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越来越多的人醉心禅学,不像大多数西方人士已经了解的东方文明,作者认为他们接触的都是变样的禅学,对此作者抱以深深的忧虑。通过本书,作者向世界介绍本真的中国禅学,指出中国禅和印度禅的不同,并且正本清源,阐明禅与老庄的关系,强调禅是中国思想的结晶,还给禅学一个本来面目。相信用心的读者已能管窥。
作者千贺一生是一位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日本学者,本书是他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成果。在本书中,作者借一位隐居在原始丛林的神秘老者之口,对《老子》中的部分章节做了自己的解读,并声称这种解读解开了“保守2500年的封印”,是真正的老子思想的精髓。而现在世人所知的《老子》,有许多内容都是由没有理解《老子》背后真意的道学家所添加进去的。同时,作者还以自己在云南丛林中的奇异经历验证了这种解读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在千贺一生的解释中,老子的“道”就是万物一体化,而这种一体化的最现实的表现就是异性之间水融的瞬间体验。所以性不仅是人类的本质,也是社会的本质、宇宙的本质。正因为如此,老子把无欲无求、顺应自然,直至回归最原始状态的泛爱状态作为人类最终解脱的途径。 千贺一生的这种理论乍一听来
生活的类型与态度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生命存在感,也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整体文明程度。本书从大量的文献中提取宋代士大夫休闲生活的特点,具体而微,生动有趣,并进而将其置于文化的框架内予以综合剖析,从一个学科的高度切入,为我们呈现宋代社会的文化底蕴。
本书是作者论述孟子学的深入发挥之作。全书探究孟子学说,重视孟子的好辩。作者认为,要贴近孟子思维,就不需要把孟子捧得高高在上,应该学孟子,好好跟孟子辩说,才能体悟孟子哲学的要义。本书跟《论语》尊孔不同,在发扬孟学精彩的同时,针对孟子虚矫自高的习气,以及大言难补时弊的弱处,极力批判。作者直言孟子的哲学体系不如孔子的恢弘阔远,精准捕捉孟子的神韵和思维,批判孟子的同时也肯定孟子以穷高智慧佐以文学修为,提出的孝治天下、性善论、恻隐之心、浩然之气等立说成为孟子卒殁后的两千年中国文化主流。
本书是央视10频道百家讲坛播出的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节目的原稿,书稿比讲坛节目内容更丰富,有许多电视节目里是没有的精彩论述。和以往不同的是,对正在“百家讲坛”热播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来说,“是先有书,后有电视节目。因为讲诸子百家不容易,学理性太强,所以要写完了再有信心去讲。”易中天说。易中天以儒家为线索贯穿《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我这里并没有尊孔之意,更没想过要独尊儒术,这本书最后的结论反而是要反对‘独尊一家’。”
《论语》中一共涉及多少事件?这些事件的详细情况如何,从历史学的角度该作何评价?本文作者通过用心的挖掘、梳理和分析,提炼出120个《论语》中提到或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并结合《左传》《尚书》《史记》等典籍,对其进行分析述评。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版)(套装共4册)》为作者的鸿篇巨制,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思想领域重要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力作。全书集中在两个反思式的问题上:中国(尤其是现代中国)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国的现代?作者选取思想史的角度展开论述:从有关中国的历史叙事的分析出发讨论个问题,围绕着天理世界观和公理世界观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第二个问题。黄宗智先生如此评价本书:《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是一本关于观念的历史化的著作,是一本中西思想相互对话的著作,一本过去与现在、思想与历史情境相互对话的著作。
本书是一本“可以看得懂的《易经》”。傅佩荣教授将《易经》的六十四卦视做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码,并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在解读中,作者参考了传统注疏与历代学者的译注成果,同时又力求将其通俗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阅读本书,开启《易经》无限宽广与丰富的世界,读者必对此心领神会,达到豁然开朗的人生境界。
本书为学术著作。本书从王阳明到龙场讲起,以王阳明在龙场的主要经历为辅,逐步深入地揭示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所带来的关于成功之道、处世哲学等启示,包括“坚持是成功的基石”“良好的心态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促进因素”“成圣由己”“目标的合理性非常重要”“快乐生活”等共8个启示。书稿语言朴实,将人生哲理简单道出,颇有心灵鸡汤的作用,对当前社会有的指导、启示、教育意义。书稿后附王阳明诗文,可以帮助人们更加了解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