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系统讲述出版流程的指导书。从写作到出版,创作者所关心的每一个环节,本书都将为你详细阐明,让你真正快速且高质量地将自己的书出版。 这本书不仅对文字创作者大有用处,对打算涉足出版行业的有识之士来说,也能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希望大家读完本书后,对出版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同时,祝愿所有创作者,都能实现自己的出书梦。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只是近三年来《新京报 书评周刊》发表的极少一部分封面报道文章,书里的所罗门 诺瑟普、托尔金、爱丽丝 门罗、谢默斯 希尼、黄永 玉、薛忆沩、余华、莫言、陈忠实、彼得 海斯勒、木心、特朗斯特罗姆、王安忆、马尔克斯这14位文学家,也只不过是极少一部分我们曾经关注过的引 渡 人。但是,他们来过,闪亮过。这些文学家在人类群星璀璨的天空里,虽然很可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流星,但是,读一读他们的故事,品一品他们的思想,至少可以让你 渡 一段小小的美好时光,到雾霾之外的清新世界里去。
作者玛丽?诺里斯在《纽约客》担任文字编辑超过三十年,传承了该杂志远近驰名的高水平英语修辞功力。本书是她的*本著作,一出版即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Comma Queen (逗号女王)是她在New Yorker.com上的专栏,以幽默的口吻解说文法疑难、标点符号问题,非常精采。 在书中,作者凭借丰富的经验、乐天的性格,以及一支笔,不藏私传授给读者*常见、*让人困惑的文法问题,包括拼字、标点符号、各类词性用法、物件的性别,等等。同时,作者将自己与大牌作家们的 沟通 和 高手过招 的过程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在说故事之余也传达何谓合宜的英文,以及英文写作之道。 书中还援引了许多名家的著作与生活实例,包括狄更斯、迪金森、《圣经》主祷文、影集《辛普森家庭》等例子,来解释各类语法的使用时机,还有作者在学习英文时遇到或曾探究的有趣问题。 本
关于论文写作的专著不少,将学术论文撰写与投稿相结合,从编辑的角度探讨提升论文质量和发表进程的著作不多。本研究将学术论文撰写方法和编辑评价学术论文的标准相结合,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呈现与核心期刊投稿相关的选择期刊、研究栏目、编辑审稿、编校加工、沟通等过程,以期引导高校研究生及学术职业者走向规范的、有意义的、愉快的学术论文撰写和发表之路。 笔者反对科研功利化,科研成果工具化,主张在编辑部信息透明度不高的情况下,探寻学术撰写规律与编辑出版规律的契合点,使部分科研人员走上相对的“捷径”,帮助其缩短花费在成果公开路途上的时间,使其将更多的时间投入真正的科研。本书的宗旨是多一些透明,少一些试错;多一些了解,少一些困惑;多一些分析,少一些弯路;其终极目标是“协同创新”。
李彪的《直击人心: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发布与媒体关系管理》一书对日常的媒体关系管理及危机时的舆情应对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回答了方法论意义的实务操作问题,是作者多年舆情研究的心得体会,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声誉管理与危机应对都具有操作手册式的指导意义。
历史已经证明,出版业作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核心,如果没有文化理想和文化追求,便失去了发展的根基。而出版工作者的文化价值取向、人文素养、文化责任、文化运作能力和学术品评能力,又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文化含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文化的坚守,不仅是一种出版理念,也是一项出版实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文化市场中,能否坚持文化本位,能否坚守文化责任,对新时期的出版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书林守望丛书》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关于新中国出版人的精神文化启示录。其中反映出的经过沉淀而彰显的文化品格,尤其应该成为新时期出版工作者的精神支柱。这套丛书的作者,是一群深深地钟情于出版事业的文化守望者,他们在“书荒”时代辛勤耕耘,在“书海”时代坚持方向,恪守文化的尊严,组织、规划、策划
自1898年7月,中国历史上份女性期刊《女学报》在上海创刊至今,中国女性期刊已经走过了百年春秋。中国女性期刊从诞生、发展到壮大,从清末民初女性期刊的演化与传播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女性期刊的蓬勃发展、新时期女性期刊的变迁,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女性期刊的发展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出版人密切关注的领域。 本书从中国女性期刊的发展脉络着手,以中国女性期刊百年历史为总线,全方位、系统地对中国女性期刊成长的历史进行梳理与阐述,进而研究女性期刊发展的百年历史、带给中国女性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历史经验;为中国女性期刊如何继承、吸收中国早期女性期刊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并引领中国女性与时代同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扫叶山房史研究》的研究对象扫叶山房,是我国出版文化史上一家著名的书坊,扫叶山房由苏州洞庭望族——席氏家族成员所创设,世代相传,有着近两百年的发展历史。《扫叶山房史研究》以历史时间为序,对扫叶山房发展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考订了扫叶山房的创办年代、创办人及其发展史上重要人物的生平与交游,纠正了当前学界关于扫叶山房发展历史诸说中的错误之处;考察了该书坊所刊印之主要古籍的内容与版本特点,并对其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社会、学术文化的关系加以探讨;同时根据手资料整理编成《扫叶山房刻本经眼目录》和《扫叶山房石印书籍知见目》附于书后。《扫叶山房史研究》期望通过对扫叶山房刻书史的微观考察,为研究我国古代书坊的发展以及古籍版本文化的近世变迁历史,提供可资参考的实例。
《版权价值导论》,是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科研团队在多年版权研究和版权实务的基础上逐步积累完成的著作。 本书揭示版权价值的具体含义、表现形式和计量方式,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为版权问题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新颖的视角与路径。首次提出版权价值是依附于版权产(作)品、版权企业和版权产业三层次而存在,同时也具有相应的三层次计量方法。本书清晰界定版权价值的三层次为:产品层次的版权权益、企业层次的版权资产、产业层次的版权产业经济贡献。版权价值计量方式的三层次为:版权权益评估、版权资产管理、版权产业经济贡献测算。本书围绕版权价值的层次性问题,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版权价值理论体系,是本领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 本书的主要读者为版权产业相关专业人员,尤其是对版权管理人员、版权法研究人员、出版行
本书借鉴西方书籍史的研究思路,梳理了商务印书馆百余年来的地理学翻译出版历程,考察了地理学译著的丛书收录、版本变迁、市场销售状况,评估了地理学译著的学术影响力。在考证地理学译著作者、译者、读者群体的基础上,本书从地理学译著 副文本 入手,分析了围绕地理学译著出版产生的学术交流,阐述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与地理学共同体形成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学科、国别、出版时间等层面的计量分析,探讨了地理学翻译出版与地理学学术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后总结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对学术出版和翻译出版事业的贡献和启示。
《方正飞翔数字出版实战指南》是方正飞翔6.0的配套教材,该书从实战角度出发,结合大量案例来进行撰写,重点讲解了方正飞翔软件提供的所有数字出版物交互效果的制作方法以及使用技巧,同样也讲述了如何策划带有多种交互效果的数字出版物。这些出版物可以应用于现在主流的IOS、Andriod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设备上,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中国出版蓝皮书:2014-2015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一、2014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二、2015年中国出版业发展趋势分析、三、关于推进中国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建议、2014~2015图书出版业发展报告、一、2014年图书市场基本状况、二、2014年图书出版业的重要事件、三、2015年及未来一个时期图书出版业发展趋势、2014~2015期刊出版业发展报告、一、2014年期刊出版的基本状况、二、期刊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三、2015年及未来一个时期期刊出版业发展趋势等。
本书分内、外、补三编。内编从不同侧面剖析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时代》周刊《故事会》和《读者》等 6 家比较成功的品牌杂志;外编从杂志定位、期刊封面、杂志主编等 8 个理论角度阐发市场经济下杂志的活法和想法。补编重点叙述文学大师普希金、编辑名家赵家璧与杂志出版不同寻常的关系。作者认为,杂志的市场丛林法则与人本、文本、成本与资本四种因素相关,它们交互反应构成一本杂志的真实逻辑。
《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2014版)》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2014版)》内容涵盖了2013年的统计数据和相关动态,比较客观地展示了全球经济调整背景下与出版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各国政策法律、国民阅读以及公共采购等市场环境发展情况以及出版业的生产、销售、贸易、投资和细分领域的发展状况。
《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2012版)》主要内容包括:主报告;分类报告;年度重点专题报告;出版传媒集团研究;企业个案;港、澳、台地区出版业报告等。作为全书重点,“主报告”解析了2010—2012年国际出版业发展态势:从国际出版业所处的政策环境、数字技术发展环境及国民阅读状况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变化情况和对出版业发展的影响。对传统出版业、数字出版业以及大型企业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传统出版在应对挑战中艰难前行;数字出版在机遇中迅速发展;大型企业在挑战与机遇面前积极推进数字化与全球发展战略。
这本由范军主编的《2013-2014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是一本全面深入研究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专题报告。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报告对当前出版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对未来出版产业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同时也提出了促进出版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书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对1957年以后的十年间意识形态领域里所发生的重大论争及其相关问题,分专题进行了记述,由此反映当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各个方面。时过境迁,有些论者的观点或已有所改变,本书仍按当时实情记录,以存其真。笔者是当时《光明日报》的负责人,亲身经历过这十年的风风雨雨,深切感受过这一段特定的历史。
在经济不景气、报业自身弊病以及移动互联网威胁三重因素影响下,报业进入“寒冬期”。本书在深刻分析上述三重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报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探索历程和成败得失,明确指出“云发行”是当前我国报业突围的有效途径。 本书特别强调了发行在报业“三轮车”中的地位,明确提出报业的突围须从发行开始;发行的本质是营销,报业的经营要创新,报媒的生存和发展须有“报魂”。 书中“雾”、“网”、“云”、“魂”、“道”五篇,环环相扣:“雾”和“网”分析困境,是提出问题,“云”是解决问题,“魂”是报业密码,而所有的一切必须依“道”行事,归于“道”篇。所以“道”篇,明写发行的“方法”,实际又远远不止于此。
本报告作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书业书系主干项目,已经连续出版了6本,以其专业视角。产业深度.案例实务,市场营销特色,成为中国书业年度观察的名牌报告,为各地图书馆馆采所*。 本年度报告涵括中国书业“大势大事”,“焦点热点”,“细分行情”.“数据分析”.“新媒传媒”以及“华文与世界出版”等板块内容,本年度报告还针对行业热点重点突出了“N问电子书”专题板块。本报告囊括了2012年中国大陆图书出版业的重大政经、产经走势,同时兼顾2013年前瞻预测,也涉及华文和世界出版的总体态势,有很强的实用性、参考性和工具检索性,值得书业专业人士以及对阅读推广、新媒传媒乃至文化产业有兴趣的人士典藏。
本书主要汇集了作者在开明和中青时期从事发行工作的许多回忆文章,有讲述开明书店从创办发展到与青年出版社合并的过程;有许多开明老编辑如叶圣陶、夏丐尊、顾均正、徐调孚、周振甫、叶至善、张志公、吕叔湘的故事;也有讲述中国青年出版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李自成》、《红旗飘飘》等优秀作品的故事;还有作者在改革开放初期如何开创出版社自办发行新局面以及创办北京图书订货会等一系列活动,以改变读者买书难,书店买书难,出版社出书难的局面。受到出版行政部门和出版协会的表彰,先后获得中国韬奋出版奖和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的荣誉。本书附有100多幅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其文字和图片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