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是一本媒介人类学著作。媒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无法逃避的一部分。但媒介的重要性有时会凌驾于日常惯习之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样的时刻呢?在危机降临或者胜利凯旋的时候,媒介怎样在公众中打造出一种社区共同体的感受,并且塑造人们的个人行为,或者让我们相信它有这种能力呢?在媒介饱和的时代,本书让我们重新思考已经被广为接受的对仪式性行为的认识。它把仪式与权力、管制和监视等问题直接联结起来,并且探究了媒介构建的仪式空间 媒介的权力在其中得以合法化。
本书以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为背景,以北京城市传媒生态系统为考察对象,深度剖析其在服务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和服务首都特大城市治理领域开展融合创新的基本历程、主要路径、特色理念、发展战略。在将媒体融合与社会治理密切结合的基础上,考察媒介融入区域现代化发展的互动过程,为媒介深度融合与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个案。
互联网的发展蔚为壮观。如今,全球的互联网用户达到20亿之众,约占世界人口的30%。这无疑是一个新的现象,对于当代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意义重大。有关互联网的大量大众读物和学术著作鼓吹其潜力将从根本上被重新认识,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片唱好时表现尤甚,那时许多论者都对互联网敬畏三分,惊叹有加。虽然敬畏和惊叹可能已成过去,然而它背后的技术中心主义 相信技术决定结果 却阴魂不散,与之伴生的则是对互联网的误读 不能将其置于社会经济政治语境中去理解。本书从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视角,简明扼要地讨论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全书分三部分:*部分讲互联网的历史,总览其社会地位;第二部分聚焦于互联网的规制和互联网经济;第三部分审视其政治影响和文化影响。
本书对中国网络媒体发生、发展的个十年进行了全程式、全景式的记录,并且进行了全面、深入、开拓性的研究,观点客观、平实,材料生动、有趣,又有理论深度,填补了中国网络媒体宏观发展史研究方面的空白,对于当代中国媒体发展和网络新闻传播的研究工作,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迪意义。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研究成果。本书以平台经济理论为研究工具,介绍基于平台经济理论的媒体经济发展研究背景,分析网络媒体平台化发展的实质性问题,构建以平台经济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新媒体经济发展理论框架,探寻互联网环境下媒体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书中重点介绍电视媒体、报业媒体,以及新浪、搜狐、网易、百度、腾讯、*等网络媒体经济平台化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迭代,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传播已嵌入政治、经济、社会运作的基本环节,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彼此塑造,使得互联网 最大变量 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网络舆情应对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将互联网 最大变量 变成事业发展的 最大增量 ,是一个政治层面的战略问题,也是一个具体策略方法问题。本书将围绕网络舆情的处置和应对方法,探讨基本的理论问题,并通过2011年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郭美美事件、日本福岛核泄漏引发国内抢盐风波等典型案例来具体分析实践应用问题。
本书对事实核查的嬗变做了一个从里到外、从外到内的全方位的拆解和分析,并探析了这一社会事实时代的结构性发展趋势。本书发现治理的权力不再仅仅存在于国家之中,而是存在于诸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媒介的网络之中,大众媒介的把关技能被转变成服务于治理权力的方式。互联网时代我国内容审核实践和职业的兴起,是中国迅速迭代的媒介格局变化的内生性需求,既是一种政治需要,又是一种职业技能,该模式改变了权力直接介入到内容生产环节的态势,把对内容治理以一种较为职业化或者专业主义的面目呈现出来。
随着网络视听行业的大生态圈不断扩张发展,近年网络视频节目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网络视频的背后,交织包容了技术融合、产业结构、资本运营、媒介生态、受众行为、伦理法规等丰富多元的维度,反映了媒体创新与实践方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探索的价值。《云端影像》一书从政策、资本、创新、粉丝四个关键概念入手,用传播政经框架、文化研究、影视艺术批评三个理论工具,试图为当下国内的网络视频研究提供一幅全景描摹。
......
近年的媒介研究存在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认为,新旧媒介之间存在一道明显的分野,旧媒介将被 并入新媒介的轨道,此为媒介的断裂史观;另一派承认数字媒介对于数字社会的特别意义,但 倾向于看到历史的延续,指出新旧媒介互为交织的复杂性,此为媒介的延续史观。 旧媒介着重于对内容的投资和创造,其主要特点包括:由媒体机构生产 的新闻报道,有固定的文本,吸纳精英作者与 人才。新媒介则处处表现出不同的属性:媒体机构的特权正在消失,网络平台成为 ;文本表现出动态性与交互性;人人都是媒介的出口,置身于一个庞然的信息传播生态系统。然而我们不能以简单的二分法来认识媒介的变化。 媒介思想家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我们透过后视镜观看现在,我们倒退着走向未来。”只有通过回顾过去数个世纪的媒介技术 ,才能看清这些技
《源流说》以源流两字概括内容的生产与分发(源指内容生产之源头,流指内容分发之流向),诸位优秀的媒体人积多年来媒体从业的经验,讲解选题策划、采访写作、标题拟制、公号平台运营、内容审核、算法运用、舆情处置等内容,辅以经典案例,试图讲清楚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构成的内容生产生态下,信息从生产到分发、审核、应用的传播逻辑。 本书作者阵容强大,均为靠实力说话的媒体人,尽管每个人都做过采访、写作、拟制标题等等工作,但受邀撰写的原则是*合适的人写自己*擅长的部分。 全书先概述内容生产与分发的44条法则,接下来分章节逐一细述,书中穿插讲解了大量案例,操作性极强。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从世界视野和历史视角两个维度出发,横向比较了中国人与韩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以及犹太人的民族性格,纵向分析汉文化与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的文化差异,探讨了满族等民族是如何在汉化过程中失去“狼性”的,剖析了中国人民族性格的“羊性”的起源。 中国人的“劣根性”曾经被认为是中国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从严复、鲁迅到柏杨、龙应台,中国人已经写下了无数批判国民性的文字。但是,百余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似乎并无太多改观。 通过世界视野中对中国国民性的观察和历史视角下对中国国民性演变过程的剖析,作者认为国民性是可变的。是落后的制度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中国人身上并没有“过滤性病菌”,要改造国民性,必须从制度方面去努力。
在数字时代,信息的呈现与沟通表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显著特征。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海量的网络用户群体等各类因素共同造就了我国当前客观环境多变、形势演化复杂的网络生态。作者从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和主流价值观弘扬的角度,选取了网络谣言、情绪疏导、知识科普、网络形象构建、核心价值观培育等与当前网络舆论场息息相关的主题进行分析和探究,并尝试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具体建议。本书的出版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一些网络现象及其治理思路。
当互联网大潮席卷世界之际,也是互联网新闻盛行天下之时。 三十多年来,互联网新闻深刻且广泛地重塑了我国新闻传播业的社会生态、传播结构、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不了解互联网新闻发展史,便无法把握当代新闻传播业。 由李良荣教授领衔,九位青年才俊组成的写作班子,历时三年,第一次全面梳理并清晰展现了我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发展脉络。本书采取 技术驱动 的视角,聚焦两大领域的变化:第一章到第五章,论述技术演进下中国新闻传播的变迁过程;第六章到第八章,专题论述新闻传播的变迁带来的社会变化。 作为国内互联网新闻发展史教材,本书不仅适合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对于互联网内容从业者及传统新闻媒体从业者也深具启发价值。
面对日新月异的传媒技术革新与传媒市场进化,传统上基于小样本抽样调查、主要针对电视收看行为的收视调查方法已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建立一套全面反映多屏时代视听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 《跨屏时代的视听传播》关注此核心问题,以媒介系统依赖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探讨融媒体时代视听信息的传播效果测量。 作为传播效果的理论范式之一,媒介系统依赖理论有助于建构媒介产品消费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且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放入同一个系统中进行分析,涵盖从微观到宏观等多层次,给出个体-人际-社会三者之间影响的流动性假设,为本研究综合的、历时性的传播效果测量提供理论依据。
经过十余年发展,融媒体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新型服务模式还没有提出或者还不能实现。本书试图全面总结和抽象出能够支撑当今或未来各种融媒体服务模式的技术体系,并通过对这一技术体系的建模、分析和优化指导其实现。 本书认为融媒体是通过三种途径建构的,即媒体多主体的融合、媒体多主体与传播多渠道的融合、媒体多模态的融合。围绕这三个方面,本书探讨了其需要的技术支撑方案。 融媒体的发展目标是全媒体。本书讨论了 四全媒体 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内涵和可能实现 四全媒体 的一些关键技术。
《计算机应用与教育丛书:网络数字媒体技术在生物多样性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以*的数字媒体形式对海南丰富的自然生态物种资源和藏品进行采集、处理、显示和管理,在兼容现有的国家数字博物馆采集规范基础上,增加*的国际多媒体编码规范与标准、全景图像和三维图形数据,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通过对海南生态资源多样性数字博物馆的生态物种资源进行二维/三维数字数据采集,结合原有博物馆中文本、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完善现有的相关生态物种或藏品的数字媒体数据资源,为生态资源的科学管理、保护与利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参考意义。 《计算机应用与教育丛书:网络数字媒体技术在生物多样性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适合于从事博物馆和文物保护机构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博物馆专业师生阅读,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