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封建哲学为经,以现代政治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划分为神学谶纬期、玄学自然期、三教开放期、经世致用期、道学封闭期、实学兴起期六个阶段,详细梳理中央帝国两千余年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剖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力图说明中国哲学的演化与封建帝国的统治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 中央帝国的哲学可以看作思想格式化与反格式化的历史,分为两个大的周期:第YI个周期从西汉的儒教哲学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反叛”、佛学的产生,直到隋唐三教并存、互相竞争才宣告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包括宋代道学体系的建立、理学的思想控制,明代心学的诞生及反思,清代实学的兴起及发展…… 本书叙述的就是两大周期之中,中国哲学为什么如此演变以及每一个在哲学史上留下姓名的学者的贡献。
《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判断力批判》:力图从先验的、客观必然性的角度来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并告诉我们人的价值何在。
休谟认为,建立人性科学的材料是在感知中提出炼的。感知作为意识内容的东西分为两种,即“印象”和“观念”,它们是两类知觉。印象是指初次呈现于心灵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具有较多的力量,比较猛烈。观念是指由记忆和想象对以前印象的再现,即对印象的“摹仿和草拟”,是思考和推理中的印象的模糊心像。一切单纯观念都有一个单纯印象与之相应,但复合观念则未必那样,没见过长翅膀的马却可以对它进行想象。这是休谟在哲学中建立的“条原则”。《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关于知识和或然推断的论述》一节。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人为的,不具有确实性。人的因果性观念完全来自感觉经验中对“相似性”例证的观察:我们看到两个类似的现象不断地按先后顺序重复出现或“恒常会合在一起”,便由这一个推到那一个,把一个称为原因,另
古希腊人为什么追求自由?他们所追求的自由又是什么?古希腊人的哲学如何着历史?《古希腊的思想与历史:自由的古典探索》是研习古希腊政治、历史及自由思想史的鸿篇巨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柏拉图对话等为线索展开哲学的思索,意在揭示人类自由的真正条件乃是知识,即伦理化的技艺;下篇以历史来承载思想,讨论古代希腊现实的政治问题。作者研读原典、占有史料之精详,令人叹服。 作者研读原典、占有史料之精详,令人叹服。带读者细细梳理柏拉图对话、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等原典,交融思想探索与现实问题,以思想历史。
本书收录了利希腾贝格毕生创作的格言。他将自己的诸多想法、观感、即兴文字、简短评论、准备使用的讽刺作品的标题等都以格言的形式记录下来,内容涵盖政治、哲学、科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文学等领域。利希腾贝格思想深刻,文笔轻松幽默而评事又一针见血,这一切都极大地增加了《格言集》的可读性。
心灵哲学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该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变革”,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思想成为他们批判的对象,因此,笛卡尔对心灵哲学所作的贡献是大多数哲学家所忽略的问题。 本书在分析心灵哲学的定义、美与科学的关系以及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西方心灵哲学的起源、演变尤其是在现当代的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和评价。
“盛世必修典”——或者说,太平盛世得乘机抓紧时日修典。对于现代之后的中国学术来说,修典的历史使命当不仅是续修中国古代典籍,同时得编修西方古典经籍。 “柏拉图注疏集”将提供足本汉译柏拉图全集(36种 托名作品7种),篇目结构从忒拉绪洛斯的古本“九卷集”,亦收义疏性专著或文集,共含三个部分: 1.注疏体汉译柏拉图全集 2.历代柏拉图注疏选刊 3.柏拉图今解
人是在思想中生存的,不同的思想方式引导不同的生存。作为西方哲学的次一级学科,形而上学涉及的就是我们的思想方式问题。比如,我们说,“眼见为实”;但是,我们如何谈论那些不在感觉范围内却又和生存休戚相关的对象?有人说,“你命中注定就是穷鬼”,真的有“命运”吗?凭什么来理解或否定“命运”?这里涉及了理解的工具问题。简略来说,理解就是把那个需要理解的词(及其所指对象)放在主词位置上,然后填充谓词进行说明,这就是系词问题。系词问题不仅是语言学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是在系词中思维和理解的,系词关系到我们的生存,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形而上学就是关于系词的学问,西方哲学家就是在这个貌似疏离、高蹈的问题上,展开他们对生活最切近的追问的。本书将追踪西方历史上的这条线索,展现西方人因不同的系词论而
哲学经典著作 美国大学教材 重印6版不衰 这部书是迄今为止覆盖面最全的哲学史读本,包罗万象,纵览了西方所有的哲学理论流派。写作风格生动迷人,让哲学变得通俗易懂,而又没有过分简化材料。本书展现了强大的哲学思想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真正生活的。第六版包括新的教辅工具,篇幅也有所增加。
文化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是什么?文化哲学存在的合法性是什么?在现当代哲学发展进程中,文化哲学的凸显力图解决的理论难题是什么?刘振怡所著的《新康德主义与文化哲学转向》力图通过分析新康德主义在文化哲学转向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来解读文化哲学的内涵,探讨文化哲学的未来走向和深远影响。
1971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发表了巨著《正义论》,这是 20世纪下半叶西方思想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并使政治哲学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研究和争沦的焦点。 何谓正义?对此问题,参与争论的政治哲学家们给出了与罗尔斯不同的回答:德沃金认为正义是平等,诺奇克认为正义是权利,拉兹认为正义是善,麦金太尔认为正义是应得,沃尔策认为正义是社会意义,哈贝马斯认为正义是程序,而后现代主义者则认为正义是各种各样的。 本书对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的西方政治哲学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各种主要派别的理论,特别是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所谓的“第三势力”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评,并提出许多独到见解,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提供了一幅清晰的画面。该书是了解和研究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由两位作者的论述构成。前者采用漫长绵延的视角,对进行历史一社会层面的诠释,后者关注品牌身份和管理的时间流变,侧重的市场营销和符号学探索。作者在保持自身独特“思想性”的同时,试图修正的解释方式,用一种新的分析手法将构成昂贵和高档消费的社会理念概念化,用科学诉求代替哲学一道德旧说。围绕着没有“变化”的核心,理论集中体现在需求机制和社会各阶级展开的象征性斗争之上。书中观点和时间性的交叉,并存着“贵族”品位与平民爱好、传统与创新、隽永神话与短暂时尚,这使得品牌及其设计一宣传一销售在新的语境下具有了新的意义,的新格局更为凸现。
“盛世必修典”——或者说,太平盛世得乘机抓紧时日修典。对于现代之后的中国学术来说,修典的历史使命当不仅是续修中国古代典籍,同时得编修西方古典经籍。 “柏拉图注疏集”将提供足本汉译柏拉图全集(36种 托名作品7种),篇目结构从忒拉绪洛斯的古本“九卷集”,亦收义疏性专著或文集,共含三个部分: 1.注疏体汉译柏拉图全集 2.历代柏拉图注疏选刊 3.柏拉图今解
本书以英美两大主要知识分子刊物《伦敦书评》和《纽约书评》的比较及作者本人的家族史片段作为结尾,为我们了解两大期刊和作者打开了又一扇窗户。佩里?安德森在这本书里全面考察了当代思想领域的各种变化,从极右派、自由主义中间派到马克思主义左派,从保守思想、自由思想到激进思想,其独特的视角至今罕见。20世纪的主要思想家和他们的贡献进入安德森的视野,包括右翼思想家施米特、施特劳斯和哈耶克,自由派哲学家罗尔斯、哈贝马斯和博比奥,以及左翼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如历史学家汤普森、布伦纳和霍布斯鲍姆,古典学者廷帕纳罗、社会学家瑟伯恩和小说家马尔克斯等。本书适用于:对政治、历史、哲学等领域思想理论感兴趣的学者、研究者和学生,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通读者。
本书是康德的代表作,是其批判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详尽阐述康德的认识论,《判断力批判》主要阐述其美学和世界的合目的性的思想,本书则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在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主导和领先的地位。道德高于认识,伦理学高于认识论,行高于知。只有人心中的实践理性所规定的道德法则才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才能成为普遍的必然的道德准则。
本书精选世界最为重要的哲学爱,选取他们论述自己“核心思想”的经典性著作荟萃而成。辑是哲学大师们的思想自述,第二辑讨论最经典的形而上问题,第三辑讨论最经典的认知论问题。哲学大师的形象和他们思想的脉络及其关注的焦点,尽在其中。
“盛世必修典”——或者说,太平盛世得乘机抓紧时日修典。对于现代之后的中国学术来说,修典的历史使命当不仅是续修中国古代典籍,同时得编修西方古典经籍。 “柏拉图注疏集”将提供足本汉译柏拉图全集(36种 托名作品7种),篇目结构从忒拉绪洛斯的古本“九卷集”,亦收义疏性专著或文集,共含三个部分: 1.注疏体汉译柏拉图全集 2.历代柏拉图注疏选刊 3.柏拉图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