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科的历史不到百年,由于长期受到学科正当性赤字的困扰,其研究史常被各种神话所笼罩。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本书作者从现代心理学的五种主要理论,即神经生物论、行为主义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和认知论的视角,全面深入地阐释了大众传播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
作为一本新闻伦理学领域的著作,本书做了下列研究: 一、指出新闻正义研究的必要性:新闻实践中经常面临公信与私利、自由与责任、真相与隐私的冲突;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不正义的新闻行为屡禁不止。 二、将新闻正义与新闻、新闻价值、正义、社会正义做了对比研究,梳理出新闻正义的基本内涵。 三、归纳了伦理思想史上重要的正义思想(包括儒家伦理、基督教伦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康德的责任伦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自由至上主义、功利主义、社群主义),对福利论、目的论、德性论三种伦理视域中的新闻正义进行了分析。 四、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在威权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会责任和苏联共产主义等四种传媒理论视角中考察新闻正义。 五、研究了下列维度的新闻正义:新闻自由与新闻责
《传媒业务素养提升读本》板块定为前沿理论、纪录片实践、叙事表达、采访报道及编辑评论。前沿理论部分包括融合媒体环境下的媒体创新发展对策;纪录片实践围绕伦理批评、心理机制、传播效果、发展创新等方面进行;叙事表达板块围绕电视访谈、镜头表达展开;采访报道板块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报道传播;编辑评论板块通过文字编辑方法进行。
媒体竞争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现象和过程。本书从多个空间层次和资源维度揭示媒体竞争的基本规律。生态学是“自然的经济学”;媒体经济层面的现象,蕴含着生态学的基本逻辑。通过建构一个系统、全面的媒体竞争分析架构,作者以生态位理论范式为基础来理解“竞争”的概念,并对媒体竞争实施生态位宽度、重叠度和竞争优势的多向度测量。在经验层面,本书对中国媒体竞争的历史规律、现实表现和实践策略进行分析,结论富有启发意义。《媒体竞争分析——架构方法与实证(一种生态位理论范式的研究)》体现了作者张明新对媒体经济分析在理论建构上的自觉和展开媒体生态学本土化实证研究的可贵尝试。作者对媒体竞争规律的理论和经验阐释,将使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媒体格局的演变轨迹和未来趋势。
《公众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公众舆论》的作者是沃尔特·李普曼。
本书内容,主要分四个板块。对于研究生层面的阅读者来说,要求全面掌握,而对本科生,则可以有一些侧重。部分从章到第三章,介绍了传播的观念、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大众传播理论的范式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第四章到第八章,除了第四章中的宣传研究外,主要是客观经验主义的研究范式。第三部分从第九章到第十一章,主要是介绍批判理论。第四部分是第十二章,主要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从研究范式上来看,它属于经验诠释主义范式,更接近于历史文化研究。第十二章中关于麦克卢汉修辞与认识论的部分内容本科生可以略读。
撰写传播学史的历史学家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涉及众多人物与机构以及若干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以此表明,传播研究如何富有意义地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这种有重点的综合研究使本书成为上述领域的学者的读物。本书内容丰富,史实性强,图文并茂,人物生平纪事详尽,叙述有通俗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故会为传播学的广大专业与业余读者所喜爱。
新闻生产与新闻工作者 社会化媒体与新闻工作者角色规范的重构 网络新闻从业者职业伦理研究 ——以利益冲突为例 乌坎事件中的传播行动者研究:一种社会网络分析 时空重置下的驻华外国记者新闻生产常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年上海私营报业的人员更替与思想改造 新闻话语与形象建构 “富二代”、“官二代”媒介话语建构的共振与差异(2004—2012) 字幕组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作用 ——以中/英文电视剧在英/中语言国家间的双向扩散为例 日本制造:中国报纸2001—2010年的对日产品报道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ssCI和A&HCI中国研究期刊里的中国传媒镜像 网络传播与媒介效果 从同一效果到差异效果:对新媒体与主观阶层认同关系的多层分析 媒介消费支出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项微观经济
《通讯员新闻写作问答》是一部通讯员新闻写作学习读物,对通讯员日常写作中常见的问题,采取问答的形式汇编成书。书中对问题的解答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述观点和方法的同时,注重引用一些新闻写作实例,使之更加通俗易懂。《通讯员新闻写作问答》在新闻实践上具有直接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特别适合企业通讯员阅读,也可作为企业培训通讯员的教材,对企业报(企业内部资料出版物)采编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翻译传播是日益广泛的社会现象,是异语场景中人类借助翻译实现的信息传递活动。翻译传播学是研究翻译传播现象的科学,是研究翻译传播本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本书以推动翻译传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为宗旨,将翻译传播作为整体进行考察研究,分析了翻译传播与传播、翻译的关系,阐释了翻译传播的本质属性,论述了翻译传播学的学理支撑,初步构建了翻译传播学的基本框架。湖南师范大学翻译传播研究所2019年至2020年开设了研究生创新课程 翻译传播学 ,本书是该课程的讲义,是目前本翻译传播学专著。
2014 年,在时间长河中,不过短短一瞬,于中国传媒业而言,却是不同寻常、众声喧哗的一年。面对“举步维艰”的现状,这个行业的许多优秀从业者,他们不忘初心,依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怀着温情和敬意,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专业操守,用自己的良知、才华和努力,为这个行业,甚至为这个时代,挽回着一丝尊严。而南方报业 2014 年度记者无疑是这些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用专业的新闻操作以及温和、理性的坚持,诠释什么是真正的职业精神,告诉读者坚守的真正含义。只要常怀追索真相、关怀社会之心,作为记录者的价值永恒。
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传媒市场调查能力正是传媒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市场发展对传媒人才提出的能力要求。 传媒市场调查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传媒市场调查前的方案设计;传媒市场调查的实施;传媒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 具体内容包括确定调查目标、设计调查方案、运用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定性调查和定量调查、调查数据的收集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样本计划和样本容量的确定、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分析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 由程姜花和姜东旭编著的这本《传媒市场调查》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新闻传播学、公共事业管理、国际文化贸易、会展经济与管理、动漫产业管理、文学、艺术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
目前我国的媒介管理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新闻传播学丛书:当代传媒经营管理(第2版)》选择媒体的微观层面,从核心竞争力的视角探讨媒介管理的方方面面,构建研究框架,深入研究传媒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经营战略、健全的商业模式、扁平高效的组织结构(包括集团化管理)、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管理、传媒广告经营问题、财务管理及资本运作、“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品牌管理、传媒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传媒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以内容产业为目标的数字化战略、传媒监管体制改革、传媒核心竞争力的铸造与维护以及传媒管理与社会责任等,其中包括许多研究甚少的新问题与新趋势,并对传媒经营管理中的利与弊作了辩证的分析,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新闻传播学丛书:当代传媒经营管理(
评论,被称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一张没有评论的报纸,无论其政治价值还是社会影响力,都会大为逊色。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格局随着传播技术和介质的升级换代相比过去发生了明显变化。从纯技术的层面看,舆论表达更加便捷、自由;从舆论生态看,碎片化、浅表化的舆论激增。 本辑着眼于观察在舆论新态势下,党报评论如何与时偕行,树立用户思维,从而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邀请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报纸的时评负责人进行探讨,旨在交流经验、激发思维,因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新格局,增强党报党刊评论的舆论引导力和传播效果,巩固和扩大主流媒体阵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