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科的历史不到百年,由于长期受到学科正当性赤字的困扰,其研究史常被各种神话所笼罩。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是一部媒介与文化学研究的入门读物。作者展示了现代大众媒介是如何与意识形态、情感、霸权、社会规则、权力、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作者将全球性文化融合的主流理论与其*的发展趋势巧妙连接起来,并对当今的文化和信息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批判性观点。
顾执中(1898-1995),1919年中学毕业,后在东吴大学肄业。中国新闻记者、新闻教育家。 顾执中从事新闻教育工作近60年,历任上海、重庆、香港、北京等地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校长、名誉校长,培养了大批新闻专业人才,是有影响的新闻教育家。
本书作者从现代心理学的五种主要理论,即神经生物论、行为主义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和认知论的视角,全面深入地阐释了大众传播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
作为一本新闻伦理学领域的著作,本书做了下列研究: 一、指出新闻正义研究的必要性:新闻实践中经常面临公信与私利、自由与责任、真相与隐私的冲突;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不正义的新闻行为屡禁不止。 二、将新闻正义与新闻、新闻价值、正义、社会正义做了对比研究,梳理出新闻正义的基本内涵。 三、归纳了伦理思想史上重要的正义思想(包括儒家伦理、基督教伦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康德的责任伦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自由至上主义、功利主义、社群主义),对福利论、目的论、德性论三种伦理视域中的新闻正义进行了分析。 四、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在威权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会责任和苏联共产主义等四种传媒理论视角中考察新闻正义。 五、研究了下列维度的新闻正义:新闻自由与新闻责
《传媒业务素养提升读本》板块定为前沿理论、纪录片实践、叙事表达、采访报道及编辑评论。前沿理论部分包括融合媒体环境下的媒体创新发展对策;纪录片实践围绕伦理批评、心理机制、传播效果、发展创新等方面进行;叙事表达板块围绕电视访谈、镜头表达展开;采访报道板块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报道传播;编辑评论板块通过文字编辑方法进行。
媒体竞争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现象和过程。本书从多个空间层次和资源维度揭示媒体竞争的基本规律。生态学是“自然的经济学”;媒体经济层面的现象,蕴含着生态学的基本逻辑。通过建构一个系统、全面的媒体竞争分析架构,作者以生态位理论范式为基础来理解“竞争”的概念,并对媒体竞争实施生态位宽度、重叠度和竞争优势的多向度测量。在经验层面,本书对中国媒体竞争的历史规律、现实表现和实践策略进行分析,结论富有启发意义。《媒体竞争分析——架构方法与实证(一种生态位理论范式的研究)》体现了作者张明新对媒体经济分析在理论建构上的自觉和展开媒体生态学本土化实证研究的可贵尝试。作者对媒体竞争规律的理论和经验阐释,将使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媒体格局的演变轨迹和未来趋势。
策划传媒的概念和理论,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对这种现象,用过去的广告、营销、公关、企业策划等概念来认识,已经概括不了了。广告,就是广而告之;营销,这次超级女声又进入了生产领域;公关,又显得俗气。策划传媒,把这几个概念都概括了,而且站得更高,把策划者的主动性主动权主观能动性都体现了。过去,外单位看传媒是仰视,所以要去公关,好像有求于人。策划传媒,把策划者和被策划都两者的自主权都明确表现出来了。 策划传媒的概念更广泛,视野更宽阔,更全面,更普遍,更能概括事件的本质;包容性更大,把原来的各个方面的内容都涵盖进去了。 网络传播和新兴媒体的全民参与性,才使超级女声火爆全国,也才出现了一批策划网络传媒的网络传媒的网络明星,才使我们对策划传媒的认识更深了,更新了,策划传媒的操作性也更强
本书内容,主要分四个板块。对于研究生层面的阅读者来说,要求全面掌握,而对本科生,则可以有一些侧重。部分从章到第三章,介绍了传播的观念、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大众传播理论的范式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第四章到第八章,除了第四章中的宣传研究外,主要是客观经验主义的研究范式。第三部分从第九章到第十一章,主要是介绍批判理论。第四部分是第十二章,主要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从研究范式上来看,它属于经验诠释主义范式,更接近于历史文化研究。第十二章中关于麦克卢汉修辞与认识论的部分内容本科生可以略读。
撰写传播学史的历史学家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涉及众多人物与机构以及若干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以此表明,传播研究如何富有意义地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这种有重点的综合研究使本书成为上述领域的学者的读物。本书内容丰富,史实性强,图文并茂,人物生平纪事详尽,叙述有通俗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故会为传播学的广大专业与业余读者所喜爱。
《公众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公众舆论》的作者是沃尔特·李普曼。
新闻生产与新闻工作者 社会化媒体与新闻工作者角色规范的重构 网络新闻从业者职业伦理研究 ——以利益冲突为例 乌坎事件中的传播行动者研究:一种社会网络分析 时空重置下的驻华外国记者新闻生产常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年上海私营报业的人员更替与思想改造 新闻话语与形象建构 “富二代”、“官二代”媒介话语建构的共振与差异(2004—2012) 字幕组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作用 ——以中/英文电视剧在英/中语言国家间的双向扩散为例 日本制造:中国报纸2001—2010年的对日产品报道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ssCI和A&HCI中国研究期刊里的中国传媒镜像 网络传播与媒介效果 从同一效果到差异效果:对新媒体与主观阶层认同关系的多层分析 媒介消费支出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项微观经济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3博物馆版)》是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的一部分。这一项目启动与2002年,分别聚焦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博物馆领域。到2013年底,新媒体联盟已经发布30个报告,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这一报告检索了在博物馆可能应用的新兴技术,期望对博物馆产生借鉴意义。报告采用特殊的方法选择出这些重要价值的技术,对这些新技术做了详细描述,包括该技术是什么,对博物馆教育和传播功能的影响。报告还包括这些新技术的一些应用实例和面临的问题。报告末尾还描述报告的产生办法和具体过程。 更多好书详见奇趣科学馆 《有趣的科学》(平装全9册,DK经典热销的少儿科普丛书,荣获中国童书金奖,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DK科普典藏·礼品套装》 (星空+海洋+人体+恐龙全4册) 《 有趣的透视立体
作者力图利用中国有关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文献中,以题名、著者、参考文献、出版年等特征为物件,采用数学与统计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新闻传播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展现该学科教育研究的前沿、热点和重点问题。
新广告学主要研究的商业广告而言,广告是营销的一种促销手法,服务于商业销售目的;同时,广告之所以成为“广告”而不是其他,是因为广告活动是一种大众传播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是研究如何利用大媒介说话的艺术、传播的艺术。 本书力图以传播视野、而非传统的营销视野系统阐释广告的传播学原理、建构广告传播理论体系。共四编编共三章对广告传播学的相关学科基础理论作了论述和梳理,之后的第二编四、五两章专门论及广告的符号学思想。第四章介绍符号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对广告传播现象作了一个符号学的解读;第五章对广告传播中编码、译码与符号互动的规律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在其他章节,尤其是信息、效果、创意、社会文化批判等章节中,也都贯穿了对广告传播的符号学思考。
自1978年较大规模地引进西方传播学以来,我国研究者出版了不少传播学教材,在这些教材中,郭庆光教授所著的《传播学教程》(第2版)因其内容全面、论述深刻,被很多高校选作教材并被指定为传播学专业考研参考书。该书为“*‘九五’*重点教材”、“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为了帮助考研学生更好地掌握《传播学教程》(第2版)中所介绍和阐述的知识与理论,使考研复习事半功倍,我们编写了这本辅导书。本书按照原教材章节的顺序分为十五章,每章再分“本章要点”、“本章精讲”、“历年真题”、“典型题精练”和“典型题精练答案”五个部分。 “本章要点”用表格形式精要地列出本章的考点,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两个部分。 “本章精讲”是对考点的深入解析,分“一般识记”和“重点理解”两个部分。
作为大众传播研究的分支,媒介研究的出发点是将大众媒介“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自己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也以各种方式同社会其他意识和生产领域发生联系,是研究现代社会的性质、文化、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思维习惯等必不可少的资源……媒介研究并不主张从某个需要利用媒介的特殊利益集团的角度来测量使用效果,而是将媒介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经济机构和对现代社会人类生产生活各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组织来进行剖析和研究,其目的是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使人们了解媒介的运作规律、经济体制、表意机制等经常隐藏在媒介的公众形象之后的东西,让媒介知识成为公共知识的一部分,希望通过公众对媒介机制和功能的充分了解,使得媒介权力和公共权力的天平倾向公共权力一边,令媒介成为社会公器,而不是某些强大势力的
网络化和移动化使传统媒体的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媒体转型势在必行。适逢国家层面正在倡导建设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媒体乘势而为将构建媒体智库当作转型的重要举措。然而,媒体建智库虽有不少优势,也存在诸多障碍,媒体建智库的思路能否让前景黯淡的传统媒体出现转型新曙光,还得进行艰难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寻找合适的途径。 本书主要结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打造城市智库、三农媒体智库和南方防务智库方面的探索与经验,探讨传媒智库的建设与发展。重在总结经验,思考和探讨传媒智库的建设与发展,对目前在艰难探索的媒体智库颇具现实启发意义。
走进生机勃发的春天,《南方传媒研究》迎来了南方报业2011年年度记者评选。 2011年,在时间长河中,不过短短一瞬,于中国传媒业而言,却是异采纷呈、戈矛纵横的一年。于南方报业而言,尤其不同寻常:《南方日报》广告实收超3亿,在全国省级党报中遥遥领先:《南方都市报》弯道超越,继续领跑中国报业平面媒体收入排行;《2l世纪经济报道》十年征程再出发,经营收入和盈利水平再创新高;《南方周末》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经营一路高歌……集团向全媒体转型步伐大大加快,各项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繁荣景象。 南方的精彩就是中国的精彩。这一年,中国在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继续阔步前行。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世界经济整体低迷,中国一枝独秀,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4000美元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