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典范,涉及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领域。基于对列维-斯特劳斯,罗杰 凯卢瓦等人有关人类早期祭祀活动的调查,本书对广泛存在于初民社会中的 活人祭神 行为的逻辑和功能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作者认为人类族群中普遍存在一种 替罪羊 机制,杀死 替罪羊 可以将对内的暴力隐患释放到族群之外,从而保全族群内部的和平稳定。因此,暴力的祭祀活动并非宗教自身的产物,而源自族群化解内部矛盾的需求。祭祀行为是人类早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思路对于进一步理解与阐释早期中国或可提供别样的启示。 作者勒内 基拉尔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批评家,被誉为 人类认知领域的新达尔文 。我社还曾出版过他的《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基拉尔的学说以 攀比摹仿 论超越弗洛依德的 俄狄浦斯情结 ,认为欲望是
本书先后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 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的传统,以及各种原初宗教。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用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中蕴含的生命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成果,新增加了世界宗教艺术内容,以便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精彩的图片充分展现了世界宗教的精神内涵。 史密斯尝试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和艺术性传达给大众,环绕宗教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深入挖掘人性的奥秘。书中的内容丰富而精彩,语言生动流畅、通俗易懂。本书自1958年出版以来,累计畅销200万册,已成为美国各大学的人文通识经典。
何为宗教?何为科学?宗教阻碍了科学发展吗?科学与宗教果真水火不容吗? 科学 和 宗教 是否适用于一切地域和民族?在讨论所有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 科学 与 宗教 概念的含义演变以及它们之间产生关系的前提。作者彼得 哈里森以令人惊叹的渊博学识和清晰思路,极富原创性地分析了科学与宗教这两大领地漫长的形成过程,绘制出西方科学与基督教之间关系的一幅令人信服的图景,颠覆了我们对科学与宗教的许多简单化理解。本书代表着科学与宗教领域*的国际研究成果。
这是一部聚焦瑜伽冥想的系统性专著,收入 瑜伽文库 正念 系列。作者威斯奴帝瓦南达,是印度现当代传奇瑜伽士,瑜伽吠檀多森林学院**哈达瑜伽教授,国际悉瓦南达瑜伽吠檀多中心创始人。此作深入剖析了冥想的概念、功能、机制,以及冥想修习的条件、方法、目标、障碍、体验;系统梳理了以智慧瑜伽、哈达瑜伽、虔信瑜伽、佳帕瑜伽为代表的主流瑜伽类型中的冥想的理论与实践。此外,此作还以相当的篇幅探讨现代科学与古老瑜伽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引入量子物理学、电子学等学科的研究发现,以现代科学解释、印证古老的瑜伽理论,尤其是瑜伽冥想理论。
本套书将对中国佛教影响优选、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金刚经、 心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13部佛经,结集,外包装一函套,整体推出,以追求整体性效应。
本书堪称20世纪政治经济领域内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托尼凭借广博的经济知识和翔实的历史资料,以恢弘的气势和华丽的文字,回溯了宗教改革前夕直至17世纪末叶经济生活逐步摆脱神学理论控制的过程,并以此为背景,考察分析了神学理论本身发生的变化,尤其是英国清教的产生、发展和转变,如何影响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托尼有关宗教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论述,可以看作对马克斯 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著名命题的回应、批评和补充。而在当今世界经济利益和道德思考不再互相隔离,经济伦理越来越成为各界共同瞩目的紧迫问题的情况下,本书甚至比它初次面世时更为引人注目,也更具有启迪意义。
在以往的几十年中,中国佛教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中古时期的黄金时代,而本书更强调前近代中国佛教的重要性,并希望纠正长期以来对后世佛教衰乱假象的迷思。在该书中,作者描绘了禅宗如何演变为当时的一支主流宗派。这一著作是对17世纪中国佛教复兴的一个全面研究。
全书不仅讨论神话和仪式的概念与本质,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改往日古典学家将其分开处理的习惯,而且分析了正处于变迁过程中的两个原生神话案例,还从古代近东和古风希腊相互影响的视角探讨神话进行历史传播的轨迹。 作者认为,人类精神的结构是由历史发展进程、由在错综复杂的生活方式中形成并传承的传统所决定的,人类的精神依赖于那些与周而复始、生死攸关的问题密不可分的文化传播进程,因此,历史学视野比数学模型更能洞悉神话和仪式的奥妙。伯克特的研究与结构主义、神话-仪式学派既有一致之处,又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论,时而大胆,时而平易,对希腊宗教研究学界关于神话与仪式诸多难解的问题,提出大量全新的见解,令人惊奇的同时也使读者受益匪浅。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要了解柏氏关于社会问题的见解,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本著作。在书中,作者所探求的是道德与宗教存在的依据和性质。根据柏氏的考察,道德有两个来源:一是作为 义务 的道德;一是作为 抱负 的道德,并认为道德的这两种形式都是应生命进化的要求而产生出来的。宗教在本质上也是生物学的。依柏氏之见,宗教是自然为对付 理智 所可能带来的危险而采取的一种防范手段。
《道藏说略(增订版)》是一部国学普及著作。本书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经典《道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现代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浅出地向当代读者普及道经的基本知识,充当阅读道经的学术向导。 全书40篇文章均由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按照统一的体例撰写。其研究范围以明《正统道藏》为主体,但也有所拓展,涉及藏外道书、敦煌道书、禁毁道经等。书中内容,既有基于《道藏》 三洞四辅 原有分类的内在梳理,也有基于现代道教研究体系进行的客观说明,更有基于现代学科分类对《道藏》中相关史料的总结。每篇文章均条分缕析地梳理所涉主题的传承谱系、代表经典、理论框架、历史价值,介绍其研究现状,并附有建议阅读书目、参考书目,能够为初学者提供入门路径。
中国古代关于道家的典籍繁多,一般人哪怕穷尽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尽观全貌。本书是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张至顺道长(号米晶子)精选毕生所集道家经典,如《道藏》等诸多道家原典中的经典篇章,配以直观形象的绘图,以及精准实用的注解。为普通人了解道家文化、修身养性,省却不必要的参访功夫,实为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全书繁体竖排。此次再版由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二代许理惠道长主持修订,增补米晶子道长的手稿,修正旧版存留的诸多问题。“炁”化三清,“體”能载道,“源”乃先天道统,“流”为老君法脉,书名故曰《炁体源流》。
国家、文明与世界宗教 是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为建设 现当代外国研究平台 而设立的一项跨学科、交叉性的研究课题,由哲学系、宗教学系、历史系、社会学系、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的十几位学者协力承担,共同写作。本书便是这一重大课题的初步探索成果。 本书共十五章,分三篇。上篇 全球宗教格局观察 ,从国内外理论界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出发,通过综合分析世界宗教人口数据与全球宗教格局态势,揭示国家、文明与世界宗教的复杂关系,并反思世界宗教在全球化时代对不同的社会、国家、文明的重要影响。中篇 宗教文化传统钩沉 ,从多学科视角探讨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对国家、社会乃至文明形态的深层影响。下篇 政教关系问题研究 ,堪称当代世界宗教、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家安全、社会治理等研究领域的焦点话题,致力揭示世界宗教对不同
在阅读我父亲这些绝大部分未曾面世的手稿时,有两点令我惊叹不已。一点涉及时事与长远分析之间关系,特别是与本卷选择的文章所揭示的长远分析之间的关系。二点表面上看与写作风格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写作风格所揭示的思考过程有关。 这其中很多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发言稿,另外一部分是手稿)都完成于越南战争期间,即我父亲积极参与日常抗议活动期间。他的贡献不在于他提出了反战的论点,而在于他把战争放在了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制、可能的抵抗形式的发展这个更宏大的框架下。他对事态的发展程度所作的某些判断今天看来或事后看来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正确,比如,正式场合的压抑的程度,或者,经济体系已经无法继续生产了。但是,基本的分析仍然正确。我认为,发展一种激进的社会批判在今天看来或许更为重要,而
这是一部颇具原创性的深刻著作。作者把现代性追溯到中世纪晚期,认为从唯名论革命开始的西方神学传统的内部张力是现代形而上学、科学、政治、宗教哲学、人类学、虚无主义等等的真正发端。人文主义、 改革和现代思想分别对应着把人、神、自然置于存在者领域的优先地位。本书能大大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 深入地理解现代性和目前的哲学、科学、政治以及文化处境。
《黄庭经》系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开始流传的一部道家重要典籍,得到了王羲之等古代大书法家及大政治家、大文豪的重视甚至崇拜,对后世道家流派及民间影响深远。本书包括三部份,上篇为《黄庭经阐微》,共四篇文章,讨论两部《黄庭经》的撰成年代,相互关系,并探讨它们的修行法门,及其对汉代《太上灵宝五符序》、《周易参同契》、东晋上清派存思内神守一法、金代全真教以黄庭为主等修行法门的影响。中篇为《黄庭内景玉经古注今译》,下篇为《黄庭外景玉经古注今译》;中下二篇是以全文注、译及校正经文为主。在注释方面,有古注有今注,古注摘录务成子注及梁丘子注全文,亦兼采冷谦、石和阳等人之注。今注则以析述字义、句义为主,其后并有全章之白话翻译。旨在使其简明易读。
《道藏说略(增订本)》是一部国学普及著作。本书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经典《道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现代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浅出地向当代读者普及道经的基本知识,充当阅读道经的学术向导。 全书40篇文章均由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按照统一的体例撰写。其研究范围以明《正统道藏》为主体,但也有所拓展,涉及藏外道书、敦煌道书、禁毁道经等。书中内容,既有基于《道藏》“三洞四辅”原有分类的内在梳理,也有基于现代道教研究体系进行的客观说明,更有基于现代学科分类对《道藏》中相关史料的总结。每篇文章均条分缕析地梳理所涉主题的传承谱系、代表经典、理论框架、历史价值,介绍其研究现状,并附有建议阅读书目、参考书目,能够为初学者提供入门路径。
. 林赛的这部《宗教改革史》*版于 1906-1907年问世,旋即再版,1937年又在纽约重版,至今被西方史学界誉为宗教改革史的权威著作,也是我国学术界公认的名著。林赛认为宗教改革不是与当时社会环境无关的突然爆发的运动,而是一场 肇始于政治、文化和经济结构变化 的伟大的宗教运动。他主张研究宗教改革必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宗教改革发生的社会和宗教背景、路德派宗教改革、德国以外的非路德派宗教改革、再洗礼派、索齐尼派和反三位一体思潮、反宗教改革。
以历史发展为脉络阐述世界各种宗教的基本知识和文化特征。涉及土著宗教,印度教,佛教,东亚宗教,锡克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宗教的起源,发展、宗教仪式、教义、建筑形式、节日庆典、生活习惯等。精美的图片,生动的文字描述,清晰的构架,让《DK宗教百科全书》同时兼具工具书和通俗读物的两种价值。
通常来说,人们会认为佛教是一种从印度传入、在中国汉化的宗教,而忽视了它在犍陀罗即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的发展。本书利用佛教文本和犍陀罗考古出土的佛教浮雕、佛像、佛塔、钱币等,探讨了佛教历史上一些令人费解的话题,如“玄奘记载的贵霜帝国君主何以两肩出火”“飞行皇帝会飞行吗?”“大雁塔为什么叫雁塔?”“佛陀和龙是什么关系?”“武则天为什么说自己是弥勒下生?”等等,随着这些妙趣横生的故事谜底的解开,佛教在犍陀罗地区的酝酿发展并演变为世界性宗教的轨迹得以从不同侧面展现,它对中国中古文明和社会政治的深刻影响亦可见一斑。
汉文《大藏经》是汉译佛教经典与中国历代高僧大德撰写的佛教著作的总汇,卷帙浩繁,内容赡博,所涉及的领域也极其广泛,是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宝藏。本书系统又详尽地考释了中国佛教文史类典籍的源流及大略,内容分经录、教史、传记、宗系、纂集、护法、地志、杂志等八大部,共收录佛教文史类典籍二百三十部二千四百五十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