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录论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成果,共收录16篇文章。本辑分为理论与对话、历史探微、民族文化以及专题研究四个栏目,围绕文化人类学、民族史、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本书相关论述涉及学术前沿,史料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生命这出戏》是一本让你重新提炼生命价值的伟大著作。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只有拥有一颗受过训练的心,才能得到安乐。生命这出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因而要珍惜与他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种种缘起。而我们要如何演好自己的戏,又不妨碍他人演戏? 在《生命这出戏》中涉及众多人生问题和生活中寻常事物,希阿荣博上师开阔又致密地引导我们每个人如何锤炼一颗心去去离苦得乐,随缘自在,发现自由。 我们将由这股潜移默化的力量指引,挣开痛苦与欲望的汪洋去发现内心的善良与慈悲,我们也将变得惜缘、坚定、平静和富有智慧,从容把握和过好当下的人生。
《我们的国家》是一套专门为大众读者精心打造、由名家倾情撰写的系列丛书。本丛书由各领域卓有名望的专家撰写,内容厚积而薄发,行文严谨而鲜活。面向的读者群体也极为广泛,既可以是靠前读者,也可以是海外华人;既可以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通俗读物,也可以作为中华青少年追溯与了解祖国文化之源的可靠读本。《礼制与风俗》是丛书之一。《我们的国家(礼制与风俗)》共四十五篇,从行进的姿态、相见的礼容、应对的声音、装扮的义涵、位置的尊卑、权力的表征、官场的荣辱、计数的标准、褪色的民俗、变调的节庆、饮食的艺术、高雅的衣物十二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礼制与风俗作了提纲挈领式的介绍。本书由叶国良著。
该书选取了龚育之先生的一些回忆文章以及在自然辨证和党史研究方面的论述,如对陆定一、胡绳、周扬、秦川、于光远等人的琐忆,对自然辩证法的论断、对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论证,对党史著述中的关系分析等,叙述平实,逻辑性强,有的历史价值。
《闽南与台湾地区民间神明庙宇源流》作者段凌平着眼于闽台两地民间信仰,在十数年辛苦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用极为严谨审慎的态度追古溯今,考证了两地民间神明及庙宇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同时用轻松的口吻将生动的民间
《黑格尔与现代社会》是作者的名著《黑格尔》(1975)的缩写本,内容简约明快,文字清新流畅。作者不仅希望对黑格尔的哲学加以剖析和阐明,而且更希望探讨他对当代哲学的相关性与重要性,也就是说,试图指出黑格尔如何为我们反省若干当代问题、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思考提供凭借。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全面阐释黑格尔的思想,第二部分处理黑格尔的政治哲学,第三部分指出黑格尔所面对的问题和力图实现的目标如何延续到今天,以及他的当代意义。《黑格尔与现代社会》是黑格尔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入门书之一。
《国学新读本:大学中庸集注》共分通说和简注两部分。通说部分主要对原著的作者、成书过程、原著的基本内容、历史影响等作了简要介绍,并讲述了如何读这本原著。简注部分主要帮助读者疏通文字,对难解的文字进行注释,并兼顾校勘。以期为中等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集学术性、科学性、通俗性、可读性为一体的读本。
本丛书搜寻古籍、方志、野史,汇集各族民俗材料,进行科学调查研究,揭示了中华大地上〔活化石〕和〔活古代〕的诸文化相,向读者展示传统习俗的方方面面,洋洋大观,为广大读者获取民俗知识的宝库。本书展示的是五花八门的商贸习俗。
朱子“道统”,与其说是哲学意义上的“破天荒之举”,毋宁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伟大的“精神事件”。 朱熹晚岁序定《中庸章句》,将“人心道心,精一允执”确立为吾族文化精神传承之统绪,即所谓“道统”者。朱子依此对《中庸》所展开的诠释与阐发,形成一经经纬纬之“统合”系统。然其关切则在回答“大公至正”的人类社会之如何可能的问题。朱子将“天道”观念运用于人与历史的解说,在理论上,以人之天赋善性作为合“情”讲“理”的社会形态之可能性依据;在实践设计上,则着重指出,握有公权力的主政者必须学为君子,此是实现有“道”理想的首要前提。朱子“道统”,与其说是哲学意义上的“破天荒之举”(陈荣捷语),毋宁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伟大的“精神事件”。
《六壬时空》不仅系统阐述了六壬课式与断要的内在逻辑结构,更从传统天文历法学和易学角度,对六壬的源流及起式的原理予以说明,从而揭示了六壬时空大卦的一般性原理,视角独特。作为刘氏断应法的导论,作者重注了壬学的两大主体——毕法与课经,使得学术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
福州流传着许多奇异、生动的民间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保留了人民群众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达习惯,特别是故事中许多方言词语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现代田野作业过程模式的理论、现代田野作业技术的特殊训练等。
这是一部美学著作。建筑大师汉宝德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最接近生活的美感出发,自日常随处可见的杯子器皿谈起,并将美感归结为“文明的基石”,“人类尊严所系”,“一种文化力量”。文中更不时流露出对于民众对美体认不足的担忧,体现了一个文化大家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品更以真挚、恳切的文字,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我们阐释美,为我们辨析美,帮我们认识美,我们敲开美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