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 中华译学馆 出版史系列 。施普林格出版社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出版社之一。本书用生动文字和大量图片结合的方式讲述了施普林格出版社从诞生、发展到在逆境中绝处逢生的历程,完整地展示了施普林格从一个家族出版社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知名科学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一百多年来德国医学、机械、工程、电气等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其中交织着施普林格在一战、二战中不畏艰难险阻组织科学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的精彩故事。哈格尔、西门子、波尔、阿尔茨海默、弗洛伊德、爱因斯坦 各个领域的科学巨匠的著作,都在施普林格的出版下,影响了世界。施普林格掌门人在二战中与德国纳粹 斗智斗勇 ,施普林格出版的大量科学图书在战争中又被美国人公开盗版,大量鲜为人知的出版历史第一次被介绍给中国读者。书中还展现了德国出版社
以《中国国家地理》创刊近70年、改名20年成长发展的经历,以中国媒体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为背景,解读分析如何做大做强科学传媒,融合创新,增强影响力,服务公众。通过回顾《中国国家地理》这些年来的发展,一方面帮助团队归纳总结品牌、企业的宗旨、理念,提高对自身的认识,另一方面以《中国国家地理》为案例,分析20年来中国科学传媒的成长,以及面对新媒体冲击的应对。本书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研究者对《中国国家地理》品牌的兴趣和了解需求,为中国科学传媒的整体发展和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服务于国家加强文化建设的大形势。
本书为2012年出版的《出版的品质》之增订版。《出版的品质》出版后曾在业内引发诸多关注,更成为国内一些高校新闻传播、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用书。此次增订在原书基础上做了扩充,一共选取中外出版史上赫赫有名的出版大家三十位,包括中国的张元济、陆费逵、邹韬奋,德国的雷克拉姆,日本的岩波茂雄,美国的珀金斯等。通过当今中国出版人的独特视角,以精简的篇幅,生动地向出版业从业者和广大读者展现各位出版家辉煌的出版功绩、优秀的出版品质和充满趣味的不凡人生。
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可分为两个时期:1840-1949年,1949年至今。本书内容只涉及前一时期,旨在讨论中国新图书出版业的形成其文化贡献。 中国新图书出版业是本国悠久的传统出版业的基础上,受到西方新式出版技术、制度的剌激与影响,逐步形成、成长起来的,并对社会文化建设作了很大的贡献,如西书译述,古籍出版,教科书、丛书和工具书的出版等。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江苏出版史》共五卷,本书是先秦至宋元卷。 江苏古代的出版在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永嘉南渡以后,东晋及南朝官方组织进行了持久的出版活动,形成了《晋元帝四部书目》等多种大型目录学成果,正式确立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四部书目分类体系。齐梁年间文风大炽,《宋书》《华林遍略》《文选》《出三藏记集》等重要著作先后问世。隋唐时期,苏州一带形成唐诗选集的刊刻热潮,扬州地区产生了文选学,为区域文化活动增添一抹亮色。宋元时期,刻坊书肆遍布江南,图书出版盛况空前。 本书按时代分述先秦至宋元时期江苏地区的出版情况,既考察各时期社会制度、文化环境和物质技术的总体发展状况,也对江苏出版的区域特点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总结。全书综合运用各类史料文献,体例精当,论述严谨,内容丰富,是一部全面系
《出版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研究》共六个章节,各个章节的内容分别是:第1章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分析;第2章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融资环境分析;第3章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分析;第4章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分析;第5章出版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决策的案例分析与反思;第6章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融资风险与规避。
本文从结构演变 区域分工 发展阶段三段论的形式来系统构建产而业发展战略的理论体系,促进国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理论的中国化。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推演,即产业发展理论的本土化和专业化。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探索涉及结构链式战略、区域分上战略和阶段周期战略三个研究层面,既要对现有战略实施存在的问题反思,又要构建新的战略体系,以形成连贯的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逻辑结构。论文第二章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现状进行描述性研究,围绕产业环境、体制格局、产业结构、企业分类现状分析产业发展格局,梳理产业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存在的瓶颈问题。并选取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实施中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战略 产业集群战略、 走出去 战略、竞争力战略,剖析战略实施现状并反思存在的问题,指出三战略存在的结构
《胡乔木谈新闻出版》全书共分为两部分。部分是“谈新闻”,一共有六十一篇;第二部分是“谈出版”,一共有二十九篇,这是胡乔木在不同时期的文章、文稿、讲话、谈话、书信选编而成,一共九十篇。其中有十四篇曾经收入由胡乔木亲自审定的三卷本《胡乔木文集》中。其他文稿主要选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社科院、新闻出版署、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乔木领导或工作过的部门提供的档案资料。全书约4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