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最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最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 针对生命中这种困惑和痛苦,当今世上最重要的佛学大师之
《静思语》 :被誉为“永不下架的一本书”、“ 台湾的世界品牌”,甚至是“台湾的第四个奇迹”。 本书辑录自证严上人的智慧法语,文字浅短,可以翻阅、随缘受教,并且用字平实不重华词,却蕴含人生哲理与真义。 自1989年出版至今已二十周年,发行超过三百四十五万册,包括英文版、日文版、德文版等十一种语言版本。 静思语是证严上人融会体现佛法的珠玑,是慈济人拳拳服膺的根源,是有缘者通往生命美善与希望的门窗。
这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通俗读物类书籍。 作者吉杜·克里希那穆提告诉我们,当人们没有了自我,就会有美、寂静和空间。那时,那种来自于慈悲的智慧就会透过大脑而运作了。智慧就是去了解或者发现什么是爱,和思想、聪明知识没有任何关系。本书关于慈悲的智慧展开了丰富的阐述和诠释,告知我们拥有了智慧,智慧就会伴随着爱和慈悲,就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你就会成为自己的光。
人处浮世不浮躁,身临乱象不乱心,是一种精神境界。人之根本问题,是迷失本性,无所依托。 《白象丛书·问道系列:在浮世》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立足于俗世,透过种种现象,来阐释佛法的本质——既是出世解脱,也是活在当下;其作品文字隽永,深入心灵,意蕴深长。
叶曼在任台湾《妇女杂志》总编辑时,曾在《妇女杂志》开设“新礼仪”、“新女儿经”、“叶曼信箱”三个专栏。其中“叶曼信箱”栏目读者来信不辍,这些信件大部分是叶曼女士的热心读者带着家庭生活、婚姻情感等种种困扰,希望叶曼女士能够给予答疑解惑。历时20余年,叶曼女士对这些来信断断续续地不停加以答复,以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对来信者所遭遇的困扰进行耐心细致的开导,指引。叶曼女士的回信平和、温婉,深具文采而极富感染力。这些信件在之前曾经一些出版社刊印发行过一部分。这次叶曼女士重新检点《叶曼信箱》的旧稿,挑选了百余篇,结集成书,取名《叶曼拈花》,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因为读者来信中所反映的当时社会内的疑难杂症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所以叶曼女士在回信中的指导建议对遭遇类似问题的当今读者仍
《佛教的故事》作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丛书的一种,力图通过一种全新视角来解读佛教的产生及在中国的弘扬。著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种希腊语来探索佛教,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佛教的故事》通过新颖独到的版式设计和科学简明的编排体例将流畅生动的叙述文字和丰富精美的珍贵插图有机结合,将一幅瑰丽神奇的佛教文化地图立体、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象力和愉快体验。
本书是近代中国佛教界高僧、与虚云和尚、太虚大师合称“三虚”之一的倓虚大师的口述自传,由其弟子大光法师背着大师私下记录而成。书中记录了倓虚大师从出生到1948年的传奇经历。全书共分二十三章,前五章叙述倓虚出家前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等;第六至九章是倓虚出家学佛情况的回忆;第十至二十章是全书的主体,是对倓虚弘传佛法、创建诸多寺庙经过的详细介绍,既有对中国佛教历史上一些重要典故的独特解释,也有对中日韩及东南亚佛教发展历史的叙述,更有对近现代中国佛教、文化、社会一些重要人物、时间的记忆和评述;最后三张是对倓虚佛教思想的阐释。该书是现代最的高僧自传之一。
本书是韩国著名高僧法顶禅师回首出家五十年的生活,亲自选编的散文精选集。韩文版再版48次。 当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住在“丰饶的监狱”里时,法顶禅师独自生活在深山孤寺,与鸟兽同坐,看水流花开,感受四季,思索冥想。不被时间追逐,外在清贫而内心丰腴。 早春时节柔声歌唱的赤翡翠,清晨时分啜饮山泉的小兔子,干涩的风声和湿润的水声……在书中,他对大自然和人心的独到感受描写,清新隽永;人类所受到的束缚与占有成正比,如今工业社会使我们在时间面前愈加冷酷和刻薄……他对社会的批判,睿智尖锐。 这本包含着人生真谛和启发的“生活教科书”,没有堆砌的概念名词,只有令人向往的生活体验和引人共鸣的透彻感悟。它对于“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这一问题做出了的回应,引导我们跳出日常的思想桎梏,把视线转向时间之外的无限世界,让我
克里希那穆提在这本书中记录了1960年和许多普通人的谈话。每一篇都从风景开始,从那一天的天气、环境开始。描写是很细微的,他眼中的一切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那是谈话的气氛,就像一个主题的色调背景。然后,在这样的氛围中,来访者以及他独特的经历和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最后才是克氏和来访者的交谈。这三者——自然环境、来访者和交谈——组织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了不可重复、时时新鲜而充满活力的。 不仅叙述的方式独具一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来访者的背景经历虽然千差万别,但他们的渴望、恐惧、期待和挣扎却和我自己的内心的风景相差无几。他们提出的疑问是具体的,表明的却是人类共同遭遇的问题:由于我们的制约,由于我们的不自知,我们的行动已经使自己深陷于困惑和迷茫之中。克氏满怀慈悲,倾听人们的诉说;他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