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系统讲述出版流程的指导书。从写作到出版,创作者所关心的每一个环节,本书都将为你详细阐明,让你真正快速且高质量地将自己的书出版。 这本书不仅对文字创作者大有用处,对打算涉足出版行业的有识之士来说,也能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希望大家读完本书后,对出版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同时,祝愿所有创作者,都能实现自己的出书梦。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只是近三年来《新京报 书评周刊》发表的极少一部分封面报道文章,书里的所罗门 诺瑟普、托尔金、爱丽丝 门罗、谢默斯 希尼、黄永 玉、薛忆沩、余华、莫言、陈忠实、彼得 海斯勒、木心、特朗斯特罗姆、王安忆、马尔克斯这14位文学家,也只不过是极少一部分我们曾经关注过的引 渡 人。但是,他们来过,闪亮过。这些文学家在人类群星璀璨的天空里,虽然很可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流星,但是,读一读他们的故事,品一品他们的思想,至少可以让你 渡 一段小小的美好时光,到雾霾之外的清新世界里去。
作者玛丽?诺里斯在《纽约客》担任文字编辑超过三十年,传承了该杂志远近驰名的高水平英语修辞功力。本书是她的*本著作,一出版即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Comma Queen (逗号女王)是她在New Yorker.com上的专栏,以幽默的口吻解说文法疑难、标点符号问题,非常精采。 在书中,作者凭借丰富的经验、乐天的性格,以及一支笔,不藏私传授给读者*常见、*让人困惑的文法问题,包括拼字、标点符号、各类词性用法、物件的性别,等等。同时,作者将自己与大牌作家们的 沟通 和 高手过招 的过程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在说故事之余也传达何谓合宜的英文,以及英文写作之道。 书中还援引了许多名家的著作与生活实例,包括狄更斯、迪金森、《圣经》主祷文、影集《辛普森家庭》等例子,来解释各类语法的使用时机,还有作者在学习英文时遇到或曾探究的有趣问题。 本
李彪的《直击人心: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发布与媒体关系管理》一书对日常的媒体关系管理及危机时的舆情应对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回答了方法论意义的实务操作问题,是作者多年舆情研究的心得体会,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声誉管理与危机应对都具有操作手册式的指导意义。
历史已经证明,出版业作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核心,如果没有文化理想和文化追求,便失去了发展的根基。而出版工作者的文化价值取向、人文素养、文化责任、文化运作能力和学术品评能力,又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文化含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文化的坚守,不仅是一种出版理念,也是一项出版实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文化市场中,能否坚持文化本位,能否坚守文化责任,对新时期的出版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书林守望丛书》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关于新中国出版人的精神文化启示录。其中反映出的经过沉淀而彰显的文化品格,尤其应该成为新时期出版工作者的精神支柱。这套丛书的作者,是一群深深地钟情于出版事业的文化守望者,他们在“书荒”时代辛勤耕耘,在“书海”时代坚持方向,恪守文化的尊严,组织、规划、策划
自1898年7月,中国历史上份女性期刊《女学报》在上海创刊至今,中国女性期刊已经走过了百年春秋。中国女性期刊从诞生、发展到壮大,从清末民初女性期刊的演化与传播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女性期刊的蓬勃发展、新时期女性期刊的变迁,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女性期刊的发展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出版人密切关注的领域。 本书从中国女性期刊的发展脉络着手,以中国女性期刊百年历史为总线,全方位、系统地对中国女性期刊成长的历史进行梳理与阐述,进而研究女性期刊发展的百年历史、带给中国女性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历史经验;为中国女性期刊如何继承、吸收中国早期女性期刊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并引领中国女性与时代同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书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对1957年以后的十年间意识形态领域里所发生的重大论争及其相关问题,分专题进行了记述,由此反映当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各个方面。时过境迁,有些论者的观点或已有所改变,本书仍按当时实情记录,以存其真。笔者是当时《光明日报》的负责人,亲身经历过这十年的风风雨雨,深切感受过这一段特定的历史。
《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2012版)》主要内容包括:主报告;分类报告;年度重点专题报告;出版传媒集团研究;企业个案;港、澳、台地区出版业报告等。作为全书重点,“主报告”解析了2010—2012年国际出版业发展态势:从国际出版业所处的政策环境、数字技术发展环境及国民阅读状况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变化情况和对出版业发展的影响。对传统出版业、数字出版业以及大型企业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传统出版在应对挑战中艰难前行;数字出版在机遇中迅速发展;大型企业在挑战与机遇面前积极推进数字化与全球发展战略。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出版变迁与转型》共四个章节,各个章节包括的主要内容分别是:第1章媒介融合的内涵;第2章媒介融合中传统出版业面临的挑战与困境;第3章媒介融合中出版业的变迁历程;第4章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出版业的转型发展。
人民音乐出版社前身为万叶书店,由钱君匋訇先生于1938年7月1日创建于上海。1954年10月,以万叶书店为主体,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出版部合并组建音乐出版社,赵讽任社长。1974年8月,更名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9月8日迁入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甲55号。 出版社以“忠诚、敬业、创新、卓越”为企业文化。以创建“中国、世界一流”的出版社为目标。已出版《中国古代音乐史稿》、《音乐百科辞典》等音乐、舞蹈、戏曲类图书1万多种。出版了《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快乐阳光》等一批优秀电子音像出版物。出版社主办的《音乐研究》、《中国音乐教育》、《钢琴艺术》及与中国音协合办的《人民音乐》等杂志,均在国内外享有重要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由出版社主编并出版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均在国内占有*优势,很好地实现了两个效益
者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分析工具,采用文献阅读法、专家咨询法、考察调研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出版业 走出去 的内涵、实质、动因、主要模式、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以及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出版企业各自的角色和可资实施的、有助于出版业 走出去 的宏观、中观、微观策略。
2016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30年,对于出版社来说,走过的这3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30年。本书作者都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员工,来自不同的部门和岗位。承接出版社成立20周年时所出版的《思考出版:人心即市场的彼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经营案例》一书,本书所选的经营案例主要来自近10年,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不同类型的工作所汇集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将这些年来不同方面的发展轨迹、细节作了较为完整的勾画,是对我社取得的成绩的总结,也是对我社今后发展的展望。
《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2014版)》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2014版)》内容涵盖了2013年的统计数据和相关动态,比较客观地展示了全球经济调整背景下与出版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各国政策法律、国民阅读以及公共采购等市场环境发展情况以及出版业的生产、销售、贸易、投资和细分领域的发展状况。
《数字出版教程》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新闻传播学、情报学、出版发行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对数字出版进行了多角度的创造性的研究,在阐释与探索数字出版理论的同时,结合大量的案例和插图,对目前数字出版的类型、经营管理,文字、图片、音视频的编辑制作做了简明实用的讲解。 本书以《电子与网络出版教程》为蓝本修订,但对该书做了大规模的删减、增加与扩充。
关于论文写作的专著不少,将学术论文撰写与投稿相结合,从编辑的角度探讨提升论文质量和发表进程的著作不多。本研究将学术论文撰写方法和编辑评价学术论文的标准相结合,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呈现与核心期刊投稿相关的选择期刊、研究栏目、编辑审稿、编校加工、沟通等过程,以期引导高校研究生及学术职业者走向规范的、有意义的、愉快的学术论文撰写和发表之路。 笔者反对科研功利化,科研成果工具化,主张在编辑部信息透明度不高的情况下,探寻学术撰写规律与编辑出版规律的契合点,使部分科研人员走上相对的“捷径”,帮助其缩短花费在成果公开路途上的时间,使其将更多的时间投入真正的科研。本书的宗旨是多一些透明,少一些试错;多一些了解,少一些困惑;多一些分析,少一些弯路;其终极目标是“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