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中的主要人物是苏格拉底,但真正表达意见的却是柏拉图,柏拉图站在苏格拉底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当时希腊统治者和贵族的观点和想法提出抨击。 全书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譬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本书译者参照原本( Loeb 古典丛书本希腊原文和牛津版 Jowett & Campbell 的希腊原文,并参考 Jowett , Davies andVaughan , Lindsay , Shorey , Cornford , Lee , Rouse 等新旧英译本七种)和吴译本,重新翻译,将原书晦涩的语言进一步简化,希望让现在的年
一本自我对话性质的小书,一些关于生死、自然、烦恼、自我、他者的洞察和思考,很多随性、审慎而又睿智的语言,让你回归内心的城堡。
本书描绘苏格拉底受死当日,与其门徒就生死、灵魂、智慧、快乐等问题进行讨论,其对西方文化影响之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可以相比。杨绛先生的译文清新可读,充分还原了苏格拉底与其门徒平易家常的对话风格,为中文世界贡献了一部文学价值与哲学价值并重的经典作品。
《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注疏集修订版)》讲述了:苏格拉底说出了他那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 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苏格拉底的根据和理由的一个巨大力量就体现在,哪怕在 作出决定之后,他还是在谦卑地告诉自己和雅典人,生与死究竟哪个 好,知道的仍然只有神。苏格拉底不会作出任何结论,他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向他的神献出了 虔诚的哲学祭品,也留给了雅典人一个永远思考不尽的哲学问题。
《卿卿如晤》是一篇悼亡手记,这是路易斯在痛失爱妻之际,在那些 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午夜 里写下的文字。《路易斯著作系列:卿卿如晤(精装修订版)》自问世以来,即以其灵性而细腻的语言、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读者,成为治疗人们心灵伤痛的一剂 恩典良药 。
《西西弗神话》是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论集,被人称作是存在主义的封篇之作,它以如诗的语言,提出了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一个个命题,即人生存在的荒谬感。加缪在书中一层一层地剥离人生虚幻的外衣,将其荒谬的本质赤裸裸地揭露出来。然而荒谬不是绝望,因为看穿幸福的同时也就看穿了痛苦。对于西西弗来说,地狱死神都算不了什么,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人类的激情和斗志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回到几千年前的奥林匹斯山巅,你会见到滚石上山的西西弗正愉快地唱着歌儿,不知忧烦,不问明天。因此,加缪曾在获奖演说中说他不信神,但他仍然崇拜一个圣徒,仍然要跪在一个圣徒面前祈祷,这个圣徒就是加缪笔下的西西弗。
《千高原》是一部非凡之作。按德勒兹与加塔利的话说,它是如根茎般写就的。《千高原》中的十五座高原所提出的 问题 可以分解成五类: (1) 认识论问题 思想该如何运作才能与宇宙共思,而不是去思考宇宙,因而就能加速我们栖居之所的相对解域,有时足够幸运的话,甚至达到*解域的无限速率,或者 纯粹的内在性 ? 根茎 高原、 平滑与纹理 高原直接地处理这一 问题 , 游牧学 高原的一些部分处理皇家科学与游牧科学以及公理体系和问题体系之间的差异。其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通过生成来把握存在,通过潜在来把握现实的思想图像。 (2) 本体论问题 宇宙以及其中的生命如何能够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它们既是变化的结果,同时又总是对未来的变化敞开怀抱。我们怎样才能依据生成来理解存在,依据差异而不是同一,来将存在理解
本书原版出自巴黎艾利普斯出版社的 爱哲学家 系列,宗旨为介绍 我们传统的经典 。作者夏尔 拉蒙既是德里达的学生,也是研究德里达哲学的专家。本书延续了他自21世纪以来有关德里达的系列研究,包括《德里达词汇》《德里达:论解构》等。 本书包含两个关键内容。第一,全书以德里达的语言主题为论述对象,讨论其作为 书写哲学 的面貌及特征,具有逻辑性与基础性。结论章也不忘向政治伦理领域敞开。第二,作者怀有将德里达作为 经典哲学家 来介绍的愿望,因为德里达的 理性批判 一直是最 经典 哲学的一部分。作者的巧妙论证还表明,德里达思想的破坏性潜能和先锋性乃是构筑这一经典的底色。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常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哲学思考录,要思考大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奥勒留所作的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这本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政治家》是柏拉图后期的一篇重要对话录,主题是统治的艺术,对德性和谐思想的阐述为其一大特色。在本篇对话中,柏拉图试图寻找真正的政治家的定义,以便将优秀的政治家那些拙劣的统治者区别开,在发现真正的统治家的同时,柏拉图也展示了一条可行的治国之道,即通过将诸种美德,和谐地 编织 在一起,实现一种政治上的和谐,从而实现全体公民的幸福。柏拉图的德性和谐思想受毕达哥拉思、巴门尼德、苏格拉底的影响,但主要是奠基于他的理念学说之上;德性和谐的要义在于 编织 ,基点在于理性。
既然上帝存在,为什么人和动物还会遭遇痛苦?无论你持有什么样的人性哲学,当你经受痛苦时,你的人生哲学必将经受考验。C.S.路易斯用饱含同情的笔触和丰富的洞见解开了这个谜题。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充满了希望、智慧和对人性的真实认识。
加塔利一生 游牧 在精神分析、哲学、政治、美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他不是一名弗洛伊德和拉康意义上的精神分析学家,思考的不再是移情关系、俄狄浦斯情结等模式化问题,诊断的不再是个体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而是现代社会的 病症 。当结构主义者纷纷将主体性列入 罪恶 名单之时,加塔利则反其道而行之,从生产的角度重新思考了主体性问题,重新反思了启蒙以来的 解放实践 。 何谓主体性生产?什么是战争机器、欲望机器、抽象机器?怎样理解精神分裂分析?作为审美范式发生源的 混沌互渗 如何运作?在本书中,加塔利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批判了以能指的霸权为中心的结构主义,摒弃了以科学范式为指向的精神分析,以机器反对结构,以横贯性理论超越移情理论,引导我们走向基于主体性生产的审美范式,开启以审美范式为指向
迈克?A.辛格,是世俗意义上极其成功的创业者和生意人,是瑜伽、冥想大师,是畅销书作家,在商业、艺术、教育、健康和环保等诸多领域均取得过耀眼成就:他在佛罗里达密林深处创建了一处占地600英亩的灵修社区“Temple of Universe”,该社区始于40多年前, 已是久负盛名的瑜伽和冥想中心,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自我发现之旅中来到这里感受内心的宁静;他创办的 个公司是建筑公司“Built with Love”,后来是 Medical Manager Corporation 的创办 CEO 和董事长,开发出全面改变了医疗管理行业的 软件包;Medical Manager Corporation在1997年上市,1999年就有超过10亿美元的估值,公司成就还被记入史密森学会的档案馆;他写的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成为奥普拉 的书,在土耳其、巴西、西班牙、瑞士、日本、中国 、荷兰、丹麦、芬兰、波兰、意大利等十几个 和地区相继出
在《导读萨特》中,我会重点讨论我眼中萨特对哲学和文学所作出的主要贡献:他的存在主义和关于自由的哲学。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解释了存在主义把人的主体性作为其哲学的始发点。因此我们会以审视占据萨特哲学核心地位的关于意识的理论来开始我们对萨特的关键思想的探索。 第 1 章会解释这一关于意识的理论,并展现出萨特的观点和他之前的哲学家截然不同之处。 第 2 章会检视萨特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所勾勒出来的本体论,或者说关于存在的理论。同时我们也会探讨萨特的无神论以及无神论对他的自由哲学的影响。接着我们会检视萨特在他的哲学作品以及他的小说戏剧中所展现的自由这一概念:存在主义哲学根本的原则之一是自由同时意味着责任,这也是萨特在他的作品中一再论证的。 这将是第 3 章的主题。 第 4 章会
《中世纪哲学:从波爱修斯到库萨的尼古拉》中世纪哲学包括在大约一千年的时间里人们借助数种语言进行的思考。本书将探讨不同文明圈在中世纪的哲学发展进程,并且如实记录各项主题的碎片化状态。本书在把握相关主题时,尽量避免从理论角度评判,而是侧重纯客观的历史陈述;同时尽量避免将中世纪描绘成一个充满教条主义的时代。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自由主义》认为,把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进行探讨时,其初的理论就是以洛克、卢梭和潘恩等人为代表的天赋权利论,或者称之为自然秩序理论。其主要论点是:一个人无法孤立地实现自己的自然权利,他只有同他人签订协议,并为此目的建立政府来保护他在社会里的权利。他在订立契约时为服从共同规则不得不放弃一些权利,而得到的是公民的权利。人民是主权者,政府是人民的代表。政府只能按照社会条件的许可保护人的天赋权利,其他什么都不能做。书中提出的第二种自由主义理论就是边沁的 *快乐原则 。这个原则认为它是一个行为、一个机构或一项社会制度的的和的原则。大的愉快胜于小的愉快,不含痛苦的愉快胜于包含痛苦的愉快。痛苦可看做负数量的愉快。因此,它要求每个人必须作为一人来计算受影响的个人的数目。
《哲学小史》是一部生动的哲学入门书。作者在西方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选取了40个主题,每个主题用3000字左右的故事,介绍了从“提问的人”苏格拉底到“现代牛虻”彼得?辛格等52位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主要贡献,并由此反映出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与探讨的主要问题,如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上帝是否存在、我们如何认识外部世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德等。书中没有抽象的哲学概念、难懂的哲学理论,而是充满了哲学家妙趣横生甚至离奇古怪的人生故事,但并没有失去哲学的本质,那就是引导我们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争论、论证和质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每一章的 一段文字里,引入另一位学说思想与该篇所介绍的哲学家持不同观点或者进一步发展该学说的哲学家,把他们的哲学思想逐一串起来,这样读者就能清楚感受到哲学主题与思辨方式的变
本书为 汉译作品中关于梅洛 - 庞蒂思想整体性、导论性研究填补空白之作,是对梅洛 - 庞蒂现象学的一次梳理。作者围绕梅洛 - 庞蒂思想的几大核心问题,结合哲学家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受德国现象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神经病学、自然科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影响和启发,展示梅洛 - 庞蒂思想诞生的历史语境,以及他对当时不同哲学流派的批判与借鉴、对 中间之路 的辗转探索。 本书可作为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与艺术批评等专业人员研究梅洛 - 庞蒂思想的导读作品,也可成为国内人文学科爱好者了解法国现象学的入门读物。
作者用一种睿智而富有洞见的方式指出,人生充斥着许多矛盾,而*的矛盾核心便是:人类明知生命终将衰亡,仍能在其中找到乐趣和意义。这是面对命运的勇气,也是幽默感的表现。 本书的六个篇章,如同心理医生和你分享近40则珠玉般的人生智慧;其中涵盖了亲子、两性、婚姻、自我提升、生死等课题。阅读本书,有时你觉得作者像是那种会对我们说真心话的益友,有时你觉得作者像是我们的父亲;他用一双温暖实则有力的手,以激励也是扶持的方式,适时推我们一把。
李凯尔特(Henrich Rickert,1863 1936)的历史哲学,核心是对逻辑意义上的历史学方法论的思考,他试图通过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科学方法的对比,阐明历史学本身的规定性特征。其思考的出发点是科学的分类,在他看来,就对象而言,有自然和文化的对立,就方法而言,有自然科学和历史的文化科学的对立。 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能否适用于历史的文化科学?李凯尔特在一系列的论述中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继《认识的对象》(1892)一书之后,他陆续发表了 关于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理论 ,以及《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一书的前三章 对物体世界的概念认识 、 自然和精神 、 自然和历史 诸文,强调指出自然科学方法不适用于历史学。1899年,出版《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一书,简明扼要地陈述了他在前述论著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思想。 在 历史的概念形
作为思想家的尼采,究竟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西方文化传统?上帝已死,世界还会走向何方?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可怕,还是没有真理的世界更可怕?偶像的黄昏之后,是否能迎接一个灵魂的黎明?本书由尼采的代表作《偶像的黄昏》《快乐的智慧》结集而成。我们将从尼采的狂想里,读懂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揭开重重生命之霾,找回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成为自己! 帝已死” ,成为你自己!阅读尼采,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个日益复杂的时代“开天眼”——只要试着借助尼采的眼光,真实地关心一下自己的生存困境,坚持个人的意志、自由与思考,总会有所得。
苏格拉底说出了他那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苏格拉底的根据和理由的一个巨大力量就体现在,哪怕在最后作出决定之后,他还是在谦卑地告诉自己和雅典人,生与死究竟哪个更好,知道的仍然只有神。苏格拉底不会作出任何结论,他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向他的神献出了最虔诚的哲学祭品,也留给了雅典人一个永远思考不尽的哲学问题。
本书为两个部分,部分, 一位大师,两次相遇 将展现一系列个人化的反思,两位作者分别根据彼此对拉康的认识,讨论了拉康生前的政治和哲学立场。第二部分, 对无序的思考 将通过讨论与拉康思想进展为相关的层面,而对当代所有的宗派主义――包括共同体的理想、蒙昧主义、对愚昧的推崇――进行一次批判,因为它们不仅在精神分析领域而且在政治领域导致了对思想的贬低。本书对拉康基本思想所进行的梳理,尤其结合前者对当下社会政治问题所进行的思考,对于反思精神分析的历史和现状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