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与哲学论解释/当代外国人文学术译丛》脱胎于1961年耶鲁大学Terry讲座,从全新的解释学视角讨论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保罗·利科并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弗洛伊德,他关注的是弗洛伊德理论的结构,以及弗洛伊德所引入的对人的理解,因此它是一个哲学的探讨。全书分为三部分,围绕三个问题展开,首先是认识论的问题,即心理分析是一个什么样的解释学问题,以及这个解释学问题如何看待人类的欲望与行为的关系。其次,是相对主义的哲学问题,解释学如何阐发一个新的自我理解的观点。最后,他探讨了一个辨证论的问题,即弗洛伊德的解释是否排除了其他文化?
越是反复细读皮珀这本书,越是感觉这实乃一本充满真知灼见的智慧之书,他以言简意赅的笔调点出我们早已忽略多时的生活道理:如何追求并擅用闲暇,同时如何培养简单的哲学思索习惯。他告诉我们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借由拥有闲暇,然后去体验生命中的真实时刻。我们不必是哲学家,只要能掌握闲暇,即能感应人生的真理:不断去体验惊奇的感觉,然后怀抱希望,继续摸索前进,直接走向哲学的至终本质—洞见和智慧。在《闲暇:文化的基础》一书中,皮珀旁征博引从希腊时代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在他看来,闲暇是古人最为珍视的礼物,是文化的根源和基础。闲暇是一种平静的状态;闲暇是一种沉思的能力;闲暇也是上帝给予人类的“礼物”。当然第三点是基于作者神学家的身份提出的。
《现象学的观念》是胡塞尔次系统阐明现象学基本思想的著作。作者认为:哲学和科学相比;有着自身的研究对象。它因对认识论的反思而产生,因而是一门意义上的关于存在之物的科学。过个的存在之物就是隐藏在变动不居的科学对象之中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自我的纯意识。要认识它,必须根据存在的意向,先用“先验的还原法”,将前人留给我们时间接知识和当下获得的直接知识抽象掉,从而产生了一个个的个别的失天设定(也可以用“意识流’的概念来表示),然后再进行“本质的还原法”,把个别的意识普遍化,从而就认识到的真理。因而现象学是一种心理哲学,是一种认识论,是认识的存农之物——“现象”的哲学。在本书中,作者还讨论了认识的结构问题。由于胡塞尔把世界还原为现象、还原为自我存在,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对后来的存在
人是在思想中生存的,不同的思想方式引导不同的生存。作为西方哲学的次一级学科,形而上学涉及的就是我们的思想方式问题。比如,我们说,“眼见为实”;但是,我们如何谈论那些不在感觉范围内却又和生存休戚相关的对象?有人说,“你命中注定就是穷鬼”,真的有“命运”吗?凭什么来理解或否定“命运”?这里涉及了理解的工具问题。简略来说,理解就是把那个需要理解的词(及其所指对象)放在主词位置上,然后填充谓词进行说明,这就是系词问题。系词问题不仅是语言学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是在系词中思维和理解的,系词关系到我们的生存,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形而上学就是关于系词的学问,西方哲学家就是在这个貌似疏离、高蹈的问题上,展开他们对生活最切近的追问的。本书将追踪西方历史上的这条线索,展现西方人因不同的系词论而
作为《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续作,本书将前作《反—俄狄浦斯》中已然肇始的思想实验向更为开放而宽广的领域推进:地质学、生物学、史学、神话学、数学,等等,都成为真正的思想—“根茎”的蔓生之地。而盘踞于传统思想模式中的种种“层”、“编码”、“性平面”、“纹理化空间”等,则伴随着这场激动人心的实验进程而渐次烟消云散。全书散布着一座座流播强度的“高原”,而多元性、异质性的连接则成为它们之间彼此沟通的横贯线。但在乱花迷人眼的表象之下,全书却流淌着纯正的哲学血液,因为它所致力于的正是德勒兹一以贯之的信念: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就是新思想方式的创生。
《人性需要揭穿》原名《智慧书》,是一本敢于说真话的书,它以一种令人惊奇冷峻的笔调,揭穿了人性的真面目,为人生处世提供了战胜艰险、困顿与迷茫的神机妙策。全书汇集300则绝妙的处世箴言,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智慧、谋略。笔法简练、意蕴隽永,随便读到其中一句,都能直抵人心。自1647年问世以来,本书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的淘洗而不衰。
本书中文版是由作者本人授权的完整版本,是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资深教授罗兰·斯特隆伯格的扛鼎力作。本书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风行欧美大学,90年代新版问世,续写流行神话。斯特龙伯格教授以高屋建瓯的历史眼光、激越昂扬的文字表述、犀利透彻的哲理分析,生动而简约地勾勒了近500年来西方思想的全景画卷。 本书为研究西方现代学术思想的力作之一。旨在成为一种了解西方欧洲传统中最重要的思想体系和引导,引导读者接触一些的思想家,把他的思想与社会政治背景联合起来,揭示思想的连续性和谱系。
本书糅合东方“天人合一”之思想与西方“逻辑思辨”之方法于一体,提出和论证了“递弱代偿法则”及其“系统现象形态”: 宇宙演运即造成物类衰变,生物进化就导致种系残弱,文明前行则促进入寰危机。 精神增益是载体趋弱的反比交量,信息扩张是物演分化的边际效应,知识拓展是背离本真的天然尺度。 社会结构是自然实体结构的一脉延伸,文明现象是生物智质代偿的后续恶果,历史进步是人类自取祸殃的必由之路。上述观点无不与当前全人类的各种主流意识形态相左,也无不与当前全世界高度文明发展所致的危机形势(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破坏、气候异常、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泛滥以及恐怖主义争端激化等诡异现实)丝丝相扣。读罢此作,不能不令人掩卷长思。 故,可视其为“人文存亡之道”的基础理论。
本书糅合东方“天人合一”之思想与西方“逻辑思辨”之方法于一体,提出和论证了“递弱代偿法则”及其“系统现象形态”: 宇宙演运即造成物类衰变,生物进化就导致种系残弱,文明前行则促进入寰危机。 精神增益是载体趋弱的反比交量,信息扩张是物演分化的边际效应,知识拓展是背离本真的天然尺度。 社会结构是自然实体结构的一脉延伸,文明现象是生物智质代偿的后续恶果,历史进步是人类自取祸殃的必由之路。上述观点无不与当前全人类的各种主流意识形态相左,也无不与当前全世界高度文明发展所致的危机形势(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破坏、气候异常、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泛滥以及恐怖主义争端激化等诡异现实)丝丝相扣。读罢此作,不能不令人掩卷长思。 故,可视其为“人文存亡之道”的基础理论。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与辩护》初版于1983年,随即成为康德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誉为由美国哲学家撰写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标志着康德研究的重要转折。《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与辩护》对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做出深入的解读和有力的辩护,涵括了两百年来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解读历史,以及当今康德学界关于康德理论哲学的各种最强有力的纲领。第二版在初版里程碑式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订和增补,对任何想要研读康德及其《纯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