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
《生命这出戏》是一本让你重新提炼生命价值的伟大著作。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只有拥有一颗受过训练的心,才能得到安乐。生命这出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因而要珍惜与他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种种缘起。而我们要如何演好自己的戏,又不妨碍他人演戏? 在《生命这出戏》中涉及众多人生问题和生活中寻常事物,希阿荣博上师开阔又致密地引导我们每个人如何锤炼一颗心去去离苦得乐,随缘自在,发现自由。 我们将由这股潜移默化的力量指引,挣开痛苦与欲望的汪洋去发现内心的善良与慈悲,我们也将变得惜缘、坚定、平静和富有智慧,从容把握和过好当下的人生。
本书通过考察华北平原一个村落的语言现像,分析出其中宗族文化、村民关系、宗亲称谓、婚俗变迁、民俗信仰等,揭示出凝聚在语言现像中的民众心理和民众精神。
神社神道、教派神道、神道新宗教体系。它们构成了一相既互相关联又独立存在的整体。本着这一思路,本书努力探究制约和推动神道发展的诸多因素,探求神道对外来宗教文化的接受、消化、再创造的过程,及其运行机制、存在的形态等。
《阿多诺》主要内容:阿多诺说:“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实现的,无非就是变换方式弥补童年的尝试”。《阿多诺》正是再现这种尝试的尝试。在简要介绍阿多诺的生活和思想经历之后,《阿多诺》广泛涉猎阿多诺包括艺术与音乐理论在内的多方面思想,并重点分析了阿多诺的批判理论。
本书是我国学者欧阳康邀请英美哲学界哲学家专为中国读者撰写的学术自述。本书作者阵容豪华,有以赛亚·柏林、唐纳德·戴维森、彼得·斯特劳森、 蒯因等16位英美学界乃至世界哲学界的哲学家,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大师级人士。大师们用明白晓畅、深入浅出的语言为中国读者全方位地介绍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治学心得与求智之路,其中部分篇章属于大师们的学术绝响,有着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本书是我们领略大师们的鲜活风采,学习大师们的治学思路,借鉴大师们的研究方法的重要参考读本,也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缩小与世界学术前沿领域的差距,把握世界哲学的发展态势和演进方向。
该书选取了汤一介先生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若干论文与随笔,包括中国传统哲学的真善美问题,中国哲学的走向问题以及对“五四运动”的反思,如何传承并创新中国哲学以及如建构中国解释学、中国“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企业家精神”等;另有所遇、所感、所思,所忆而发之于文者,可使得读者从侧面更深入地了解汤先生的为人行事之风范。
以藏语采集,以汉文笔录,四十多年来激情不减、故事泉涌的,除了廖东凡先生,还会有谁? 本套丛书以十种之盛,全方位展现西藏本土传统文化:从神山圣湖的动人传说,到四季节庆的民间生活;从历史人事的掌故种种,到市井乡间的众生百相;从形态奇异的宗教护法,到壅塞雪域的三界诸神……所涉内容之辽阔之深远,看一眼本套丛书的书目就知道了。 在这些故事中,有些是已经逝去的风景,有些正在发生着改变,或者添加了新的内容。唯其如此,这套丛书才显得弥足珍贵。
中国20世纪的美学有三大思潮: ??,西方美学的传入及西方模式的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第二,马克思主义美学传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主体地位的建立。第三种思潮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梳理与具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的创建。 ??美学本体论的多元化,对美学的发展是件大好事。美学这门学科需要的宽容,的自由,因为它研究的是人的最高最玄的精神领域,它不可能定于一尊。各种美学本体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不过,如果细细地研究各种美学本体论,可发现,它们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承认人类的审美活动存在,都承认美的情感性,感性。对于各种美学本体论,既要看到它们的差异处,也要看到它们的统一处。大处存同,小处存异。
?《静心的智慧》? ?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金钱、权力、欲望等诱惑不断考验着人类脆弱的灵魂怎么能够离开静心的智慧?在不断地求索与挣扎中,人们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本性,陷入人性的沼泽。 ?人的心灵犹如一间仓库,需要时常打扫和维护,拂去心灵上的尘埃,让自己的身心处于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掌握静心的智慧,便能摆脱所有的喧嚣与无奈,让自
《重回在场:哲学、美学与艺术理论》收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发表的论文24篇,分为哲学理论与哲学史、美学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问题、环境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四个部分。尽管这些文章的论题看似分散,但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却有着清晰的脉络。它们都是从中国哲学、美学和艺术实践的角度,对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实践逃离在场的反拨。重回在场,并不是回到西方传统哲学的在场形而上学,不是回到无限真实的本质,而是回到有限真实的经验。此时此地有效的在场经验,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审美和艺术是在场经验的确证,因而是对生命力的解放和彰显。
扁担山的女巫,进入迷幻状态才给人预测、看病、招魂——这是一种神秘文化现象。她们怎样成为女巫?怎样施术?这种神秘文化的深层是什么?本书将对她们进行描述并辑录诸方人士的评说,引导人们从唯物主义视角了解其真实的文化载负。
《重回在场:哲学、美学与艺术理论》收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发表的论文24篇,分为哲学理论与哲学史、美学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问题、环境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四个部分。尽管这些文章的论题看似分散,但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却有着清晰的脉络。它们都是从中国哲学、美学和艺术实践的角度,对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实践逃离在场的反拨。重回在场,并不是回到西方传统哲学的在场形而上学,不是回到无限真实的本质,而是回到有限真实的经验。此时此地有效的在场经验,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审美和艺术是在场经验的确证,因而是对生命力的解放和彰显。
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这种理性的记忆,实际上是人赋予它的。为此,自觉的记忆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要求与文明行为,而破坏记忆则仍是滞留在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的惯性中。 当然,记忆是有选择的。 这里说的记忆不是个人化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怀旧情绪的。它是一个城市的记忆,群体的记忆。那就要从城市史和人类学角度来审视城市,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选,把必须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这样城市的保护就绝不是简简单单留下几个“风貌建筑”,摆摆样子而已,更不会随手把许多极其珍贵的记忆大片抹去。 对待一个城市的生命记忆,对待一代代先人的经历与创造,必须慎重,严格,精心。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本书先列原典,后附、注释,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藉此读者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通过阅读《道德经阐微》一书,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洗涤我们庸俗焦灼的心灵,来寄托我们无所栖息的灵魂,来指明我们前进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