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进化,其实是一部心灵上的自我超越史。 原始人从树上走下来,为了不被洪水猛兽灭掉,开始思考如何抵抗自然力。这份思考,促使人类脑洞大开,奇思妙想,结出许多灿烂的智慧果实,超越其他动物,走出一条从动物性向人性和神性的进化之路。 为理清人类心灵世界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弗雷泽历时五载,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灵魂观念及巫术与禁忌入手,延展至科学的出现,分析比较,揭示出人类思维进化的共同轨迹 巫术 宗教 科学 。同时,弗雷泽在书中发问:当科学取代了巫术和宗教,它的发展前景是什么?会被未来更加圆满的假说代替吗?人类命运的归属是什么? 打开人类精神世界的秘密花园,踏入这场心灵进化的冒险之旅,欣赏精神世界的神奇与美妙,可以促使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本书被称为人类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 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 农业革命 城市革命 国家起源 等关键节点 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倘若人类享有自由的话,那么这种自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自由?如何解释和理解我们集体生活的规律性与模式化的特征?何为文化以及何为社会?不同的人类共同体之间的各种差异以身份、视角或权力等方式体现出来,这些差异的来源、意义和影响又分别是什么?人类学是否为研究非人类留下了一席之地?21世纪,我们该如何理解和思考人类学理论? 本书源于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为社会人类学专业的学生长期开设的核心系列讲座,系列讲座以通俗易懂、内容广泛地讲授人类学理论为宗旨,主要面向本科生,同时也吸引了硕士生,经常还有博士生来旁听。本书涉及人类学的经典理论,包括进化论、扩散主义(传播论)、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交易主义、新马克思主义、阐释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还有一些得到广泛讨论的理论流派和理论,
其实你是想离开的 对于大多数学者而言,离开学术界的大障碍或许就是承认这一点。 据估计,93%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无法获得终身职位,但许多人仍然将终身教授的职位视为自己博士学位获得成功的唯一结果。在这样的学术就业市场危机中,《离开学术界》帮助研究生和任何学术领域的学者在高等教育界之外找到满意的职业。本书简短而务实,为准备寻求新机会的客座讲师和兼职讲师、陷入 终身教席陷阱 的学者、对非学术工作感兴趣的研究生,以及希望更有效地为学生和担任临时教职的同事提供支持的学者提供了宝贵建议。 克里斯托弗 卡特林在获得弗吉尼亚大学的古典学博士学位,并于杜兰大学任助理教授后,最终决定离开学术界,在一家全球咨询公司找到了工作。本书中,他将自己在这段为期两年多的求职之旅中学到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在此期
鱼总是最后一个看见水吗?我们可以如何感知身处的水域?忙碌于现实生活的同时,能否又与它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本人类学的小书,在经典民族志、当代社会常景、个人田野工作及生活经历之间,不断铺设着供人往返的小径。遥远的异域未必难以理解,习以为常的认知随时面临质疑。本书自然是关于人类学的,文化、婚姻、礼物、巫术、边界、象征、饮食、狂欢、洁净、人工智能,无一不是经久不衰的人类学议题;但它褪去了学科意味,鲜见概念、理论、学术史,转而以信手拈来的故事、时机恰当的提问、朴素真诚的建议,发出人类学的邀请,提供发现与感知生活的不同视角。
《忧郁的热带》是结构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的著名的思想自传,更是人类学历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青年时代,列维-斯特劳斯亲访亚马孙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寻找保持着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本书记述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夸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
《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精)》由恩斯特 卡西尔*,顾名思义,《人论》自然是研究所谓 人的问题 的。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篇。上篇(前五章)是回答一个总的问题:人是什么?其中**章概述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并在*后指出,当代尽管科学昌盛、技术发达,但人的问题不但没有真正解决,相反倒是处在深刻的危机之中。在第二章中卡西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人与其说是 理性的动物 ,不如说是 符号的动物 ,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第三章则着重论述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能对 信号 (signs)作出条件反射,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 信号 改造成为有意义的 符号 (symbols)。
本书是一部以人为出发点,综合人类学导论、人类学史、人类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田野研究经验与成果的综合性著作。作者以其田野研究和人生经验,对人类学这门知识做了全面回顾与反省。其中充满着非西方社会的知识分子对这门学问的憧憬、热诚、执着、质疑与创造等心路历程。读者不仅能从此书了解人类学对于日常生活各个层面有趣而生动、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内涵,更能体会人类学特有的全人类社会文化之整体视野、被研究者的和比较的观点,以及处处可见的反省与挑战已有理论知识及研究者己身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偏见之观照,而有所创新的反思性。
这本书是段先生的经典之作,深度探索了恐惧的空间以及这些景观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以及历史的长河中发生变化。在一系列跨越地域、时间和文化的文章中,段义孚探讨了恐惧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成因:他描述了流行病以及超自然幻象所造成的恐惧,乡村和城市中的暴力和恐惧,对干旱、洪水、饥荒和疾病的恐惧,以及恐惧景观形成后灌输给民众的方式。 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段义孚回顾历史,以发现我们刻在基因中的恐惧哪些是普遍的,哪些是特殊的。 他强调,人类的恐惧是一种常态,它促使我们划出所谓 安全区 ,但恐惧同时也是好奇心、成长和冒险背后的基本动力。本书指导读者了解恐惧的形成机制,探索恐惧的发展历程;并借此引导读者正视焦虑、读懂人性、理解世界。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周尚意为本书倾情撰写中文版导言。
☆霍华德 S.贝克尔、罗纳托 罗萨尔多、乔治 马尔库斯、詹姆斯 克利福德、露丝 贝哈等著名学者联合推荐! ☆入选瑞典隆德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英国肯特大学等高校民族志写作、民族志研究、跨文化分析等课程阅读书目。 ☆不单单是一本指南,更是你写作过程中温柔的陪伴与明亮的激励,助你应对每一个写作者在创作时都可能经历的孤立无援、灵感缺失、不确定感、自我怀疑 ☆一场极富启发性的写作探索之旅,它并非教你 就得这么办 ,而是鼓励你, 不如这样试试看 。 ☆任何有故事要述说的人都应该拥有这本书 这是一本将民族志研读与创意写作巧妙并置的指南。通过对写作大师契诃夫《萨哈林旅行记》以及诸多民族志文本的细致分析,本书展示了如何用敏锐的观察力、精细的叙事技巧、充满共情的描写,来捕捉和呈现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类经验。更
《人类学的邀请:认识自我和他者》是一部人类学入门经典,风行国外高校多年。中文版译自英文第四版,在旧版基础上做了大幅更新。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 人类学、文化和民族志 ,集中介绍基础假设和概念,它们自现代人类学开端,就推动了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随后重点将缩小到文化(尤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上,探究了一些具有推动作用的故事、隐喻和分析,当代人类学家都是从这些内容中获得他们的灵感、理论和方法论的。第二部分 民族学:一些人类问题 ,探究了三个跨文化的人类问题:社会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教。书中列举了大量引人入胜的例子,来展示人类学观点如何应用于个人、地区乃至世界层面的现实议题。 作者卢克 拉斯特致力于激发读者跳出书本,探索书外鲜活的世界,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投入广阔的人类学天地。若
人类身体、文化、社会的演化是完全随机的过程,还是有着必然的趋势? 答案并不在人本身,而在那些绿色植物身上。 植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的食物、文字以及社会组织结构都受到植物的支配,我们的经济、贸易以及对世界的探索都受到植物的支撑,甚至连我们的厨艺、肤色和长相都是由植物决定的。 本书讲述了这个有关文明演化的宏大故事。从促使人类定居的小麦和水稻,到改变世界的花椒和土豆,再到牵动世界贸易神经的大豆,植物的力量显而易见。人类驯化了植物,植物却塑造了人类。 同时本书对一些并不起眼的事物,背后隐藏着的文明演进的密码,进行了颇具新意,甚至是颠覆性的破译和解构,富有趣味并发人深思。如在达尔文的理论,根本没有 优胜劣汰 这个词语;我们喜欢吃酥脆的食物,是人类祖先喜欢吃植物叶片和
近三十年来,人们逐渐接受用 文学人类学 这个概念来描述这一广阔的主题领域,它也是本书讨论的核心。本书以德语文本为主,英、法文本为辅,探讨了18 19世纪不同学科带来的对人的新认识,如何丰富与拓展了文学的主题与叙述技巧,并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多层次地体现出来。书中涵盖狼孩实验、疯人院观察、侦探文学等多元主题,通过卢梭、福斯特、洪堡的田野研究,以及歌德、席勒、克莱斯特的文学作品,展现人类学对文学叙事、心理描写及社会批判的影响。
《现代性与大屠杀》是一部反思现代性的力作。鲍曼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相反,它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技术的道德中立地位,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正是这些现代性的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从的理性走向的非理性,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而拯救之途也许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个体都需要无条件地承担起他的道德责任。
该书通过展现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兴起过程,探讨其背后折射出的近代母亲的内心世界和她们所承受的历史命运。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实现是近代中国婴儿哺育方式转变的结果,这一改变帮助女性解放了一部分母职,与传统思想产生碰撞,最终掀起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别秩序对母亲角色的重塑。该书作为新妇女史的一部分,不仅为母亲历史补白,更是以妇女作为母亲的眼光探索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 该书采取论述与经验并重的模式,分析母亲角色和牛奶哺育之余,也会描写母亲的哺育经验。在文字资料之外,也参考了电影、照片、漫画等图像资料,力图整合出较全面的近代母婴史。牛奶作为一种西方的物质和饮食文化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也可展现中国现代性的进程。
所谓 双面人 ,即指那些在 古今之变 中陷入悖论的农民。作者以粤西梧县 程村 为调查对象,通过书写三代人的人生史,呈现一个普通村庄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再到21世纪的发展历程,描绘了当地基层乡镇治理的转型、半工半农结构的形成,以及乡土人情、精神信仰等多个维度,进而直入中国文化的内在肌理。 这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乡村的 史记 。每个关心乡村及个体命运的人,都能从中发现时代巨变的轨迹和个人的心声;这也是一部迈向普通读者的人类学专著。
民族志记录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但大多数人类学学者的著作却充斥着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语言。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和入门者在尝试书写民族志,针对如何写好它的训练却十分稀少,甚至没有。 《人类学写作工具箱》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克里斯汀 戈德西是一名优秀的民族志作者,曾获得美国人类学协会民族志小说奖、威廉 A. 道格拉斯欧洲人类学最佳图书奖。她从二十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中为我们提出并解决了民族志书写中的常见问题:从如何遣词造句到怎样结合理论与材料,从如何有效嵌入对话到怎样避免因过度引用与注解而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等。她在书中旁征博引了大量具有示范意义的写作案例,并提供了一份涵盖近百本民族志杰作的书目。
为什么两位研究兴趣不同的人类学家要写这样一本阅读指南? 因为通常没有人教读者如何阅读民族志,而是指望他们自己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传统的民族志导读要么介绍主题概念,要么归纳理论观点,但本书作者们希望传递一种开放式对话的感觉,在提供分析文本技巧的同时,还能引导人们一探人类学知识的特质,并培养出读者自己的人类学想象力。 这本书从巨量的民族志文本中选取精彩节选,并进行评论和论证,为读者构造了一个启发式的布局。各种视角被组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改进后的理解民族志的方法。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民族志成了理解人类处境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不是途径,但作为一种知识,它值得被理解和尊重。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所发表的文章的合辑,代表了作者在人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成就。这些文章的选取和安排都是为了让不熟悉人类学的读者能够对这门学科的问题获得一个框架式的认识,而且,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介绍了人类学的发展方向和能够解决的问题。本书讨论了民族学与历史学的关系,美洲印地安人社会的习俗和制度,人类学与语言学及心理学的关系,考察了人类学在社会科学整体中的地位,人类学的教学问题。阐释了这个学科的过去和将来,界定了人类学的工作领域,描绘了它所提出的问题的前景。
本书是我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早期人类学民族志的代表作,也是凉山彝族研究的经典作品。本书是作者1947年对凉山彝族社会进行三个月实地考察后的田野考察报告,并于1947年以《凉山夷家》之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61年出版英译本。书中分专项描述了彝族社会的地理历史、亲属关系、经济状况、社会组织及信仰仪式等方面的情况,梳理了彝族的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并采用比较视角做了分析论述。本书还增补了林耀华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凉山彝家进行后续考察写的两篇文章《凉山彝族今昔》和《三上凉山》。书后附有导读文章和林耀华先生学术年表。自本书写作之始,林耀华先生对于凉山彝族的研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提出了以家支和奴隶制为核心的传统凉山彝族社会结构,并持续关注新中国成立后其社会发展和
现实世界变动不居、繁复多样,包含着许多隐而不露的复杂性。人类的学习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个复杂而又具体的境脉之中,它牵涉人脑、记忆、动机、推理等各个要素,以知觉的、动作的、事实的、推理的等多种类型整合的方式发生,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 本书在《人是如何学习的 I》的基础之上,更新了前沿的学术动态,围绕7大主题 文化的复杂影响、学习的类型与过程、知识与推理、学习动机、对学校学习的启示、学习技术、贯穿一生的学习,通过生物的、物理的、社会的、文化的、技术的等多个分析层次,提出了 21 条主要结论,其中着重强调了文化境脉对学习重要而复杂的影响,分析了学习的动态发展本质,阐述了学习类型的多样性、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考察了技术支持学习的给养特性,可以说是集学习科学核心研究主题
本书为由乔治 杜比领衔的由七十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四卷,其时段分期为18世纪末欧洲大革命时期到世界大战发生之间。 在浩繁的史料研究的基础上,本卷的历史学家们认为,女性的自觉意识在男性社会的革命当中逐渐兴起,并随着社会动荡而不断提升其影响力。通过革命激情与民主热情的鼓动,女性对自己权利也开始了反思,并且进行了初步的争取。直到20世纪初的世界大战的毁灭性影响,才令这种热潮逐渐消退。然后女性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与权利做进一步的探索。 本书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且雅俗共赏,可读性强,适合从学者到历史爱好者各类人士阅读,是探讨女性历史不可回避的经典权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