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面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基于外阶层分析理论范式的新发展,以大规模社会调查所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结构、性质和影响。从总体上来看,本书聚焦于三个核心议题:一是对分层理论和阶层结构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学以及中国社会学中阶层理论范式和分析逻辑的梳理、讨论,重点提出了一个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视角——权力/阶层框架;二是对日益成长和壮大起来的中间阶层及其相应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中间阶层的内部构成、类型与异质性、社会生活状况、主观认知以及社会政治功能等问题;三是“主观分层”议题,揭示了客观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分化在人们主观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反映,如民众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公平性认知、对于阶层关系及其紧张程度的感受判断等。
罗伯特?赫钦斯是美国教育界的传奇式人物,29岁时成为芝加哥大学校长,在任时间长达16年之久。1968年出版的《学习型社会》开学习型社会研究之先河,系该领域中一本称得上经典的著作。赫钦斯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理解,而理解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是多余的”。基于这种观点,他认为教育是间接地而非直接地服务于经济、国家财富和国力的增长。显然,这种观点直到今天仍具极大的挑战性。本书的出版为重新思考中国的教育改革以及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
罗杨主编的《端午与屈原》选取了五十位专家、学者关于端午及屈原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汇集成本。五十多位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端午的起源、端午文化的探究及各地不同的端午习俗,旨在让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端午及屈原的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此书的出版,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屈原、了解端午,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人才测评是在现代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基础四建立起来的一门专门用来了解人、认识人、选拔人的科学,通过有效的测评技术和工具对测评人的个人品德、能力素质、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进行测量和评价的过程。本书主要介绍了人才测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测评所要遵循的原则,重点介绍了在人才测评过程中标准的确立和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在胜任特征模型的基础上确定选拔、使用人的标准,并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所选人的要素进行评估。本书详细介绍了心理测验、笔试法、面试法、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评价中心技术、考核法、履历分析法,介绍了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应用,也介绍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在人才测评中的应用,以及测评应注意事项。书中也介绍了各种测评方法在不同情况下的组合使用,以及公务员和企
王水雄编著的《博弈-结构功能主义(对和谐社会基本功能机制的探讨)》以“博弈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框架,从社会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探讨选择、博弈与结构的调整,以及组织分化与社会认同机制,全面总结和提炼和谐社会的功能及其基本机制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结论:和谐社会的建构最核心的是其基本功能及实现机制的维护与建设,这需要关注物资、货币、权力、影响、价值或者承诺五个不同博弈层次的镶嵌性,以及博弈均衡实现路径的稳定性和开放性问题。“博弈一结构功能主义”有助于推进人们对制度配套问题的理解。
本书为腾讯《今日话题》栏目十年精选集,围绕生育、家庭、学校、职场、经济、饮食、环境、医疗、出行、迁徙、法治、文化、养老等话题,关心人的命运,关注社会的进步,思索问题与方法,鞭辟入里,挖掘热点背后的真相。本书评论文章客观、冷静、广博、犀利而又酣畅淋漓,为网络新闻评论界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和研究的范本;从这本书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新闻评论人关注苍生的情怀和作为知识分子的担当。
《女太监》至今己再版18次,被译成30多种文字,发行量超过百万册,是杰梅茵·格里尔的惊世之作。《女太监》以深刻见地和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女性的思想和生活,被人视为“现代经典”,与其多年后巨著《完整的女人》是珠联璧合之作。 作者分别以肉体、灵魂、爱情、憎恨和革命为切入点,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女性是如何被时刻囚禁于传统思想的“牢笼”之中,被按照固定的模式培养,并在消费市场和浪漫爱情的双重推力之下成为一名“被阉割的人”。深入探讨了爱情和家庭的本质,对传统社会为女性设定的“刻板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为女性了解自身和社会现实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并为其摆脱成为“女太监”的命运,提供了具有实践性的行动指南,为女性长期被压抑的情感提供了出口,同时也为中国读者带来了当代西方女性的另类声
“德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逐渐分化瓦解的过程中”,该观点绝非耸人听闻。本书作者从不同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德国社会结构中日益壮大的两端:只占德国人口1%的财富阶层如何通过资本市场不劳而获,却拥有社会总财富的36%;靠社会救济生存的庞大失业人群如何发展出其独有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这两个在德国社会构成中日渐孤立的群体又是怎样促使金融和社会救助行业得以畸形地快速发展,一跃成为德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而谁来为德国的金融危机和巨大的社会福利支出买单?答案只能是依然代表着德国精神的中产阶级。 曾经让德国人引以为傲的社会制度是否已走向歧途?它的出路又在何方?这需要读者自己在本书中寻找答案。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最全面和最严谨的研究。
《国家治理与社会成长》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立足于我国城市社会治理的实际,紧密结合“十三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基本脉络,深入考察社区转型(1978—1990)、社区建设(1991—2012)与社区治理(2013—2018)三个阶段的组织体系、权力结构、治理思路和政策举措,发掘和提炼各地社区治理的典型特征和实践经验,探索新时代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推进思路和具体路径。
《科学研究的艺术》从科学研究的实践与思维技巧方面综合了一些科学家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分析了在科学上作出新发现的方法,总结了科学研究中有益而又有趣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可供各种学科参考的指导原则与思维技巧。
作者按照实地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及生动鲜明的实例和实践操作方法,帮助初学者掌握搜集、聚焦和分析质性资料的方法。本书的特色是:,着重描述和分解了实地调查研究相互重叠的三个阶段:资料的搜集、聚焦与分析。第二,从新近研究著作和研究方法评论的经典中,精挑细选许多新的例证。第三,广泛而细致地介绍了编码(coding)、备忘(memoing)方法及电脑在资料整理和分析中的运用。第四,就“后现代主义”等新兴理论及相关观点进行了探讨。
本书探讨了在全球化时代,尤其是在农业市场和食品工业中小农阶级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它指出,小农境地的特征是为追求自主性而进行斗争,并创建和开发一个自我控制的资源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作者坚定地指出,小农阶级远没有衰落或消亡。恰恰相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经历着复杂而又富于变化的再小农化过程。作者通过横跨30年时空的研究,为农业与农村发展过程提供了性的、发人深省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