《孟子》合称儒家 四书 ,成为每个中国读书人的之书。 鲍鹏山著《大学中庸导读》,不仅保持了其一贯的写作风格:独立的思考、通达的文字,更写出了其中的圣贤气象。 本书采用朱熹底本,以严谨的古文献研究为基础,对文本进行现代性解读,并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相观照。每一章原文后,均有今译,有注释,有导读,并标注出成语,生僻字也标注拼音。 在全书前,以《导言》做统领;在解读《大学》前,以《大学引》为统领;在解读《中庸》前,以《中庸引》为统领,系统总结《大学》《中庸》的地位、价值以及篇章结构、学习路径,让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够顺畅读懂,领悟修身之本,中庸之道。另附有梳理其成书脉络的《大学中庸的编撰与成书》。 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 鲍鹏
本书辑录汤老10篇有关儒学的文章,大致反映了著者对传统儒学的深入思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论天人合一》《论知行合一》《论情景合一》探讨儒学有关真、善、美三个价值取向的基本态度;《论普遍和谐》《论内在超越》《论内圣外王》等篇意在多元共生、普遍和谐的背景下为当今人类解决矛盾冲突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其他《论道始于情》《论和而不同》《论周易哲学》各篇亦从多个视角深入浅出地对传统儒学作整体观照,高屋建瓴,发人深省。在新旧世纪之交,汤老标举反本开新这一哲学命题,指出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在于抓住当今中西文明对话、激荡的契机,反思、自省其传统,打通古今中西,从而使国人在华夏文明丰厚遗产的基础上重构价值理念。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成立于1949年。1977年,设立了 新亚学术讲座基金 ,目标是每年邀请中外杰出学人做系列公开演讲,切磋学问,交流思想。1978年, 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首先成立,之后三十年,每年一次邀请著名学者到院主持讲座,成为学院的盛事。凡有书稿者,均整理出版,形成了这套系列读本。 全稿以当代新儒家的观点来清理儒学的三期发展,即先秦、宋明与当代。细读全书,当能认识到儒学中那天人贯通的宇宙情怀、宗教精神,如何在历史的步步发展中形成、反省与善化。
南宋时期,中国文明正面临严重危机,而正是对社会与政治问题的忧患,在当时的儒者间引发了 道德伦理 与 事功伦理 之争。 明道谊而计功利 ,遂成为冲出程朱框架的新口号,显示出儒学发展的新倾向。在 责任伦理 的原则已成为共识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思想脉络,或可为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回应,寻找到传统的哲学资源。 田浩教授的这本成名作,在新发现的陈亮作品的支持下,具体探讨了陈亮思想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宋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参照着两位论辩对手的具体阅历及性格,展示了朱熹、陈亮间的 道德与事功 之辩,从而再现了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历史性。缘此,本书被汉学宗师史华慈推许为自己所读到的 以西方语言叙述宋代儒学思想多种特征的最生动、最易理解的作品之一 。
《孟子诵读本》(插图版)是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配套读本 之一,专为4 12岁的青少年儿童编写,我们依据版本收录《孟子》全文,并附有拼音,对难字、难词、难句做了精炼、准确、易懂的注释,同时,配有大量与文字密切关联的图片,让读者在愉悦的审美中,品味经典的魅力。
渡边义浩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史学者、汉学家,长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国思想史以及中日思想比较研究,学术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基于这样的学术背景,他对于《论语》的研究不局限于中国或者日本的学术界,而是涵盖了中日思想比较,使得这部《论语新解》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度。 在书中,渡边教授不仅以中国的 注 来检证和阐明《论语》的编纂成书过程,同时还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日本近世儒学者如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古学派以及现代日本代表性的汉学家如武内义雄、津田左右吉、土田健次郎等人研究《论语》的著述和学术观点,使我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还能同时窥见日本汉学家研究《论语》的范式、方法和成就,为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在异域的演变、发展和影响提供了诸多启发,也为我们思考今后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案例。
《孔子如来》典藏本,“孔子三来”系列之二,鲍鹏山教授著。《孔子如来》最早是作者在《光明日报》“智慧版”上开设的“老鲍谭古”专栏文章,共72篇,合为一辑。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留下的言论片段,如何理解,从来一家有一家的立场与解说。本书是作者研究、教学先秦思想三十余年,将得自孔子的启示与读者做的一次分享,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价值都有其边界,把任何一种价值无限扩大、绝对化,都是对其他价值的破坏;比如,总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会最终导致一切人猜疑一切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斗争;比如,不要斗得过小人,要高得过小人……源自孔子的这些正知正见,我们今天了解多少呢?
本书之所以名为 儒家与启蒙 ,实有志于探究晚清以来互为表里的古今中西问题。分为启蒙、儒学、哲学三编:启蒙编总论20世纪后三十年思想变迁大势以及可能的出路,将古今问题转并入中西问题;儒学编则试图从新一轮古今之争的处境中,在启蒙之后的时代里重新激发儒家新的可能性。哲学编通过中西哲学的对照来考辨古今中西问题。本书论述的内容涵盖古今中西,但始终基于对现实的关照。在自己和他方经验的开展之中,重启对古今中西之思。
《礼记》是一部 礼的百科全书 ,不仅有对诸多礼意的说明、礼事的记载,还包含着做人做事的原则。它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体验的累积,也是我国人文历史的文化遗产。 本书用浅显通俗的文字、趣味故事的转述,加上必要的分析说明,让读者从《礼记》中重新体认这些宝贵的文化精华。
本书是当代儒学大家郭齐勇先生的一部 叩其两端 之作。一方面系统解读了传世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中庸》、《礼运》、《王制》诸篇以及出土儒家文献《五行》;并博采中西,探讨了《论语》中 亲亲相隐 的伦理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另一方面介绍了明代大儒王阳明对儒学的发展及出色的事功;对近 现代三圣 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的学术、交游及成就影响也作了系统梳理。
本书是蒋庆先生《政治儒学》续篇。《政治儒学》依儒家今文义理,从儒家王道政治、儒家宪政制度以及儒家宪政制度安排三个方面谈政治儒学之理想。本书亦复如是,历经七年砥砺,因应时势变迁加以开拓损益。 概观本书,所新益者有二: (1)仿宋人太极图说推衍王道图说,以天地人三才之立体统摄说终确立王道政治的形上基础; (2)发“太学监国制”及“虚君共和制”新说,终确立其儒教宪政制度平衡结构。 所充实者有四: (3)区分“强势议会”与“弱势议会”,完善儒教议会三院制的运作结构; (4)加强了王道政治与共和政体的理论联系的阐述,此谓因应时势; (5)加强了王道政治与历史合法性的理论联系的阐述,此谓开示道统; (6)论“以中国解释中国”,在根本上强调了中国文化在直面世事、调伏相搏之际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