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来华传教士,被称为明清之际沟通中西文化的*一人。学界一般认为,由利玛窦所开启的近四百年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化变迁,比如佛教之传入中国,就是一种单向度的文化交流,这是一种双向度的文化交流,是一种在欧洲和中国同时展开的文化传播。因此,将利玛窦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压缩为中国基督教史的理解是狭隘的,同样,仅仅从晚清来思考中西文化关系也是不够的,尤其在中国重新回到世界发展的中心的时刻,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四百年,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的中国文化复兴和学术重建的进程中。?本书分西学东渐、中学西传、人物研究、中西文明对话四大板块,旨在将中国文化近四百年的发展放在世界历史的框架中加以理解,并从全球化史的角度展现中国近代文化的内部发展与外部传播,揭示中
《岳麓书院国学文库:湘湖文化与巴蜀文化》是“湖湘文化与巴蜀文化首届高层论坛”论文选集。《岳麓书院国学文库:湘湖文化与巴蜀文化》共分“湖湘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与巴蜀文化之间的关系”三辑,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近年来湖湘文化与巴蜀文化研究领域的成果。
这是一本历史兼小说类的读物。以北京法源寺为故事背景,讲述一段风云际会的晚清历史。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仁人志士为振兴中国所做出的努力,塑造了生动又有深度的、高尚且具牺牲精神的人格形象。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计划生育制度的理论、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著作。 作者分专题探讨了中国计划生育60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重大事件和主要阶段的历史问题,不仅界定了节制生育与计划生育等一些重要范畴的科学含义,还揭示了几十年来因为制度不透明而笼罩在这一问题上的一系列谜团。譬如,人们一直说“一胎化”是邓小平和陈云提出来的,作者则证明它是以陈慕华为首的计划生育部门在1979年实际推行;1980年党中央致党团员的《公开信》是刚刚担任总书记的胡耀邦的一个临时性安排,是由“一胎化”走向现行的生育政策的一个过渡、拐点和转向路标;1981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以“女儿户”为核心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对“一胎化”政策的妥协和纠正等等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大问题,时至,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生存、‘发展、求知、创造是人性概念的内涵,而作为人类行为动机的各种欲望、冲动和情感则构成了人性的外延。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前者如孟子说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及其发展而成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后者则有罗素所说的贪欲、竞争、虚荣心和权力欲,这些都是永远无法满足、越满足就越膨胀的。人无完人,从其善者为善人,从其恶者为恶人。??人是社会动物,人性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形成了政治领域中的权力分配和经济领域中的收人分配这两个核心和两难的问题。迄今为止,人类仍未能妥善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因而我们需要通过伦理道德来弥补政治和经济制度的不足,提倡仁义礼智等人性中善的方面,抑制、调节和转化恶的欲望、冲动和情感。
本书为我们勾勒了两千多年来的婚姻关系发展史,从多种学科角度出发,对中国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婚姻形态作了分析,突出各个朝代婚姻关系中特点的状态,对民族通婚、多种多样的婚俗民情,以及它们在民族文化整合中的作用等,作出了如实的撰述。更重要的是,本书顺着中国社会制度的历史演变轨迹,敏锐地揭示了造成几千年来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封建婚姻制度。
《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跨学科的研究过程及其理论的著作。反映了跨学科研究的大量新兴研究及方法,其突出贡献是提供了整合多种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视角。?《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易于遵循的决策过程,突出学科的跨学科的工作的基础和补充作用。本书运用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的众多范例来说明如何创建共同点,以及如何构建更全面的跨学科的理解和反思,测试和交流。本书为第二版?。
杨菊华教授等著的《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是一本典型的人口学著作,本书融合了几位人口学者一个时期以来的研究成果。读者不难从本书的书名、各章节的标题和作者的学术背景得出这个结论。本书作者翟振武、杨菊华、陈卫等都学贯中西,毕业于我国的名校;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海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口学专业专攻人口学,师从名师,并先后取得人口学博士学位。他们人口学研究的基本功都十分扎实,再加上多年人口学教学的实践,他们在人口学的造诣是很深的。他们指导并带领学生一道精心研究,获得的成果有很高的可信度。本书的出版充分说明人口学是我国社会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科学。众所周知,科学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历史一再证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始终是个重要问题。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