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为越南著名禅师一行的代表作,介绍了正念禅修的基本概念、方法,所谓正念,是一种提高专注力,保持思维集中的一种方法,源于印度传统的瑜伽,后被佛教吸收,得到发扬光大,现在作为一种心理锻炼课程在西方非常流行 行走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行走,坐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坐下,躺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躺下......无论身体是何种姿势,修行者都应当对此有所觉知。如此修习,修行者才能观照内身,直入正念,安住其中......
《魔鬼家书(修订版)》亦译《地狱来信》,是一本纯粹想象的通信集。通信的双方,一个是位高的 私酷鬼 副部长,另一个是初级的试探鬼 瘟木鬼 ,二者乃叔侄关系。二鬼以书信方式交流诱惑人的伎俩,恶毒地揭露人性中的丑陋与 疮疤 。不过,两个鬼虽表面惺惺作态,暗地里却也尔虞我诈,渴望*终能够 吞噬 对方。 书中,C.S.路易斯展开想象,绘声绘色地描绘魔鬼的语调,以魔鬼之口对人之本性进行深度挖掘,让人在捧腹后亦自省,透视自己意识中的真实动机,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内观(Vipassana)是印度古老的自我观察方法之一,早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已在印度被传授,作为对治一切烦恼的良药,亦称生活的艺术。 内观就是如实观察,即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 本书只是介绍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方法的梗概,希望借此增进对佛陀教导的精华——内观方法的了解。
《菩提达摩、慧可、僧璨禅法录》以中国禅宗初创期的祖师禅法思想为研究对象,分为三部分:部分 正编 ,是对菩提达摩、慧可、僧璨禅法语录的校刊,收录了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慧可与向居士的信、僧璨的《信心铭》。第二部分 附编一 ,是达摩、慧可、僧璨相关传记资料的校刊,将中国佛教史书及碑铭中所在有影响的达摩、慧可、僧璨传记汇集载录,如《续高僧传》《楞伽师资记》《传法宝纪》《历代法宝记》《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的相关内容等。第三部分 附编二 ,是关于达摩、慧可、僧璨生平事迹与禅法思想的研究论文,包括《达摩 二入四行论 的思想》《二祖慧可邺城行迹考》《三祖僧璨生平事迹及其禅法思想》等,是作者zui xin学术研究的成果体现。本书全面地反映了初创期的禅宗思想。
这是一位老人写给孩子们的信札。 这位老人因为写了童话《纳尼亚传奇》,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孩子,不分地域,不分种族 雪片一样的书信从四面八方涌向这位老人。他的名字叫:C.S.路易斯。就这样,路易斯开始了与无数个小读者的漫长通信。 《关于 纳尼亚传奇 的那些事:给孩子们的信(精装修订版)》收集了97封C.S.路易斯给孩子们的信,这些书信大都围绕《纳尼亚传奇》的话题展开,时间跨度20余年,直到路易斯去世的前一天,这些信未曾中断。路易斯以他纤敏柔细的心,默默地搭建着一道道通往孩子们心灵的桥,也让孩子们走进自己的心灵。
本书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路德、茨温利、加尔文的信仰历程,以及英国 改革和清教徒运动的历史,为读者了解16世纪的 改革提供了一部精彩导论,同时也引导人们再思五百年前改教运动的永恒意义。
本书为 造像的规则集成。 造像具有严格的造像规则,即所谓“仪轨”。在 经典,尤其是密教经典中,都有专门介绍造像仪轨的内容。因此, 艺术严格地讲是 造像,不同于世俗艺术的随性创造,而是匠人画僧在传统之下的“发展”,虽然有时代特征,但手印、姿态、造像比例、媒介,以及画匠在作画(雕刻)时要沐浴、持斋、不近女色等要求都是不变的。本书旨在通过佛经《佛说造像量度经》的解读,来普及 造像的常识,让读者了解这种严格的造像规则,是 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在书中,作者以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解说了八正道每个道支的深刻内涵,并分析了人们对此可能产生的误解或偏见。辩证精辟,见解独到。作者透过幽默风趣的口吻,不仅让人们明白何谓快乐的内在生活,而且还教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八正道。尤其重要的是,他融合了传统诠释和现代思考方式,精心解说,令人耳目一新。本书将逐步指引你在生活中找到无价的心灵快乐之钥,给予自己优选的照顾和滋养。在书中,我们都可以学到通向快乐的八条途径:1正见,带来真正的快乐;2正思维,带来放舍、慈爱与悲悯的快乐;3正语,带来和谐的快乐;4正业,带来享受符合道德原则的快乐;5正命,带来利益自他的快乐;6正精进,带来断恶修善的快乐;7正念,带来“活在当下”的快乐;8正定,带来洞见实相的快乐。
本书收录了李叔同(弘一法师)关于生平经历、艺术教育、处世心得等内容,附录收录了丰子恺、夏丏尊、启功等文化大家对弘一法师的回忆性文章。丰子恺说“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夏丏尊说“在他,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弘一法师告诉我们人生要活得有意义,平常事物亦值得我们欢喜与认真,他也用这份人生态度,演绎了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很好人生。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 《重负与神恩》是西蒙娜·薇依的重要著作。 《重负与神恩》不是系统的专门论著,而是薇依的朋友、 学家梯蓬在薇依去世后从她大量的手稿、言谈记录中整理成书的。这些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篇章渗透着薇依的深邃思考,显示了薇依的伟大心灵和崇高的信仰,是20世纪神秘主义思想 一部不容忽视的著作。 有人把薇依的《重负与神恩》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称薇依为“当代的帕斯卡尔”。 这位法国20世纪杰出的 思想家,沿循的是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 非轻松的重负。
《金刚经》字字蕴含佛法精髓,句句都是人生真谛。今天,在繁忙的生活中,压力、疲劳、挫折、迷茫,容易使我们陷于焦虑,身心疲惫;这时候,无论你是否有宗教信仰,读一读佛经,都可以让心平静下来,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自然从容,更积极乐观,遇到任何事都能坦然面对。本书是著名文化学者费勇教授的代表作。作者结合20余年的读佛心得,将《金刚经》深奥的道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趣妙横生的精彩阐述,让你轻轻松松读懂佛经、感受佛法智慧,获得来自佛陀的正能量,不知不觉中变得平静、放松、喜悦和幸福。
观呼吸,不仅加深对生命本身的认识,还会让心变得稳定、敏锐和专注。 在《观呼吸:平静的第一堂课》中,德宝法师开篇指明禅修的目的,以及常人对禅修的种种误解,然后系统地介绍了如何通过单纯觉察与掌握呼吸,达到正念。按照书中一步步的禅修指导,以呼吸为专注的焦点,观看一切身体经验、感受与思想的变化,进而观察你所认知的整个世界, 以觉醒、智慧的心,安详面对起伏的人生。 本书是作者用人人都看得懂的语言写成的禅修经典著作。现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版。此书的泰文节译版本,还被选为泰国高中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究竟什么样的婚姻才是幸福的?著名哲学家罗素认为人类的婚姻与性道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历史上,关于性的知识一直是禁忌或处于灰暗地带。罗素主张让年轻人获得健康、正面的性教育,从而使他们对婚姻与爱情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他认为幸福的婚姻应满足一些条件,比如夫妻双方都感受到完全的平等、不干涉彼此的自由、身心完美地融合、价值观相似…… 关于爱情、性、婚姻、家庭、试婚、离婚、人囗、优生等话题,罗素用生动、流畅的文字娓娓道来。时至今日,这些睿智的言谈仍然在启发我们如何经营婚姻并收获幸福。
宇宙何以生成天地万物,人的心灵究竟具有多大的功能,修炼养生能否延年益寿?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这些问题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求。古代中国、印度、埃及出现的神秘学也莫不是以此为主题展开的。《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一书是南怀瑾先生从文化和医学的角度,论述道家、密宗和东方神秘学的著作。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密宗的历史、理论和修持,尤其是身密、口密、意密“三密”的修法;第二部分,主要讲解易学与中医医理,尤其是气脉问题;第三部分,收录有关的专论和序跋。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以开悟为主要目标,综述公案的参究。在铃木大拙看来,公案参究是一种求悟的手段,是现代禅修的要件,更是禅学能够延伸到今天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日本铃木大拙在由徐进夫翻译的这本书《开悟之旅(铃木大拙禅论集)》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公案参究与禅悟、念佛之间的关系,以及公案参究对禅悟的促进作用等。铃木大拙对于禅悟的见解,是对参禅者进行的透彻提点,依此修习,可以拨云见月,廓然开悟。
钱文忠将散落在巴利文佛经、梵文佛经、汉译佛经原典的佛陀人生记录,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完整总结。从佛陀出生、成长、婚姻、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寂灭,系统梳理和全景展现了他传奇的一生;从历史、文化、传记、经典四大维度,真实还原了佛陀和佛学的精华。本书以通俗口语和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一个伟大、慈悲,而又真实、智慧的佛陀。通过本书,你能看到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的威仪、日常生活、求道之心和智慧的心性,以及一举一动间,散发着的灵性光芒。
现代美国社会的工作伦理是建立在新教工作伦理之上的,其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阶段是殖民地初期到18世纪中叶 大觉醒 运动结束,属于清教工作伦理。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内战结束,清教工作伦理完成其去宗教化,确立了以追求个人经济成功为目标的工作伦理。第三阶段从内战后到20世纪20年代,即传统工作伦理初遇挑战的阶段。第四阶段从罗斯福新政到现今,这是传统工作伦理的颠覆期,以福利国家的确立与发展为标志。
在书中,作者以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解说了八正道每个道支的深刻内涵,并分析了人们对此可能产生的误解或偏见。辩证精辟,见解独到。作者透过幽默风趣的口吻,不仅让人们明白何谓快乐的内在生活,而且还教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八正道。尤其重要的是,他融合了传统诠释和现代思考方式,精心解说,令人耳目一新。本书将逐步指引你在生活中找到无价的心灵快乐之钥,给予自己 的照顾和滋养。 在书中,我们都可以学到通向快乐的八条途径:1正见,带来真正的快乐;2正思维,带来放舍、慈爱与悲悯的快乐;3正语,带来和谐的快乐;4正业,带来享受符合道德原则的快乐;5正命,带来利益自他的快乐;6正精进,带来断恶修善的快乐;7正念,带来“活在当下”的快乐;8正定,带来洞见实相的快乐。
2014年6月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召开 经典的重构:宗教视阈中的翻译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本书为此次会议讨论的成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这一课题的*进展。本书作者来自比较文学、宗教学、海外中国学等研究领域,多为近年来在宗教对翻译文学的影响研究方面有所建树的学者。书稿旨在拓展翻译文学的研究领域,通过讨论宗教对翻译文学的介入与影响,推动文学与宗教的跨学科研究。
本书稿系与青松观合作项目之一种,为《全真道研究》系列第四辑。《全真道研究》是由山东师范大学赵卫东教授主编的专门研究全真道的学术性辑刊,每年出版一辑,目前已出版第一、二、三辑,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好评。本辑收录十一篇文章,大部分以全真道与其他信仰之间的关系为主题,深刻剖析了多元信仰下的全真道信仰。
《原始宗教理论》一书出版于1965年,是埃文思-普里查德生命里程的最后一部著作,该书不止在人类学,在20世纪的宗教学研究当中也都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埃文思-普里查德认为对原始宗教的研究,如有关信仰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明社会。 普里查德认为早期人类学家关于原始宗教的理论并没有历史证据证明其正确性,他们企图通过演绎法而建构出一种关于原始宗教的理论,用所谓的理性去分析非理性的宗教并审视所谓的“原始宗教”是毫无根据的。他认为对于人类学家而言,信仰乃是社会学的事实,而不是神学的事实。人类学家专享关注的是诸信仰彼此之间的关系和信仰与其他社会事实之间的关系。
本书依据周代彝铭和文献资料,从祖先的形象、祖先的威仪、祖先之德三个方面阐述了周代祖先崇拜的特点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周人崇拜祖先,注重学 先威仪和祖先之德,以祖先为楷模,延续家国传统,创造出了成德路径,为儒家发明内在修德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