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名著,根据其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讲义整理写成,收文14篇。是作者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分别从乡村社区、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是中国社会研究的一部比较成熟的作品。
本书科学界定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及其相关概念,详细分析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效率的关系,全面探讨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深入研究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模式。 本书全面论述了我国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所有权主体虚位、权属意识淡薄、规模细碎、流转缓慢、承包权不稳定、土地他项权利被忽视、收益分配关系紊乱、与现代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及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不健全等问题,并认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明确所有权主体、强化使用权、稳定承包权、确保收益权和处置权、完善他项权利、拓展国家管理权和规划权及发展权、构建现代农场制度以及做好土地产权制度的配套建设来解决。在深入考察了我国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之后,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创新模
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收集的十四篇文章是费孝通于1946年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时的讲义。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分析、解剖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至于后记,近乎学术自传,它真实地记录了费孝通学术生涯中的甘苦,无论对理解这本着作还是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很有帮助。
李锐编著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基于2005-2011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将综合运用统计学、微观计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研究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本研究分四部分:首先,概述国有企业性质,界定其社会责任目标与内容体系,揭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其次,构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再次,构建微观计量模型,分析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很后,在Rubin因果模型的框架下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政策绩效进行评估。
《乾隆年间四川拐卖妇人案件的社会分析--以巴县档案为中心的研究(1752-1795)》由李清瑞所著,以清代的巴县档案为主,以《大清律例》中的法律条文、地方县衙的审判制度等为辅,讨论地方档案中所呈现的拐案情况,以及拐案中反映的各种社会问题,包括当时妇女生活所面对的问题,地方县级审判对于拐案这类命盗重案的处置,以及拐案中所呈现出的人际互动的关系。
解剖台上的遗体残留着生前的信息,记录了人们活着时的生活。被裁员后存款见底,在公寓里冻死的中年男子;独居家中,中暑而亡的老太太;帮助老年痴呆的妻子入浴,却意外溺毙…… 与刑侦故事中描述的有所不同,现实中的法医追求的不是“事件的真相”,而是“死亡的真相”;他们所面对的许多非正常死亡虽非谋杀,却是残酷的现实。 解剖台上,一具具冰凉的遗体,诉说着生活在日本的人们无声的苦痛与悲哀,于死亡之中见证生的无奈。
中介作用分析是用来考察某项数据是否具有中介结构的一套统计方法。中介结构这一概念指向这样一种特定形式的因果关系机制,即某个自变量对某个因变量的影响可能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某种中介过程实现的,或者说,某个自变量是通过某个中介变量来间接影响某个因变量的。 道恩·亚科布齐所著的《中介作用分析》介绍了三种基本方法来分析中介作用,即线性回归、有向非循环图和结构方程模型,从而帮助研究者处理出现多重测量时的中介作用、中介性的调节作用、调节性的中介作用以及中介作用这一主题下的其他议题。
《声教所及(对纪晓岚新疆行脚的民俗回访)》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泳超先生根据其团队在新疆“重走纪晓岚之路”的经历写就。全书内容由重走地点的所见所闻串连,结合纪晓岚的记载和当地学人、民众的口述向读者展示了充满神秘感与少数民族风情的新疆民俗与风光。同时作者对于纪晓岚的一些说法和当地的一些传说进行了考证,对正统与道统对民间的影响多有思考。
本书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 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 基础设施 ,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罗辑思维》的口号是 有种、有趣、有料 ,做大家 身边的读书人 ,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美俄大国人才发展概况及政策评析/国家智库 报告》的编写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局长 张冠梓同志主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美 国研究所和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干部学者共同参 与完成。本书对 美国人才引进 以及 俄罗斯人才 发展 两个议题进行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 开分析,从而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和借 鉴。 本书从 美国的人才吸引模式 美国的移民政 策 以及 美国人才引进制度的未来评估 等几个子 方面进行了详实分析。在对俄罗斯的人才发展及其评 估方面,通过将 俄罗斯人才发展现状 俄罗斯人 才发展环境 以及 俄罗斯人才发展政策 等作为横 剖面,综析利弊,为中国未来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 益的国际性参考。
《中国乡村研究》的宗旨是:汇集中国乡村研究的优秀人才,提高中国乡村研究的理论和实证水准,促进中外乡村研究的学术交流,推动中国乡村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第六辑研究主题为 中国社会分析 , 中国革命再思考 , 农村文化今昔 , 国家与农村 , 环境与农村 , 农村经济今昔 。
“你是不是厌男?”每当女性就性别歧视、性暴力等发声时,就会遭到这样的非议。但,厌男真的是这个意思吗?《我,厌男》为厌男发声,探究背后的心理文化机制与社会背景,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厌女导致的系统性压迫与厌男造成的轻微自尊伤害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长期被污名化的“厌男”和“厌女”不同,它并不是性别歧视,而是对性别歧视的回应,是对男性特权的愤怒,旨在呼吁女性摆脱羞耻与禁锢,关注作为 与后盾的女性愤怒所能带来的政治团结与女性情谊,“想象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按自己的方式追寻自由与解放。区区104页的小书,却蕴藏着无穷大的能量,波利娜谈论厌男而不止于厌男,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实际数据串联起来,书写女性处境,是一部四两拨千斤,揭露男性特权、呼吁改变厌女现状的振聋发聩之作。
“婚姻”——女性的终归宿。现今21世纪的新女性对于婚姻有新的一番定义,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女性就曾经对婚姻自主作出过行动。《唐代入道女性世界中的性别意识与情欲》由李晓培所著,透过石刻史料来解读女性内心的情感,配合新文化史研究方法,一一描绘出唐代女性勇于挑战传统、追求自身幸福的热情。读者可藉由笔者运用的“文本”与“再现”手法窥见另类的史料分析。
本书为《中国乡村研究》(第8辑),分为农业发展出路,妇女,乡村治理,历史回顾与前瞻四大部分,主要探讨了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妇女何以在村落里安身立命?——农民“历史感”与“当地感”的视角,作为地方自治基本单位的“乡”——论康有为《公民自治篇》中的政体设计,抗战时期四川内江农贷个案研究等内容。 本书的作者都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中国农村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他们都从具体个案出发,作实证研究,体现了农村研究的新视野,得出了颇有价值的结论。
《中国乡村研究(第9辑)》特点:1.由著名学者黄宗智教授担纲主编,这是一个人才团体,它吸纳了国内在社会调查方面的*人才加入本书的写作之中。 2.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材料解读,全面呈现中国乡村的过去与现在的社会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是国内在此方面较为深入的且影响的。 3.利用主编的在国内与国外任任职的优势,组织了一批境外学者对中国的乡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且撰写出了别具特点的乡村社会调查,可资国内此方面研究者参考借鉴。它的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同处一书的风格是国内此方面书籍所缺乏的,它有其*的优势。以外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乡村社会。
本书是《社会调查与统计》一书的配套习题集,与主教材内容交相辉映,是一本社会调查类的教材,内容包括选择课题、调查设计、问卷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和调查报告撰写,按照研究的整体步骤逐步以实例阐明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同时将定性的实地调查纳入调查研究的范畴。本书不仅使希望了解调查方法的读者能完整地学到这一方法,而且还力求使那些通过社会研究方法入门教材对调查方法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有更专业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