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本书以王弼通行本为底本,大量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根据作者个人多年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篇首 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 对老子哲学作了全面的介绍,显出作者的学术功力。 注释、今译与引述 构成本书的核心部分,以《老子》原有篇章为顺序,每章先引原文,再加注释,而后是今译,*后是引述。注释通俗易懂,今译文字优美,注释、引述学术容量大,因而,他既便于初学者,又可作为有志于老庄学说深入研究的指南。
《庄子》是道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华元典之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和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研究道家学说有年,在充分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完成了这部今注今译。本书依据王孝鱼校点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进行注译,每一篇先解题,而后是原文,注释和今译。陈鼓应先生在注释上下足了功夫,为表明今注有所根据,又附上前人的注解,即达到解释原句难懂的目的,又可把历代各家注《庄》的成绩列示出来。本书面向的读者既有专业人士,也有普通大众。本书1974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首次印刷,80年代中华书局曾引进出版,在内地产生了很大反响。后来台湾又出版了两次修订版。本版为再次修订的*新版。
本书通解《老子》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是为当代人量身定制的老子思想入门读本。 全书通过比对权威版本,复原最接近老子思想本义的《老子》原文,从先秦典籍的原始风貌中参悟真正的老子思想;全面吸收古今中外大家的研究成果阐释经典,将孔孟老庄和叔本华、黑格尔等西方哲人对照解读,融会东方智慧和西方思维,揭示古文背后的深刻道理和丰富内涵,理解伟大思想家在面临相同问题之时不谋而合的应对逻辑,尤其是老子思想穿越时空、普遍适用的伟大特性。本书重视将古典文本纳入现代人的认知框架和人生困境,为读者提供解决现代生活焦虑、迷茫、内耗和痛苦的启示,以摆脱情绪困扰。
四书五经 是中国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本书在确保原文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原文作了题解、注释及翻译。题解是对文章主旨进行了总结与阐释,让读者理解更深刻。注释是对原文中的疑难点加以注解,让读者了解的知识更全面,理解更通透。译文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并请学术顾问把关翻译质量,精准简练,轻松读懂经典。
《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次汇集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新版,李零教授对全书有所修订,并撰写了 新版前言 ,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早期宗教传统的独特认识。从李零教授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
巫史传统 是李泽厚晚年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揭示了中国上古思想史的秘密,是了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钥匙。本书阐释了 巫史传统 思想的基本观点:一是 由巫到礼 ,周公将传统巫术活动转化性地创造为人际世间一整套的宗教 政治 伦理体制,使礼制下的社会生活具有神圣性。二是 释礼归仁 ,孔子为这套礼制转化性地创造出内在人性根源,开创了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的修齐治平的 内圣外王之道 。这个 内圣外王 恰恰正是远古巫君以自己通神的魔法来统领部族特征的全面理性化。周、孔使中国传统从人文和人性两个方面在相当早的时代获得了一条实用理性之途。
本书作者李谨伯先生在自己几十年修习静坐和呼吸吐纳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佛道两家典籍相关著述和自己的切身经验,摸索出一套确实有效的强身健体、修身养心的方法。本书就是李老先生现身说法,以深入浅出、亲切有味的方式,向读者阐述了修习静坐和呼吸吐纳的目的、方法和诀窍。作者在书中还选出了在教授学员期间学员*关切的问题,并一一作了精心的解答。另外,作者在书中还介绍了研读《心经》和《伍柳仙宗》等传统典籍的方法和经验。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循序渐进地学到一套强身健体、健康长寿的有效方法,也能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清康熙帝亲政以后,非常重视经史等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于康熙十年,力主将经筵大典变更为经筵日讲,选择当时的高官重臣作为日讲官,选取四书五经及《通鉴》等治乱兴衰之典籍而 讲贯绎 ,希望借助经筵日讲让内阁各部重臣自上而下学习汉儒经学,统一认识,甄别治国方略,拨乱反正。从康熙十年四月开始,到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止,通过长达十五年的日讲学习,康熙帝对儒学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实质有了全面透彻的理解,并吸收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作为自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结合当时的国情,施仁政于天下。 由康熙皇帝主持的这次中国历*长的帝王读经,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讲义资料。康熙甚为重视,命进讲大臣等将之整理成书,刊印成册,以此
作者张岱年从中国哲学固有的体系出发来研究中国哲学,全书分为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三大部分。作者指出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变易大流,一切都在变易中,而整个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易历程。书中特别突出了人生论,人我和谐之道的宣示被作者认为是中国哲学的*大贡献。中国哲学中的致知论颇为简略,直截了当地承认物之外在与物之可知。 作者极为重视古代哲学概念的分析和研究,阐发精微。另外,全书引证古代哲学的原始资料极为丰富,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全书对中国整个传统作某种鸟瞰式的追索、探寻和阐释,提出 实用理性 乐感文化 文化心理结构 审美的天地境界 等一系列重要学术观念,并以此贯穿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 着重论证中国的辩证法是 行动的 ,而非 思辩的 ,论说了秦汉时期所形成具有机反馈机制的 天人感应 宇宙观流传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而上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以及在明清时期思想中 内圣 与 治法 已出现分离,标志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将逐动摇,认为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趋向,等等。 本书反对那准宗教式的伦理主义,揭示儒、道、墨等思想中的农业小生产的东西,并以《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一书作为本书前导。从后一方面说,比较起埃及、巴比伦、印度、玛雅等古文明来,中国文明毕竟又长久地生存延续下来,并
国学大师梁启超尝云: 康节先生,以宇宙万有,皆生于心,事事凭空创造,后人无此聪明,故不能传其学 。于此可见梁氏对邵雍的推崇备至和邵子之学不得其传的遗憾。邵雍以其先天之学和击壤之诗名扬后世,成为南宋以来象数易学之宗主和理学诗派的鼻祖。正因为邵雍之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故而四库馆臣谓历代皆重其书。 邵雍的著作生前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但《皇极经世》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而目前较为通行的版本是则为道藏本和四库本,此次整理出版《皇极经世书》以飨研究者和爱好者。
《庄子》一书在战国诸子百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世间、出世间的重要观念法则和人生修身养心之道,是中华文化伟大不朽的经典之一。《庄子》文章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但于现代人而言,不免有高深莫测、艰深难明之感。1981年秋,南怀瑾先生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解《庄子》,游乎经史子集,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学术观点,阐扬《庄子》大义,清晰明白,通俗生动,精义跌出。本书据南先生的讲解录音整理成书,定名《庄子?Q譁》,按南先生的话说, 譁啦譁啦,?Q?Q自语罢了 。
出世与入世既是面对现实政治的选择,也是面向内心价值的抉择;不同的历史环境、文化身份和各异的出处态度交织,共同塑造了古代文人的传世形象与精神气质。晋人陶渊明以诗文与不仕闻名,影响贯穿古今;而陶氏之隐属儒家还是道家,为逸民还是隐者的问题,历来备受关注。 本书围绕《形影神》《饮酒》《桃花源记并诗》三组诗文及历代诠注,揭开陶渊明思绪流连的独特地带与深邃旨趣,及其由儒而隐的心路历程。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他的精神世界关联于原始儒学的核心义理,又将其人格行状放入所处的生存处境与政治现实,从而把陶渊明思想定位在 隐逸之间 :以儒者为底色,以隐者为归宿。
李泽厚最负盛名的中国思想史论三书,曾在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思潮下,提供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的范式变革,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过深远影响。 三书在极大的时间跨度上描绘中国思想的嬗变历程。从孔子仁学为始,论说先秦至明清各种思潮、派别和人物,构拟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进而由古入今,以革命与改良为视角,细析近代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的思潮与人物,历数 五四 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 救亡与启蒙 的双重变奏中,探寻未来道路。 李泽厚将 中国现代化问题 寄寓在自己对整个思想大历史的论述中。他以思想介入历史,又以历史意识为本,探寻中国人 古今之所壹也 的精神指归,提出了一系列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命题,如 巫史传统 实用理性 乐感文化 救亡压倒启蒙 西体中用 等。 01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全书对中国整个传统作
庄子是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关心的许多问题仍存在于当代,他的思考仍启迪着今人。 颜世安教授以隐者传统和道家思想为背景,以郭象所注三十三篇本《庄子》为依据,博采庄子研究众家之长,从全新角度解说庄子,阐释了庄子的游世思想和道论。 颜世安教授认为,庄子深刻理解人生天地间的孤弱与卑微,并不相信像隐士一样归隐田园、寄情山水能够解决问题,因此独倡游世,表面上随遇而安、躺平任嘲,内心却冷眼旁观、傲守孤独。揭开嬉笑怒骂的面具,庄子试图剥离世俗对人心的蒙蔽,解除人们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习性,从 为我 走向 无我 ,还原生命的清新面貌。
4册全集包含:传习录、别录、文录、外集。
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养分,创造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不同的政治哲学和治理模式,让中国以一种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书即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儒家是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政治哲学,也是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的总结。本书回到先秦儒家,从儒家经典著述里发现和汲取养分,用现代分析哲学的方法对之进行阐释,挖掘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构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现代政治哲学。本书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一种努力。 全书分为十四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讲述西方民主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发展脉络;第三章评述与这个脉络相关的自由主义学说及其演变;第四章和第五章讨论儒家的人性论和务实主义;第六至第十章讨论儒家政治的原则和宪法架构;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分别讲述历史上的
作者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注释《抱朴子内外篇》,1985年作者见到了王明先生的《抱朴子内篇校释》,1992年和1997年分别见到杨明照先生的《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和下,此时再停手已经来不及了。但经过对勘,发现互有优长,不必尽弃。其缘由主要是因为《抱朴子》这部书涉及面广,较难注释,其中内外丹、房中术、遁甲、仙传等方面,及医药、哲学、宗教、科技等方面,都有进一步深入注释的可能。于是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优长,补其不备。具体说来,主要是针对《内篇校释》较简的问题,注解加详;而针对《外篇校笺》之错漏及偶误,颇多订正,注解亦更细致。至于《抱朴子》内外篇当不当合注,会有不同意见,《内篇》道家,《外篇》儒家,许多书目都是内外篇分开来著录,但毕竟有联系,是整体,合起来注也有明显的好处,于葛洪思想有较为
本书以贯通中国文章史、思想史的视野,对韩愈通过 文教 传统在中国思想史和中华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做出了独到而深入的发明,从成体之功、造语之力、文道追求三个主要角度,全面探讨了韩愈古文在文体、文法、语言、观念上的新创,以及这些创新与其儒学复兴思考的深层联系,揭示了韩愈古文深邃丰富的思想世界。 书中详细讨论了韩愈追求拟圣、追寻定名、讲求开放师道、推重天性忠诚等思想特质与其古文成体之功的深层关联,分析了其语言创新所体现的激进追求与超越力量,同时深入探究了韩愈对 文道观 的全新建构。这些观点不仅激活了韩愈的思想能量,也光大了唐代在中国的精神传统和思想史上的启示性地位,并对 唐宋变革说 提出了新的回应和解说。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这一概念来自福柯。福柯对权力的了解很有创见,他不像过去的人只注意权力在大的、公开的场面的展示,同时也注意到权力在微小的、隐秘的、日常生活空间中的作用。《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修订版)》所收王汎森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心态方面的12篇专文和一篇附录,即旨在从这一概念出发,探讨和展示"政治"、"道德"、"权力"等各种力量,如何同水分子的毛细管作用一般,深入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能的角落,并发挥意想不到的影响。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修订版)》的另一个主轴,是"思想史"与"生活史"的联系,通过对各类文献或团体的考察,展示道德意识呈现的方式与转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挺经》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 压案之作 ,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 精通造化、守身用世 的秘诀。所谓 挺 ,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 挺 字。主动、积极、谦虚,以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不受困、不为他人
本书凝聚了郭齐勇教授三十多年教学与研究的心得,反映了中国哲学学科创设百多年来数代学者的共业与积累。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尤其注重阐释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经典和哲学家的思想,充分揭示了中国哲学智慧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本书对中国哲学史提出了四阶段的分期说;删去了繁琐考证与时代背景的部分,直奔哲学性的主题,以此来选择思潮与代表人物,突出其哲学思想的要点与重点,抓大放小,准确把握有关范畴与命题,客观地评述各家各派的贡献与局限,讲一个问题就力求讲透,不东抓一个问题西抓一个问题,以致都谈不清楚;集中加强了对有代表性的原著经典与人物思想的平情的理解与相应的诠释,努力分析中国哲学自身的内涵与特点,特别是与西方哲字的差别,避免了穿靴戴帽、削足适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