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弥尔顿许多精心撰述的政论中重要的一篇,是他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辞。1644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期,革命内部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他们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弥尔顿为了争取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写了这篇政论,向国会提出呼呈,并在演说辞中对长老派提出了警告。
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本书用文学史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工作者在上海从事翻译、出版等工作,生动讲述了中共早期出版业的起源。本书记录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的《新青年》,李达主编的《共产党月刊》,中共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以及《劳动界》《妇女声》《前锋》《先驱》《中国青年》等报刊出版物的创办过程。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从出版业入手,深入拓展到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王会悟、蔡和森、瞿秋白等重要革命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把人物、性格、形象、命运和事件、场景融合一起,可读性强。
《数字出版学导论》将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对数字出版概念、产品形态分类进行总结归纳,而且对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多领域进行了可贵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涉及数字出版发展脉络、现状、内容编辑加工,数字出版传播,数字出版管理,版权保护技术,出版系统组成、标准、运营、教育等多方面内容。阅读《数字出版学导论》将有助于读者对数字出版理论和实践有系统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王志毅著的《文化生意--印刷与出版史札记》主要讨论了商业力量在中西方出版史上的作用,采用了比较的视角,在对国内外已有的出版史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国内学者对早期中国出版史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图书史本身,对商业化的作用以及图书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的讨论相对较少,本书试图对此作一些尝试与探索。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新闻的积淀,新闻是历史的瞬问。新闻的凝重,在各位记者编辑,更在各位主编笔下体现。出版一份报纸、一册刊物、一本图书,主编既是灵魂,又是出版物的精神注入者。因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龙源期刊网联合推出这本《期刊主编访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书籍,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主要载体;近代兴起了报纸和杂志,于是文明传承又多了一种工具和媒介,从而新闻与出版并称。但是二者在传承文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各自的特点有所不同。报纸杂志的时效性强、内容多样;书籍则传世久远、影响深远。二者相济,既及时反映了即时发生的情况,又引导人们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于是人类的文明得以播散和流传。 任何国家的新闻出版事业都是为自己国家的利益服务的,绝无功利的新闻出版事业从来不存在。过去,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只注重了它的宣传作用,而忽略了它还有商品性的一面。这是计划经济导致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很快意识到了出版事业的二重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我国的新闻出版业,一方面要发挥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去建设、发展
出版活动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意识形态性和产业性。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我们十分重视出版的意识形态性,而对它的产业性认识不够。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出版活动的产业属性越来越凸现出来,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社会,出版活动与中经济活动,出版物也是商品,出版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出版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为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本书为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有关出版集团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课题报告、出版发行集团研究、世界十家大型出版集团研究、有关出版集团建设的观点汇编、企业集团综述等内容,较全面地研究了当前出版业改革中较为引人关注的出版集团问题。
《日本出版产业》试图用数据和图表说明日本出版的现状和产业结构。1990年以后,日本出版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变化,在高速增长并达到业界之后,出版市场规模不断缩小,再加上数字化技术的急速发展,传统出版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书从详尽的数据和图表出发,试图解读现当代日本出版产业状况、世界出版产业动向及未来趋势,并期望能为日本出版行业在新世纪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帮助。
本书的特色有:、《中国期刊发展史》作者们却执著地把握一个基本观点,即从期刊为社会进步服务的角度审视二百年来的期刊发展,把这一朴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贯串全书之始终。书中论刊、论人,就像作者所说的,着眼于其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过程中的作用,因之从梁启超的《时务报》到孙中山的《民报》,从五四号角《新青年》到早期共产党人和鲁迅、茅盾、邹韬奋等先驱的办刊活动等等,占据大量篇幅,构成中国期刊史之骨干。 第二、《中国期刊发展史》一书中的历史线索梳理得一目了然,既体现出社会运动的轨迹,也体现了变迁的清晰历史框架。 第三、《中国期刊发展史》在描述社科期刊发展同时,也着力介绍了科学技术期刊的历史,从其孕育期、诞生期、发展期写到不同历史阶段里经历过的艰难困境,又写到改革开放新时期里科学
如果作者(或主人公)足够有名,那他就是一本书最重要的购买理由。在《鲆书03:名人书浅规则》里,书研究和图书营销专家李鲆对名人书现象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梳理。面对红海,名人书要怎样策划操作才能胜出?怎样“搞定”名人?制作名人书的书名、封面有哪些技巧?引译版名人书该怎样操作?名人书怎样做营销?作者以营销思维切入出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给出了答案,能给出版人有益的启发。
《商报文丛》辑共五本,由1995-2000年6年间发表于《商报》的文章中编选而成;《中国书业思考》侧重收集这几年刊发的关于书业改革与发展、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专论文章,可大致反映中国书业上个世纪最后几年的思想轨迹,许多话题曾引起业界广泛讨论,更多的却是未来的焦点话题;《中国书业调查》收集的是关于读者调查研究、图书市场零售观测、及少儿读物专题调查等三种调查报告,其中结论也许过时,但方法仍可资借鉴;《世界出版观潮》、《世界发行扫描》收集的是对国际出版发行业现状趋势、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经典案例、出版巨头的报道。《商报》国际版一向是中国书业界了解世界出版业的主要窗口,也是报社着力较多的版面,传播新知、鼎新观念常借他山之石,这里自然不乏厚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