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法律法规文件汇编》一书收录历年来我国颁布的与新闻出版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全书按十个部分进行汇编,分别为 法律 行政法规 规章、规范性文件 综合类 规章、规范性文件 图书、音像电子网络 规章、规范性文件 新闻报刊 规章、规范性文件 印刷复制 规章、规范性文件 发行市场 规章、规范性文件 出版物进出口 规章、规范性文件 依法行政 规章、规范性文件 其他 。书中收录文件齐全,适合新闻出版行业从业人员及公众查询新闻出版类相关法律法规。
.........
本书以晚清上海报刊上的医药广告造假现象为研究中心,重点围绕近代的两个著名假补药燕窝糖精和艾罗补脑汁展开,兼参考民国初期的医药广告资料,注重讨论报刊医药广告的制作过程、叙述结构和修辞特色,医药广告的读者及消费者反应,名人代言的医药广告情况,医药广告中的借名造假现象等,并在近代中国的身体文化与消费文化打造的视角下检讨医药广告对近代中国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如其对 东亚病夫 形象与记忆塑造的影响,藉此来讨论医药广告中的虚假宣传导致的社会影响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笔者希望与既有的医药广告研究进行区隔,同时也希望借助更为丰富多元的资料收集与较为细致的解读,能够补充和纠正之前的相关研究,填补相关研究中的空白。 自序 导论:晚清的广告论述 第一章 制造虚假广告 第二章 当糖精变为燕窝 孙镜湖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初的英国社会,在应对 行凶抢劫 现象时会走入? 本书从社会暴力问题所引发的政治、舆论反应和波及全社会的道德恐慌入手,深入考察了经济衰退、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共识瓦解和政治合法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社会文化霸权斗争和意识形态合法性重构的文化机制问题。 行凶抢劫所引发的道德恐慌,蕴含着一种针对社会秩序面临挑战和崩溃风险的焦虑和恐慌,其根源远远超出了普通街头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治安威胁,背后蕴含的是对既有道德秩序和主导意识形态危机的深刻担忧。整个英国社会把暴力犯罪的 暴增 看作社会秩序整合失败,白人主导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二战以来通过福利国家政策确立的社会共识日益分崩离析的征兆。行凶抢劫以及媒体围绕这一议题所建构起来的道德恐慌成为深层社会矛盾的一个表征。
传教士中文报刊介绍了相当丰富的西学知识,举凡数、理、化、天、地、生、医、农、文、史、哲、经、法、政治学、教育学、军事学,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到工程技术,无所不涉。其中,相当多的知识为中国人此前所不知,或较中国已有之知识先进。笔者曾细细翻过《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万国公报》、《格致新报》与《汇报》等多种传教士中文报刊,深感其内容极其丰富,无论是治新闻史、思想史、学术史,还是广义的文化史,都应高度重视这一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先有报纸和*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中国的新闻事业有 1300 年以上的历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中下)(第二版)》所记述的时间,起始于公元 713 年,即中国*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古老的报纸 开元杂报 问世的一年,截止于 2016 年,长达 1304 年,纵贯我国从古代近代现代到当代的整个历史时期,所记述的史实涉及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从报纸、刊物、通讯社、广播、电视、电子报刊到新兴媒体;从新闻摄影、新闻图片、新闻纪录电影、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新闻法、新闻社团、新闻界人物到新闻教育;从编辑、采访、出版、印刷、发行等一般新闻业务活动到新闻传播学研究。兼收并蓄,细大不捐。因为并不完全限于大事,所以不再沿用大事记这一名目,而称之为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作为一部编年性质的专业史,这部书只为读者提
本书作为 清华学报 独立精神丛书 作品,收录了朱剑编审十年来主要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的多篇文章,分为 学术研究 谁人评说 和 学术期刊 何以定位 两编。近年来学术界和学术期刊界热议的学术评价和学术期刊各方面的问题,这些文章不仅多有涉及,而且作者的眼光与见解,及其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建构设想,可谓独树一帜。
本书简略地叙述了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过程,由近及远地记述了中华文化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深入阐述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几次高潮,即汉代、唐代、元代和明清时期,重点讲述了海外传播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彰显出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先进性和开放性。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视野开阔、见解精深,是一本了解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的简明读本。
本书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探讨了口述史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着重对口述历史项目如何策划、口述史访谈如何准备、重点如何把握、文稿如何整理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特别是对口述史访谈后期成果的评价问题,在国内尚属首次进行详尽探讨。实践部分,基于作者五年来的口述历史工作实践,选择 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 我们的文字 学者口述史 等专题进行重点介绍,包括作者所做口述史访谈准备、采访提纲、文稿整理、采访笔记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示范性。
本书基于生态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把多学科理论相融合,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传播。本书共八章,主要是将生态学思想引入到新媒体发展框架内,将生态学思想与新媒体有机融合,进而提出新媒体生态的理念,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传播变化与挑战、新媒体生态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传播的生态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联动、新媒体传播载体中的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探讨新媒体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视角。
理查德 鲍曼(Richard Bauman)关注口头艺术的诗学,但他并不把口头艺术简化为民间文学 文本 ,而是把它作为 表演 。 表演 这一概念意味着特殊的交流模式或者框架,它包括了口头艺术的形式技巧、类型特征以及语用因素等。此外, 表演 意味着听众的参与。在口头艺术的表演中,讲述者承担了表演的责任,听众则具有品评的义务。 任何一个讲述者,都可能在表演或者不表演之间摇摆。 突破进入表演 表示他有能力承担表演的责任,但是退回到其他的讲述框架中来,就可能表示他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与信心操控这样一个表演。表演或者不表演,意味着口头艺术的诗学中内含着政治学的问题。
《政治传播:理论基础与经验研究成果》是德国政治传播学界的一本经典著作,也是一本德语政治传播教材。全书围绕政治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基于系统理论总结提出了开展经验研究的理论框架,并对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梳理。全书内容涵盖政治的媒介真实、传播与参政、选战、政治利益的传播管理以及媒体对民主的影响,读者不仅能通过本书来掌握政治传播的关键议题,也能更好地了解德国政治传播的实践与研究脉络。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多学科视角观照战略传播研究,为正在形成中的知识体系的持续讨论提供洞见。全书包括五个部分:部分回顾了战略传播的元理论方法;第二部分描述了战略传播的现状,探讨组织变量对战略传播的影响;第三部分聚焦于战略传播者和他们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受众之间的沟通;第四部分综合研究了实践领域中的差异;第五部分描述了战略传播的发展方向。本书次提供了对战略传播领域研究的综合性回顾,描绘了这个正在出现的研究范式的概貌。 著者简介: [美]德瑞娜 霍尔兹豪森:南非裔美国人,约翰内斯堡大学博士。美国博蒙特 拉马尔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曾任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塔尔萨分校媒体和战略传播学院院长,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大众传播学院研究生主任及公共关系本科专业主任。兼任《国际战略传播期刊》编辑
作为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发展系列报告的卷,本书选取了21个 一带一路 相关国家和地区,并对各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图书出版、报刊出版、数字出版、全民阅读等情况进行整体梳理。这些国家分别代表了出版业较发达的国家、有一定出版基础的国家以及出版业比较薄弱的国家三种类型,符合 一带一路 国家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报告》还收集了三个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展现我国在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方面的成果。另外,《报告》还将各国的基本情况整理成表格作为本书附录,方便读者参考对比。
从弗朗西斯 培根到巴拉克 奥巴马,历代思想家和政治领袖都曾经抨击人文主义者是不爱劳动的书呆子。而在这本赞美书籍制作的书中,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安东尼 格拉夫敦介绍了书籍制作过程中的诸多凌乱而复杂的细节,并邀请我们将近代早期欧洲的学者视为勤奋的劳动者。他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造就书籍黄金时代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编纂笔记、誊抄并修正文本与校样、筹备复本 他让我们看到,学者们的勤勉如何塑造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书本、专著和伪书。 《染墨的指尖》追溯17、18世纪的人文主义文本研究方法的转变,探究神学争论对16世纪学者所产生的、既是支持也是制约的影响。格拉夫敦在人文主义传统与智识创新、文本学习和工艺知识之间、在手稿与印刷品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 重要的是,格拉夫敦明确了一点:书籍制造的基本细节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
本书由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结题报告改编成书。近年来,展览作为文献收藏机构(如图书馆、档案馆、方志馆和部分博物馆)信息利用和创新服务的一大亮点,以视觉化、生动性和体验感等特点吸引了广大受众,逐步成为其核心业务并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这类机构很多展览仅是将文献直接作为展示对象或类似博物馆通史展,将文献嵌套其中,并未对文献所载信息进行深入解读后的视觉转化,忽视了受众的接受能力、文献的真正价值及媒介的功能发挥,导致展览与观众 对话 受阻,展览收效甚微,文献作为 物证 的利用效果不尽人意。究其根源是处于职能变革中的文献收藏机构仍未完成 文献中心 到 受众中心 的转向,特色资源难以发挥效益,而展览理论研究的失衡则是影响这种转向的制约瓶颈。综上,如何打破因各类机构之间的行政壁垒所带来
该书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编撰,全书分为总论、平台与人物、成果与政策三大部分,主要展现了截至2016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状况,尤其是介绍了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各级各类新闻院系的教学科研情况,新闻传播教育近百年来所涌现的教育家、新闻工作者等,新闻传播教育行业组织动态,全国新闻传播教育专业招生情况以及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全面展现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面貌。并介绍了欧美国家新闻传播教育的先进经验,希望能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有所借鉴。
以互联网、数字化和大数据为基础的传播技术革命为新闻传播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发展适用于当下发展的传播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使日益丰富的数据和科技为新闻传播学研究者提供帮助,已经成为当下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书包括四个专题,分别为文学表达与数字叙事、国家形象与城市传播、科学传播与数字化转型、情感表达与媒体消费。
本书是国内聚焦 建设性新闻 理论与实践的论文合集,旨在探讨媒体通过 建设性新闻 参与我国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全书分为五个内容板块,包括 建设性新闻 的概念阐释与中西对话、 建设性新闻 的全球实践与本土探索、 建设性新闻 的哲学溯源与价值反思、社会治理与媒体担当,以及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 建设性新闻 的效果呈现与未来展望。
本书是吴尚之的作品精选集,以时间为序精选2010年4月至2023年4月作者从事新闻出版行政工作、中国期刊协会工作,以及担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撰写的关于出版方面的文章43篇,展现了作者多年来对新闻出版业的思考认识和研究成果。书中所选文章如《努力实现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跨越》《传统出版如何实现有效的转型》《古籍整理出版要保质量创高峰》《积极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文化力量》《为建设文化强国培养更多期刊人才》等,有助于新闻出版相关从业人员加深学习理解,从而更好地做好出版工作,为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1》是中国记协及其新媒体专业委员会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强新媒体引导与服务,促进和推动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重点行业智库报告。 全书分为总报告、行业报告、专研报告和融合精品分析四个部分,结合丰富多元的实证数据与典型案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2020年到2021年期间全国新媒体行业发展以及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趋势、现象与热点进行深入解析。本报告立体化聚焦新媒体发展的新动态、新形势与新议题,多方位分析媒体融合进程中的问题、趋势与规律,为我国各级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实践切实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
《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发展报告:第三卷》为魏玉山老师主编的著作。继续沿用第二卷的体例,采用国别报告结合案例的形式。国别报告涉及 12 个 一带一路 相关国家,涵盖阿拉伯、南亚、北非、拉美地区,以及欧洲中部、西南部、东南部等地区,力争关照更多的 一带一路 相关国家和地区;内容重点介绍对象国的与出版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与管理体系,阅读政策与现状,以及图书出版发展情况,并对部分国家的投资环境、行业准入进行初步分析;时间上以近一二年为主并向前追溯十年甚至二十年,体现各国出版业的长期发展趋势。课题组对后疫情时代的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提出相关建议:,出版业应充分意识到疫情的长期性、局势的复杂性,进一步打开视野、提升高度,从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出发,推动双向交流合作,寻求构建与 一 带一路 相关国家的利
2019年,国际出版市场整体表现平稳,畅销书仍是各国出版界的宠儿;电子书放缓了增长的脚步,有声书、自助出版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线上亚马逊风生水起,线下实体书店大多举步维艰;国际企业集团与时俱进,已从传统出版商演变为广义的出版服务提供商。据此,笔者总结归纳了2019年度世界主要出版大国纸质新书出版品种数排行榜、图书销售榜、畅销图书榜、电子书销售榜、自助出版物在售榜和国际企业集团出版营业收入10强榜。并通过这些榜单解析了2019年度国际出版业的发展变化。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源头与外国传教士来华办报密切相关,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先驱人物。他1807年来到中国,在当时直接传教难以开展的情况下,探索多种方法进行间接传教,尤以报刊传教开创性。本书全面考察马礼逊的报刊传教活动,主要介绍了他主导创办份近代化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英文季刊《印中搜闻》的过程,以及他如何参与、推动和支持其他报刊的创办并利用其传教。本书认为马礼逊借办报而传教,开创了报刊传教这一基督教对华传播新模式,扩大了新教对华传播面,客观上则起到了推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作用。
本书立足当前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全新传媒环境,从中国传媒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核心问题出发,以推动传媒经济发展的五大力量(市场需求、技术创新、资本运营、政府规制、学术教育)为基本线索,对中国传媒经济发展进行年度观察与总结。2019年度报告主要回顾2018年传媒经济发展状况,发掘年度中国传媒经济发展的亮点、趋势与重大事件,并对前沿技术在传媒经济领域所带来的新的产业形态与商业模式进行观察与总结,以期为中国传媒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