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在质性研究的历史中有着悠久的传统,也是目前质性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会话、话语和文档分析不仅局限于文本,同样可以着眼于视觉材料。作者认为,会话、话语和文档分析往往能够直抵社会科学核心问题,使我们反思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观点和用语。在这一研究路径中,研究档案的生成、音频或视频资料的转录等技术手段,同样是研究过程的核心步骤。本书通过丰富的作者经验传授与案例展示,详细介绍了会话、话语和文档分析的应用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介绍。 同时,“SAGE质性研究工具箱丛书”中的《访谈》和《焦点小组》亦从不同角度切入这一话题,与本书相互补充。
政治舞台给一个官员提供的不仅仅是权力,更是观察社会的制高点、磨练人格的砥石和酿造思想的工厂。凡是一个好的官员,他最后必定是一位政治家、专家、思想家和文章家。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干部只会用职位、权力说话,而不会用思想说话,用心说话。报纸是大众传媒,每天在传播信息、知识、思想,不能传播的是空话。如果老发这样的文章,总有一天要退化为“官媒”、“权媒”,而不再是大众传媒。 一上夜班就接到发稿预告,有一条朱镕基的活动的消息。过了12点,稿子还不来,我就耐心地等。到12时40分时电传过来了,上面是朱的手迹,大笔左挥右砍,5页稿纸,改得还剩下300字,其中有一整页都撤掉了。我们几个都相对一愣,几秒后,大家都笑起来,高兴地举着改稿去干活。 医生走了,那边两个女孩还在低声私语。那汉子怯生生地喊一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新闻宣传工作原则和业务规范,构建起独特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思想体系。 本书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的梳理和总结,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新闻实践的历史脉络和新闻思想的发展过程。 当下,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媒体格局,各种媒体融合并存、互动共赢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认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与创新,要用能够反映和体现当代新闻传播新特点、新规律的理论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
《传媒与文化书系·嬗变与重构:转型期都市类报纸发展路径研究》以中国社会转型期为时代背景,全面、深入、系统地梳理了都市类报纸的发展轨迹,并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阐释了这类报纸的现存矛盾、未来趋势和发展路径等关键问题,深化了关于都市类报纸性质特点和功能作用的认识,为新媒体环境下报业转型中的发展路径选择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新思路。
泰瑞·弗卢著吴飞主编李欣译的《理解优选媒介/跨文化传播译丛》为优选媒介的产物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内在地透视了一系列的观点,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政策、媒介与文化研究,还有创意产业等。作为一项很前沿的课题,作者铺陈了许多延伸性的话题,在靠前化的范畴内,分析了传媒业、媒介及其内容,还有公众与政策等一系列传播学热门课题。此书不仅作为相关既存学术著作的综合性延伸,而且还代表了一个崭新的课题研究方向,是当今媒介研究不可或缺的一本指南。
本书是作者在中东工作的数年间,在《文汇报》《人民日报》《世界知识》等媒体上所发表的新闻作品的自选集。这期间,中东经历了从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相对稳定的社会状态,到“阿拉伯之春”后社会变革与动荡的转折。作者以他敏锐的新闻触角以及对中东问题的独到见解,带领读者踏上这片饱经沧桑而又充满矛盾的土地。
本书以文化理性切入批判,解构“舶来品”---- 美国实用主义经验学派传播学在我国理论和实践上的偏向;辨析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三个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从“理”性层面重构以传播原理和传媒伦理为核心的传播学本体理论;并在关涉人类精神交往意义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中,提出“传播也是生产力”,当代中国迫切需要建构“当代批判传播学”。
本书分为新闻传播篇与跨文化交流篇。新闻传播篇主要探讨的是在当今国际传播新格局下,中国与亚非国家在对外传播领域的战略与合作,以及面对强势的西方媒体,亚非国家如何同心协力,抵制不实言论,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跨文化交流篇主要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亚非国家的合作与发展。本书作者均为从事国家传播教学与研究的一线教师和相关业界人士,他们有着深厚的语言根基和丰富的留学经历,看待问题的视角也更加冷静、客观。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们找到了一个遍览世界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