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走过了不同寻常的365天,国内媒体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自然灾害世所罕见,报道难度几臻极限挑战;新闻管理新规频出,恪尽职守屡受现实制约……追求*限度接近事实核心的调查性报道,这一年的个中甘苦或不足为外人道,却让公众真切感受一个事实:就在这一年,一个叉一个优秀的调查记者,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奔赴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记录一个又一个事实真相。其中一些报道,尽管囿于现实,暂时还无法和公众见面,但这些记者,这些报道,彰显了媒体应该坚持的良知和立场,以及逐渐增长的智慧和能耐。 面对复杂多变、安危莫测的世界,媒体应当如何自处与应对,才不致失其水准,更不致失其本色?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会给你答案。
本书从不同侧面讨论了新闻与社会的一系列命题,涉及理论、实践、研究、学习、读书、思考、文化修养、批判思维等。既含严肃思索,又兼文笔轻快,学术性与思想性相融合,从而感悟别样的专业意味。
罗彬主编的《新闻伦理与法规》为我国新闻政策法规方面的*教材,其教材定位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生,案例、数据全部为*材料,一事一例,以案例带动教学,总括我国新闻方面的所有相关政策与法规,通俗浅易,覆盖面广泛,篇幅合宜。
影视传播艺术与技术丛书·第二辑。 本书立足于普及电视制作基础知识、强化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在概要地介绍电视制作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各种形态的电视节目创作特点和编辑规律作阐述。
本书的基础部分是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提交的毕业答辩论文,经不断增补后,目前内容扩充了近一倍,使它看起来多多少少像一本比较完整的著述了。 外国记者在中国的报道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描画出来,将是一幅以风云变幻的中国革命为背景的杂色纷呈的图景。活跃在这样一个背景里的外国记者,在近代中国的不同时期里都是代表着其国家的在华利益从事报道活跃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百年来出入中国的各国记者队伍的构成也是十分复杂而奇特的,这里面既有同情中国、热爱中国,进而为中国革命奋斗一生的进步战士,有具有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改革派,也有以所谓客观、公正的态度衡量一切变化,甚至通过有色眼镜看待一切中国事物的职业观察家,更有以手中舆论工具阻止中国社会变革的掌权者……每一个记者
本书把新闻从业者推荐的素质归纳为九个要素并分章节论述,包括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保持中立的态度、遵守媒介伦理等方面,其中结合了作者作为新闻从业者的大量体会和真实案例。此书在美国新闻界获得很高评价,获得哈佛
“广州旧闻”是《南方都市报》的品牌栏目。 本书着眼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报纸,回眸那些曾经走在广州街头的人、发生在街头的事,记忆那些曾经生动、曾经流淌的旧闻,回味那二十年里,可爱的广州,广州的可爱。 他们对历史信息如抽丝剥茧般的深度发掘、现实阐释和意义解码,重构了一个更加清晰柔软的南方都会的风情与风骨,打捞出了这座城市真正迷人的人文气息。
《中国文化要略》的作者本来是学中国文学而后研究唐诗的,也不知道是哪根神经起了作用,后来竟对各种名胜古迹发生了兴趣,从80年代以后就转而侍弄起博大精深、浩瀚如海的中国文化来,并且在我任职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给外语三年级的学生讲授“中国文化概况”选修课。这么一来,我一上阵就背上了两大先不足:一是对属于文化的核心部分哲学思想不甚了了,二是对自然科学部分一窍不通。所以在那时的专题里就有意地回避了这两个问题。也许是那时的人们与“文化”的隔膜为时太久的缘故,尽管自己才疏学浅,于文化一知半解,但因为吸纳了一些新的资料和观点,居然在课堂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每次听课学生数量竟以百计。 《中国文化要略》无论从篇幅到内容都作了较大的变动,专题内容也做了较大的调整,有的部分还作了析的补充,目的是让它
本书是一部新闻时事评论作品精选集,作者系南方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田东江,书中各篇文章均以笔名潮白发表于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上,关注近年来关于文化、时事、广东地域历史文化等热门话题,以资深新闻工作者的敏锐触觉议事论理,以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进行独到的观察和分析,能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本书与《讲“文化”的时代》、《那点儿政事》、《鸡毛蒜皮》、《前庭草》组成潮白新闻时评精选系列,本书作者此前著作一经推出皆能引起市场积极反响。本书与其他四本相比,聚焦于文化与文化人、广东文化、文化事业与体制等时政热点,收录了写于 2008年3月至2014年2月的国内、省内文化相关事件的时评,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密切关注社会舆情,发出积极、理性、有见地的声音。
本书内容既有编年叙述,也有专题分析。既从历史时段上论述庚子事变、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前后政论报刊的崛起与革命舆论动员关系,也分专题探析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与传播思想的嬗变;救亡图存的社会语境与清末民初媒介表述的政治等。尤侧重分析“清末民初媒介建构中政治舆论环境与政治建构中的媒介资本”及“西学背景与媒介建构的政治话语空间”等。并就媒介与清末民初的政治转型互动关系展开论述,旨在揭示媒介政治功能在政党利益纷争中的嬗变历程及由此呈现的规律性。 本书对中国舆论史的回顾与阐释,侧重解读传媒在舆论建构及解构中扮演的角色。梳理传媒在地域空间上的组合及其与舆论呼应的关系,着重探讨政治舆论的媒介建构与塑造舆论环境的关系。
本书作者是个有心人,多年来悉心搜罗各种旧报,在北京、香港、广州等地收集了40余种近代广州报刊影印件。为使这些报刊露出“庐山真面目”,本书采用了大量报刊影印图片,读者通过翻阅这些“历史的碎片”,可以寻觅远去时代的一丝踪影。同时,本书融史料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既重视引用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一手新闻史料,又注意从宏观上介绍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文白互证,雅俗共赏,以飨读者。
这本书把重点放在消息的研究上,这对于现在大量涌入新闻业界门槛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是必要的、及时的。写作一条消息,每个字词的选择、每个段落的安排,都应认真掂量,凝聚作者的智慧。但是现在传媒上的消息,多数太一般化、变成了一种套路。“日前”新闻满天飞,误以为这是消息的“行话”;没有具体内容的“据悉”俯拾皆是,丝毫感觉不到自己在说多余的话。研究消息基本的“规定动作”,让这些“动作”成为职业理念,然后才谈得上“自选动作”,从必然走向自由。例如本书中谈到的华尔街日报新闻故事的写作技巧,就是建立在对消息规定动作基本要求基础上的。 如今的传媒形态多样化了,新闻报道的文体要适应不同的传媒形态。于是,一个新的新闻写作的研究领域得以开拓,这就是新闻文体的演变。报纸消息、广播消息、电视消息、手机
《新闻写作》版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此为第二版。 实用与探索是郭光华编著的这本《新闻写作(第 2版)》的两大特色。论述新闻写作方法时,既重视从操作层面把怎样写说清楚,又重视从理论层面把为什么要这样写讲明白。全书从新闻叙事基本形态出发,立足于新媒体出现后的 “媒介融合”这一背景讨论新闻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特别关注近年来的新闻创新实践,以宽容与开放的态度接纳新闻实践的新成果,以求更为贴近实践,指导实践。 《新闻写作(第2版)》的适读对象:新闻传播类院校师生,新闻从业者,新闻写作爱好者。
本书完整收录了记者王尔山对英美所有重量级媒体的访谈,其中包括《纽约时报》主编、《华尔街日报》主编、《华盛顿邮报》执行主编、《财富》执行主编、《人物》执行主编、《娱乐周刊》执行主编等。书中探讨的话题广泛深入,涉及报刊运营、采编人员培养、新闻采写,新闻伦理等诸多重要领域。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英美报刊的成熟运作经验和许多一手的珍贵资料,是新闻从业者和相关人员不可多得参考读物。
连清川在FT中文网上的书评专栏“我是书虫”很受读者喜爱 ,本书正是该专栏的作品结集。作者笔触涉及人文历史诸多领域,因而所评书籍并无特定派别或特定风格。有情趣不随俗,有坚持不迎合——此乃作者的阅读观。 作者将阅读视为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已了一般兴趣。当整个社会浸淫于GDP和暴富神话之中,阅读给人以富有温度的生命安慰。
根据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科教学与研究的现状,新闻传播学这样的提法强调了交叉,却容易忽略新闻学与传播学各自的区别,而且同属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影视、图书等与新闻关系不大的领域无法纳入讨论之中,所以本书使用了新闻与传播学这样一个具有更大灵活性的提法。本书涉及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将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都吸纳到新闻与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范围之内。在对大众传媒的选择上,将报纸、杂志、图书、通讯社、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研究论文都囊括在本书的视野之下。
你接触过 小记者 这样一个新奇而富有挑战性的名字吗? 你见到过同龄人在一些重大的活动现场自信从容地采访吗? 你梦想过有一天也能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印成铅字,还散发着阵阵油墨香吗? 是的,只要你是一名光荣的小记者,这一切都会变成现实! 即使你没有任何基础,都不必担心, 因为你手中的这本《小记者实用手册》就是一位老师。 它将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地传授给你各类新闻知识。 它将 理论与实践并重 地手把手教会你如何采访。 它将易学、易懂、易用地告诉你办报和写作的技巧。 它会在短时间内把你打造成小记者舞台上的明日之星! 《小记者实用手册》永远为你服务,给你一个金色的童年,助你 程锦绣的未来! 《小记者实用手册》*值得你一看哟!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给新闻业带来机遇、挑战和想象——智能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不是前瞻,而是现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媒体产业链和生产流程,全新的新闻业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快速生长。人工智能技术究竟给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新闻分发带来哪些深刻改变?应置于 宏大的新闻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人工智能技术 重要的要素是数据、算法、算力。从这一意义上说,人工智能+新闻业是在互联网+新闻业的生态基础上重塑。互联网+重构新闻业生态,人工智能+在新新闻业生态系统赋能。智能化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不仅仅是新闻生产惯习的改变,而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本书从网络社会的连接关系入手,观察新闻生产的变迁,阐释智能传播环境下新闻生产传播规律的变革,对智能传播环境下的新闻业生态、智能编辑部、新闻生产理念、新闻故事书写方式、新
本书收录了2010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的论文,包括推动战略转型迎战全媒体时代、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坚守“视点”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创新报道业务提高舆论影响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防范虚假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